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刚降息,中国就推出10万亿化债,中美将开启“大放水”?

文摘   2024-11-16 20:04   河南  

11月8日,美联储宣布再度降息25个基点,这已经是年内的第二次降息,累计降息幅度已达75个基点。许多市场分析人士纷纷推测,美国经济可能会进一步放水,甚至会在未来几年继续降息。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一消息传来的当天,也推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重磅计划——10万亿化债计划。那么,中美两国似乎都在同一天采取了大动作,难道全球经济真的要进入“大放水”模式了吗?

美国降息:降得不急,放水还远

先说说美国的降息。这场降息操作并不算出乎意料,毕竟美联储已经通过连续的降息来试图刺激美国经济,尤其是在面对可能的经济衰退时。不过,尽管降息消息频频传来,但美国的真正“放水”行为——扩表——还没有开始。美联储虽然降息了,但依旧处于缩表状态,这意味着它并没有像2010年代初那样大量释放货币,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美国降息的目的,实际上是想通过降低借贷成本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的企业和个人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借到钱,经济活动可能会有所回升。但问题是,美联储一边降息,一边又在紧缩货币供应,这就让市场很迷惑。降息和缩表,难道是双重标准吗?不,实际上,美联储还没有真正释放大规模流动性。预计直到2025年,美联储才会重新开启扩表操作,到时才可能引发真正的“大放水”。

中国化债:不放水,换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推出的10万亿化债计划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看到这个数字,不禁皱眉:10万亿啊,岂不是要印钞票“大放水”了?实际上,真相远比你想象的要简单。中国的10万亿化债计划,并不是通过印钞来填补财政赤字,而是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来减轻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具体而言,这10万亿计划分为两部分:其中6万亿用于置换地方隐性债务,4万亿则用于偿还地方显性债务。

这里的关键区别是:“化债”而不是“还债”。我们通常理解的“还债”是把债务一笔勾销,债务完全消失。而“化债”则是通过将短期高利率的债务,转换为长期低利率的债务,减轻偿还压力。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张压得你喘不过气的信用卡债务,分期付款,利率还低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每月要还9000块,而通过调整计划,每月只需要还3000块,这是不是轻松很多?

通过化债,中国实际上是在用时间换空间。通过延长债务的偿还期限,地方政府可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其他经济领域,例如支付工资、推动基建、甚至是通过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消费。这样一来,既不需要大规模印钞,也不需要用债务堆砌新的负担。10万亿只是一个规模而已,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债务结构调整,减轻短期内的财政压力。

“大放水”?不如说“巧妙调整”

美联储的降息与中国的化债计划,表面上看似是两种相似的货币政策,但其实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美联储降息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而中国的化债计划则是在不放水的前提下,通过“以新还旧”的方式,优化债务结构,从而减少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从中国的立场看,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大放水”。相反,这是一次审慎的债务管理和财政政策调整。在债务未消失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巧妙的操作,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空间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而不是通过激进的货币扩张来解决问题。

结语:不为“大放水”所困,稳步前行

美国的降息可能会在未来为全球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的化债计划却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既稳健又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债务问题。我们不需要急于“放水”,而是应该通过更科学、合理的债务管理,让经济增长更有底气、更能持久。毕竟,不是每一次的政策调整都需要靠“大放水”来解决问题,有时候,聪明的“化债”才是最值得期待的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