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吕 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
弄子里的景德镇 | 吕舟
(文字实录,有删减)
2009年开始,您就带领您的团队开始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论证与准备工作,一直到2024年申遗成功,在这15年的时间历程中是不是有很多既振奋人心又充满曲折的故事,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些难忘的经历?
北京中轴线申遗,初衷在于向世界讲述有代表性的中国故事。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一直到我们今天共和国的首都,整个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反映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北京中轴线如何来展现这种核心价值观,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中国故事。提出之后,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的支持。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北京中轴线正式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2013年,国家文物局向世界遗产中心报备。2017年,将这个项目列入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中轴线申遗的本身是对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的带动。整个申遗过程,被视为提纲挈领之举。总书记当时对北京有一个指示“老城不再拆”,那就要保护好老城,同时要将城市更新、文物腾退以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等诸多方面整合为一个系统工程。申遗成功之后,总书记指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其实北京中轴线就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体现。
在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当中,城市各个方面都是多赢的,如人民生活的改善。北京中轴线是在北京的核心区里,由于长期发展,居住条件其实不太好。通过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北京提出“申请式退租”项目。同时对原有环境进行整改,增设老百姓的活动场所,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保护
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落锤成功的那一刹,您在现场。当时您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世界遗产委员会由21个成员国组成,我们要让委员会这些代表、大使更充分地理解北京中轴线的价值,特别是支持我们阐述的“北京中轴线”反映的中华文明延续性,从元、明、清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延续性。这突破了人们以往习惯的历史分期观念。延续性在世界遗产规则中虽有提及,但实践不足。我们此次要突破这一点,所以需要做国际交流说服大家。大会最后的结果中,21个成员国中,有13个国家发言明确支持我们。
总书记后来给北京中轴线的指示当中提到:“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遗产申报过程是讲中国故事、传播价值观、进行国际对话和相互尊重的过程。它不仅关乎遗产保护,更涉及国际事务处理。在中轴线申报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这些。最后落槌,我们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了,我们也感受到国际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包括庆祝会上,各国代表、专业咨询机构代表及教科文组织官员共同讨论,氛围融洽。遗产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您多次来到景德镇,对景德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了大量的调研,您认为景德镇的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体现在什么方面?对于推动景德镇的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什么样积极的作用?
景德镇是国家历史文化重要遗存中非常重要的遗产。如果说它是明珠,我觉得也不为过。景德镇的瓷器对世界产生了影响,改变了世界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景德镇时为什么要把它放到世界遗产当中去看,它是一个具有世界价值的,世界性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景德镇申报世界遗产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尽管传统观念中保护与城市发展似乎存在矛盾,但今天的社会发展和需求表明,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遗产保护能为城市带来新的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
今天,国家推出很多政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高存量发展水平去改善城市环境,其中包含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总书记也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进。怎么把这些工作融在一起?申遗工作恰好为景德镇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其实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我的体会也是一个抓手,用这件事情来促进城市发展,形成系统性规划。
景德镇在之前会更关注窑址,而今天就不只关注窑址了,在讲景德镇价值时候会更强调景德镇是工业时代之前手工业制瓷发展的巅峰。其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在镇区有集中的作坊和窑,周边地区有原料开采和燃料运输等配套,非常专业,这种形态塑造了景德镇在世界瓷业发展中的地位。景德镇通过遗产保护,不仅能带动镇区发展,还能影响更广泛的周边区域,如高岭、瑶里等,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和可能性。
景德镇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吕舟:
陶溪川市集
Q5郑鹏:
您曾在演讲中指出:“如何发挥文化遗产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价值阐释当中,发挥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传承、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社会文化自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的挑战和任务”。您由此还总结了一条很重要的经验:“社会参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就是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同样,景德镇申遗工作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各专业团体、社团组织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借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经验,您认为当下景德镇的申遗工作要如何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谈及遗产保护,其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遗产因人而有意义。我们为何保护遗产?它能为人带来什么?这是核心问题。遗产保护表达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今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回顾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然后让生活更美好,去展望未来。遗产保护需全社会共同理解,一起思考如何将古代文明的精神转化为今天大家思想的灵感源泉。
现在景德镇的很多年轻人仍在从事瓷艺创作,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传统与文化都在滋养这些创作。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景漂”,所有在景德镇的人都有责任参与遗产保护,并从中获得成长。同时大家也可以思考,通过参与到遗产保护中,能够获得什么,怎样争取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获得感,建立与城市之间的共同发展。
这两年,已经有很多人参与到景德镇申遗过程中,参与到以御窑厂为中心的保护中。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大家都很关注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的相辅相成。
在申遗过程中除了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对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以及传播,来共同回答“何以景德镇”,您在这方面有什么高见?
政府的主导是必需的。政府可以通过发动大家来传播景德镇的核心价值,统一大家的思想,来讲述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今天自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政府可以引导大家共同讲好景德镇的故事,共同讲好景德镇为什么是大家喜爱的城市,这里的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就参与其中了。
北京中轴线申遗时也是这样,比如当大家还不太了解中轴线时,政府主导,通过“最美中轴线”的文艺秀,让民众了解中轴线。活动中,两位艺术工作者与文化学者组成小组,每到一处申遗要素点,文化学者进行解读,艺术家进行创作,如写歌传唱,迅速深入民心,老百姓逐渐认识到中轴线及其与北京历史文化的关系。再比如吸引中小学生参与,如“北京中轴线文化创意大赛”中的儿童讲述环节,从最初孩子们站立笔直地背诵信息,到后来孩子们从个人体验出发,生动讲述对中轴线的喜爱与记忆。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化遗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或者离人们生活很远很难以触及的东西,它变得生动具体。市民与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拥有了文化自豪感、文化自觉性。什么是让文化遗产的“活起来”?我想就是在市民与孩子们心中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轴线进校园 来源:北京中轴线公众号
景德镇的市民同样拥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我们需要共同找到一个途径让文化资源发挥更大作用。从政府、自媒体到每个人,共同参与。
让大家都感觉到“我在景德镇我自豪”,全民性参与推广,讲好景德镇故事。
您对世界各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且从事规划工作。景德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上,可以吸取哪些经验,同时有哪些教训需要避免?能不能分享一些例子。
吕舟:
其实,从经验上而言,大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从遗产保护,特别是像景德镇这样的一个城镇类型的保护,不应完全变成旅游对象,而一定要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景德镇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从古到今的1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瓷业生产的中心,今天仍然保持瓷业创新的活力,这是景德镇最重要的特点。他不是一个“游乐场”,遗产真实且与人们生活一致。应避免将其孤立为展示或旅游对象,他要保持活力,融入我们今天生活当中,这其实也是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关注点。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国外专家常问,老百姓如何参与保护决策?为何支持保护?同样,景德镇的未来也需考虑活力与真实性的展现,以及遗产如何连接今日生活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视为旅游或展示对象。
关于景德镇整体申遗,您有何经验传授给申遗工作人员,对百姓有何寄语?
申遗工作只是城市未来发展中的一个步骤,但是目前从这个工作来说,当前需专注于此,不再犹豫。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支持政府工作,共同保护遗产,因为遗产保护的工作其实牵扯到每个人。我对景德镇很有信心,景德镇的传统制瓷业遗产在世界遗产中很独特,现在的世界遗产名录当中,还没有一个跟传统制瓷业生产有关的遗产项目,所以它是一个空白点,景德镇一定要把空白点补上,反映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
御窑厂 佑陶灵祠
其实我也有一个理解,景德镇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景德镇,也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无权破坏,但有责任保护与呵护,并将其完好无损地传给下一代,这是我们的使命。
来源:弄子里的景德镇
编辑:张仲灏
校对:王宇琦
一审:张佳鑫
二审:吴海泉
三审:余红生
往期回顾
邮箱:xctg8569001@163.com
景德镇市文旅局
欢迎您的投稿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