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河套丨唤起乡愁的故乡味道

时事   2024-09-04 09:13   内蒙古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每个人都有铭记于心的珍馐美味,每个人都有不可磨灭的美食记忆。或许是一块糕点,或许是一碗焖面,或许是一盘土豆丝,都是舌尖上的故乡密码。


 ——编者



河套焖面


□李鹏(临河)

记得某年秋天,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从北京过来办事,我约临河及周边旗县的同学一起聚了两天。我这位北京同学尽管身材魁梧而且酒量不小,可还是抵挡不住河套人的热情好客。于是,第三天中午,我约了一位许姓同学作陪,三个人一起开车去离城八公里左右的我姨姨家吃饭。我提前打电话让姨姨做腌猪肉焖面,好让我的北京同学品尝一下地道的河套美食。

一进屋,我们便闻到了猪肉炝锅的香味,只见厨房里一口大铁锅上方蒸气升腾,灶膛里木柴燃烧着,姨姨在灶台前忙个不停。姨父招呼我们落座。不一会儿,姨姨端上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腌猪肉焖面。她给我们三个人各盛了一大碗。我对那位北京同学说:“尝尝吧,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饭。”不知是前两天只顾喝酒没好好吃饭,还是焖面太香了,他端起碗来,也不怕烫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话也顾不上说。一口气吃了两碗,他才停下筷子:“真好吃!”我和许姓同学只顾看他的吃相,此时连第一碗都没有吃完。我给他又盛了一碗:“慢慢吃,这次你就着酸黄瓜和生蒜吃,味道更好。”他按照我说的,就着酸黄瓜又吃了一碗。我问他怎么样,要不要再来一碗。他说行。我就又给他盛了多半碗,还告诉他我们这里最后一碗焖面泡水吃,别有一番滋味。他当即泡水吃了这碗,之后慢慢地说:“太好吃了,但不能再吃了,撑了。”

我的这位同学做农副产品营销业务,后来也经常到临河出差。每次来,他都要吃焖面解馋。

相传,明朝一位名叫徐福的官员在河南一带游历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只找到一些面粉和干果、野菜,便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后擀平,切条煮熟,再加入干果和野菜制成菜面。后来,这种做法传播开来,这才有了今天的焖面。焖面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逐渐成为一道特色美食。

做好一锅焖面也是有讲究的。制作焖面,面条干了不行、硬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必须既软又柔还要筋,这样做出来的焖面才好吃。所用肉是河套农家自产的猪肉,最好是用粮食喂养的隔年猪,这种猪肉一下锅便香气四溢。配菜,比如豆角、土豆等同样来自河套农村,样样新鲜。正是这些产自家乡的好食材,最终成就了正宗的河套风味。

焖焖面,需先把锅烧热,放入肥瘦相间的猪肉片,炒至猪肉变色,放葱姜蒜及调料,再继续炒。炒至肉基本熟时,先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和豆角,继续翻炒,然后加一定量的水,盖上锅盖慢炖。待菜炖到九成熟时,把备用的面条均匀地撒在菜上面,之后把锅盖盖严实,焖上几分钟即可。出锅前,把菜和面条上下翻搅均匀,一锅香喷喷的焖面就做好了。其间,放面条时,菜锅里留水多少全凭经验,水少了,面条又干又硬,不好吃;水多了,面条容易发黏,一团一团的,口感也不好。

要把焖面做得既味美又营养,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操练。河套人家家户户几乎每周要吃上一两顿焖面,好多人几天不吃就馋得不行。出门在外,往往最想念的饭菜就是家乡的焖面。

现在,各大饭店里除了铁锅焖面还有砂锅焖面,品种不仅有猪肉焖面、腌猪肉焖面、猪排骨焖面,还有酸烩菜焖面、风干羊肉沙葱焖面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猪肉土豆焖面,尤其是妈妈做的腌猪肉土豆焖面,因为那里面有儿时的记忆,有妈妈的味道,有家的温暖!



宝山元,镶嵌在河套饮食记忆里


□高银(五原)

家住隆兴昌镇的老刘曾是五原县百年糕点品牌宝山元的创始人之一,其家中存有几块古朴的月饼模具,从20公分到40公分不等,画面有八仙过海、五福临门等。这些模具个个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都是老艺人手工雕刻的,画面完整,人物生动,虽历经百年但仍可使用。

每年临近中秋,老刘会用这些月饼模具为顾客制作带有传统特色、传统图案的“月亮”(当地人对大月饼的称呼)月饼。老刘一家坚持用传统方法制作月饼,认为这种月饼蕴含着感情,与机器批量生产的有所不同。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遵循古老的工艺步骤和标准,以保留宝山元干货的原汁原味。通过为老顾客制作传统糕点月饼,老刘一家维系着与老顾客之间的情感,老顾客对宝山元品牌也更加认可与喜爱,这使得百年糕点品牌宝山元得以传承和延续。

曾经的宝山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河套地区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宝山元的掌柜叫王泰,是民国年间五原县城经营热食品的商号——宝山元的师傅,他家所制的干货、糕点因保(宝)证面、油糖、馅料三(山)种原(元)料的分量足而享有盛名。

也有人说,王家的干货舍得下料,个头大、好吃,他家的锅盔、糖麻叶、马蹄酥让人敞开了吃,最多三个就肚子饱圆了,宝(饱)山(三个)元(圆)由此得名。

民国时期,宝山元的干货、糕点是馈赠亲友、为家人打牙祭最好的礼物,也是婚嫁喜事馈赠的佳品。不论是城镇的居民,还是进城的农牧民,或是过往五原县城的行人,总会挤出钱来买几个享有盛名的宝山元锅盔、糖麻叶、沙琪玛等带回家中孝敬老人,为小孩儿解馋。

宝山元的老板王泰,原籍山西省交城县,从小家境贫寒,只得出口外谋生。王泰15岁时即从业于包头锦义源干货铺,拜师薛玉柱学艺,是薛玉柱十多个徒弟中最出色的一个,几年时间就能做出八九十种糕点、干货。

出师后,王泰与同行3人合伙在包头开设宝山元干货铺。后因战乱,宝山元干货铺倒闭,王泰被迫改行,当起了货郎,肩挑杂货,走乡叫卖,其间多次进入后套。在后套期间,他看准了五原。

民国4年(1915年)春,王泰带领老婆孩子步行来到五原,先在旧城县衙门口附近择地立铺。店面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大约70平方米,店内制作干货,挂出了“宝山元”牌号。王泰制作的干货、糕点物美价廉,逐渐成为五原的特产之一。随着经营范围逐步扩大,他家还开了加工面粉的碾磨坊。

民国16年(1927年),王泰将铺面移至商号林立、市场繁华的新城(隆兴长)桥东,同时开设了糖坊。他制作干货的主要原料都由自家收购、精制加工。

民国18年,西北地区旱灾严重,唯独后套地区因有黄河水浇灌,收成较好,干货销量大增。宝山元借机扩大规模,增加设备、人力,人员增至20余人(包括王泰的儿子和媳妇)。

民国20年前后是宝山元干货铺发展的鼎盛时期,资金达五六千银元,日销售量达六七百斤,花样多达五六十种。店铺既制作人们需要量大的锅盔、糖麻叶、麻花、油旋、各种饼(焙)子、酥馍等,又制作名门贵客需要的各样中高级点心,比如蛋糕、绿豆糕、长寿糕、京点心、大小八件及提浆、翻毛等各类月饼,产品远销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

在各种糕点、干货的制作过程中,王泰每日都亲自下手,对徒弟、家人言传身教,一丝不苟,要求做到下料准、工艺精、把关严,不合格的产品不准上市,坚持信誉第一的原则。他常说:“我们不能自毁声誉。”这时,他在隆兴长镇北街盖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四合头院落,后人习惯把这里叫作宝山元巷子。

王泰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于民国24年(1935年)留大儿定维和三儿定国坐守老柜,自己则带领二儿定邦到安北县大佘太开设了宝山元分号。此时,后山地区经济一时繁荣,王泰的干货被小商小贩贩运,远销海流图、固阳、明岸川等地,大获其利。

民国28年(1939年),日寇侵占大佘太,王泰的财产被洗劫一空,他也逃回五原。当年12月,日寇侵入五原,宝山元的老柜也被抢掠一空,王泰带领全家逃到陕坝,租赁铺面仍做宝山元的干货生意。由于他制作的干货享有盛誉,所以销路甚广,买卖兴隆。

但是好景不长,民国30年之后,后套地区国民党政府连抓7期壮丁,王泰的两个儿子被抓了壮丁,致使他在陕坝的宝山元又倒闭了。一气之下,王泰全家又回到五原,抛弃旧业,改种地、植树了。

民国36年(1947年),王泰的二儿定邦回到五原,与旁人合资重开宝山元。因事先未取得父亲王泰的同意,惹恼了老汉,不让其与别人合伙冒用宝山元的名号。定邦无奈,只好把字号改成“德懋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宝山元干货铺又得以恢复,活力不减当年。1954年,王泰去世,但他制作糕点的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曾经的宝山元干货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宝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所留下的时代烙印将永远镶嵌在河套地区饮食文化的历史中,成为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美食记忆。


淡淡土豆四季香


□衣名(山西大同)

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合,朋友小酌也好,亲人同聚也罢,五光十色的菜肴之间,我总是钟情于那一盘其貌不扬的土豆。或煎、或炒、或蒸、或煮,嗅到它淡淡的香气,我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踏实的幸福感。


土豆,俗称山药蛋,学名马铃薯,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记载:东北、冀中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在我的家乡五原和义村,山药蛋是主要作物之一。

记忆中,乡亲们每家每户都挖有山药窖。过了中秋,队里就开始组织社员起山药。耕犁翻开田垄,沾满沙土的山药呈现在眼前,大多数呈土黄色,少数呈紫色、红色,它们个头不一,有的重达二三斤,煞是惹人喜爱。生产队为提高捡拾效率,中午不让社员回家,就在生产队的院子里支一口大铁锅,焖一大锅新山药,算是午饭。男女老少吃着沙沙的、香喷喷的山药蛋,心里甜丝丝的。下午,人们将小山似的山药用马车拉上,从南到北,挨家挨户地分配。山药起完后,人们的菜窖也满了。

那个时候,家乡还很贫困,乡亲们一年四季每顿饭都有山药相伴。有时吃到发绿的山药蛋,母亲就告诉我那是山药蛋露在外面被风吹日晒的。这种山药蛋吃在嘴里麻酥酥的,但配上咸菜,仍不失味道。偶尔,因为煮的山药少,不够吃,我和哥哥会争吵,甚至还会动手。此时,母亲就会出来劝和说下顿多给我们煮点,我们这才罢手。

记得有一次,放学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山坡上挖野菜,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偷偷跑到生产队的山药地里挖了些山药蛋。之后,小伙伴们捡来干树枝、牛粪,用火柴点燃,待柴火燃尽,将炽烈发红的火灰堆积在山药上面煨烤。等一会儿,山药就烤熟了。我将滚烫的山药捧在手里吹拍敲打。山药的外表裸露出一层脆脆的黄皮儿,用手轻轻一捏,软绵绵,犹如熟透了的柿子。掰开,露出又白又沙又绵的瓤子,香味扑鼻而来。我垂涎欲滴,将烧山药快速吞进肚子里。小伙伴们正吃得兴起,突然,护秋的人站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吓坏了,央求他千万别告诉大人,可他不依不饶,把我们臭骂一顿不算,还把父母叫到生产队,让他们在社员大会上做检讨。为此,我遭父亲一顿打骂,秋天,队里分山药时还扣了我家5斤。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变着花样地制作山药,山药泥、山药丸子、山药鱼鱼、山药片片、山药丝丝……道道菜品都很可口。把山药和小米掺在一起熬成粥,加些葱花、麻油和其他佐料,更是香得诱人。

在冬季,到了大小雪节令,家家开始杀猪,母亲就准备一锅杀猪菜。那时仅吃猪脖子肉(也叫槽头肉),别的肉不能动,打算卖掉换年货及新穿戴。山药猪肉炖粉条,外加一盘山药炒肚丝,招待亲朋友邻,至今想起来仍回味无穷。

天冷的时候还可以吃冻山药。母亲把山药蛋专门放在院子里冻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回家放在盆子里,倒上凉水,不一会儿,山药蛋上就会出现一层冰。慢慢地,冻硬的山药软化了,再挤干水分,上笼蒸15分钟左右,香味就飘出来了。这样做出来的山药蛋,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头。吃剩下的,用绳子串起来晒干,等到再次品尝时,既脆又爽口。

那时,我家人口多,兄弟姊妹7个都在上学,生活拮据,无力负担学校的伙食费,只好每天自带一顿干粮。为了填饱我们的肚子,母亲把山药切成片放在锅里烤熟,用线串起来,让我们带到学校。那黄津津、脆酥酥的山药片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皮,也振作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学习劲头十足,个个成绩名列前茅。

记得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吃完了,母亲就带着我们挎一个篮子,扛一把锄头,到自留地里找长势好的株苗,弄几个较大的山药。如有幸挖到一个特大号的,我会惊喜地跳起来。有时挖烂一个,心痛好一阵子。尽管此时的土豆尚且稚嫩,但它毕竟帮我们度过了生活难关。


山药蛋不仅养育了我,还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的性格。

夏天,家乡的田野、房前屋后耕种的山药地都是碧绿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药会开不同颜色的小花。此时,我和小伙伴们会从山药株苗的外形辨猜其品种:大株青根者为“老财灰”、小株直茎者为“贼不偷”,还有“里外黄”“虎头白”等,趣味盎然。

也许是吃土豆长大的原因,我总以为土豆是家乡特产,所以一说起土豆,内心总涌动着一种特别自豪的感情。多年之后,读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才知土豆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非常钟情的食物。尤其是欣赏到梵高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之后,内心更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画面中,在低矮的屋顶下,昏暗的马灯亮起豆大的光,五个人面容憔悴、瘦弱质朴,围坐在狭窄的木桌旁吃土豆。他们友爱,彼此照顾、谦让。堆满皱纹的脸孔像一块块风霜剥蚀的大地。普普通通的土豆不仅让贫寒中的人们赖以果腹,还给他们带来很多心灵抚慰。至此,我对土豆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

现在,就算久居闹市,但土豆的各种吃法依然是我的最爱。如同品着千帆过尽的淡然和千般滋味后的清甜,吃着土豆,我感觉自己距离家乡很近、很近。



陕坝味道 魂牵梦绕


□崔钧(杭后)

滔滔黄河弯弯绕绕
巍巍阴山屏障高高
八百里平川大河套
万顷良田拥入怀抱
天赋河套骄阳普照
塞外粮仓年丰人笑
故乡记忆妈妈味道
陕坝味道魂牵梦绕

黄金纬度气候独好
风调雨顺品量俱高
四季飘香韵味丰饶
源远流长各领风骚
抗战名镇河套骄傲
四方汇聚融合巧妙
历久弥香成就味道
打造品牌市场走俏

春有梨花烂漫芬芳
更有奋斗书声琅琅
凉粉莜面爽口清凉
酿皮筋道汤菜鲜香
熏肉焙子绝配粉汤
就上现蒜小菜吃光
腌肉焖面铁锅端上
现调苦菜泻火降糖

夏有蜜瓜西甜瓜甜
更有糖玉米满大街
麻叶绵甜甜在心间
香酥油旋儿吃一年
糖业公司的冰糕甜
夜市的冷饮吃半夜
烧烤扎啤还有海鲜
茶馆的砖茶红酽酽

秋高气爽瓜果开会
陕坝的面粉有香味
发面面人花样翻飞
民勤拉面家家都会
红腌菜酸甜又开胃
酸黄瓜酸芥菜丝脆
彤红的辣酱蘸美味
听见名字就流口水

冬天的杀猪烩菜香
亲朋好友坐下一炕
河套烧酒搬下几箱
一冬天能吃好几趟
大碗羊肉还有羊棒
莜面鱼鱼浇羊肉汤
羊肉烧麦砖茶就上
羊杂碎红辣有点烫

吃完杀猪菜过大年
酥鸡香酥牛肉丸圆
扒条肉不腻羊肉绵
猪鸡牛羊硬四盘全
金黄的油糕蘸糖甜
猪头肉皮冻切成片
豆芽子生下把皮拣
香脆的瓜子放点盐

常香老味道老字号
同兴的炒菜有一套
蚨来号馅饼胡油烙
二娃焖面开到呼包
王利平麻叶发港澳
敏敏家豆腐真滑嫩
肉焙酿皮不知有多少
味道一家比一家好

陕坝味道有好多味儿
沁人心脾的美食味儿
质朴厚重的乡土味儿
淳朴热情的人情味儿
沾满阳光的麦香味儿
醇香悠长的酒香味儿
浓郁醇厚的乳香味儿
底蕴深厚的书香味儿

故乡记忆永远难忘
妈妈味道梦里珍藏
儿时回忆幸福时光
陕坝味道历久弥香
顺应潮流品牌共创
传承出新做大做强
搭上快车开创辉煌
陕坝味道九州共享



编辑:杨岚凯

校对:崔瑨

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



巴彦淖尔日报
巴彦淖尔市最新时政新闻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