医创大视野 | 李渊教授团队建立首个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预测模型

文摘   2024-10-16 14:08   北京  



医创大视野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异质性的侵袭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差异很大。尽管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约35%—45%的患者治疗无效或复发。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推荐用于治疗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但其疗效受到治疗相关并发症、移植后复发和供受者配型等的影响。目前已有几种预后系统来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存活率,但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特异性仍未得到证实。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个专门针对AML行allo-HSCT的预后预测模型,能用于准确筛选移植候选者,指导AML患者的临床决策。


近日,北大医院血液内科李渊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杂志,IF:11.4)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for AML patients undergo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ith Real World Validation”的临床研究论著。王清雅主治医师、韩一凡博士、李雨韩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李渊主任医师、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建立首个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预测模型,能够在早期协助临床医生判断AML患者的临床发展及疾病转归,并帮助移植前决策,实现精准分层治疗。

01

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了在北大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的336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移植前疾病状态为未缓解、移植共患病指数(HCT-CI)≥3分、输注单个核细胞数和女供男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变量分析结果建立了nomogram预测模型,将上述各危险因素的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后,总分≥112分为高危组、<112分为低危组,如图1所示。该研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构建了Nomogram图,区别于传统统计分析仅用数值表示,该方法能够根据模型中各个危险因素对结局变量的贡献程度对每个危险因素进行赋分,然后再将各个因素评分相加得到总评分,最后通过总评分与结局事件发生概率之间的函数转换关系,从而计算出该个体结局事件的预测值。这使得复杂的回归方程转变为了简洁且可视化的图形,使预测模型的结果更具有可读性,方便临床医生使用和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

nomogram用于预测生存率

该模型生存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P < 0.0001)、无病生存期(P < 0.0001)、非复发死亡率(NRM)(P < 0.0001)和复发率(P = 0.008)均有明显差异(见图2)。

nomogram分层为低危组及高危组患者的整体生存、无病生存、非复发死亡、复发率比较

该模型的 C 指数为 0.71,优于目前已有的ELN-2022、HCT-CI/age、HCT-CR、DRI-R。校准图和 DCA 证实了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观察结果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见图3)。

nomogram对比ELN2022、HCT-CI/age、HCT-CR、DRI-R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

亚组分析表明,在可测量残留疾病(MRD)阴性亚组和 MRD 阳性亚组中,高风险组的总生存率也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 值均为 0.015)。

02

临床应用价值

该研究开发的预后预测模型综合了疾病和患者的综合特征,加强了对接受allo-HSCT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风险分层。能有效地对 MRD 阴性亚组和 MRD 阳性亚组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基于 MRD 的治疗决策。该模型也是目前中国首个专门针对AML行allo-HSCT的预后预测模型,并开发了基于该预测模型搭建的APP小程序,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以方便临床医师简单快捷地对AML患者进行allo-HSCT前评估。该预测模型能够在早期协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临床发展及疾病转归,帮助移植前决策,实现精准分层治疗,且在各种临床环境中具有广泛适用性。该预测模型能更好地服务于AML患者,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研究理念,使研究成果取之于患者,用之于患者。

通讯作者




李渊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中央高水平医院跨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基金、医学部教育教学基金等11项基金,已累积获批科研基金300万元。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著30篇,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1.0分Q1区论著2篇,超过7.0分Q1区论著7篇,单篇论著最高被引频次120次。多项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EJVES等高水平国际TOP期刊发表。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第一作者




王清雅

医学博士、血液内科主治医师

共同第一作者




韩一凡

医学博士

李雨韩

医学博士






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简


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评价中心)成立于2021年,隶属于市卫生健康委。中心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委党委各项战略部署,围绕塑造首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贯通政、产、学、研、用服务创新主体为方向,以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为抓手,激发医学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撑首都医药卫生产业发展,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
用于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评价中心)日常信息公开公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