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长陈湘生院士
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及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陈湘生院士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领域,陈湘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5年多前,63岁的他选择加盟深圳大学,希望在这所以改革创新著称的高校,探索出一套适合国情、满足国家需要的应用学科教育教学新模式。
主导情景化教学革新,组织学生参与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现场实践或课题研究;将企业创新成果和人才需求带进教学体系;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赋能创新人才培养……5年多来,陈湘生兢兢业业,矢志不渝追梦。
“卑微之心做人、敬畏之心做事、仁爱之心待人”,这是陈湘生对师生说得最多的话,也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
在陈湘生心中,老师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成为心智健全、身体健康、有慈爱之心的人,同时要用爱与智慧,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助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他所践行的。
“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尽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问,无愧于这个时代。”陈湘生说。
立志探索应用学科教育教学新模式
陈湘生至今仍清晰记得38年前的一幕。
1986年,他前往柏林工业大学进修隧道工程技术。在踏上创造了欧洲“工业神话”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沥青路那一刻,陈湘生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初到德国的那天晚上,这位中国年轻的技术员在招待所独自伤心落泪,“中国真的赶不上了吗?”他一边哭,一边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
“处在这不曾有过的大时代,所以不能辜负这个时代。”陈湘生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基建奇迹:
他建立了我国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进而构建了深冻结壁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和公式,解决了千米深冻结井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这个世界性难题,其中人工冻土力学关键理论和深冻结井设计公式算法沿用至今;
他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解决了地铁建设等地下工程中流沙、软土、含水地层等施工难题,这一技术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地铁建设中应用;
他见证了深圳地铁的从无到有,和参建者们攻破了一系列技术及施工难题,助力深圳地铁迈入“500公里时代”;
他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空间,将“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应用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直接释放了24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产生了超过100亿元市场价值……
在攻破一个个科研、工程难题的同时,陈湘生也在思考,“中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土木工程人才?”“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该如何培养满足国家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
2019年,陈湘生辞去深圳地铁总工程师的职务,来到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担任院长,创立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潜心教育,“我想看看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在有着改革创新基因的深圳大学,能否为我国应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做些有价值的探索。”
在决定投身教育后,陈湘生深入中国香港及英国、美国等地考察学习,了解他们的课堂、教材、教学模式等,结合自己30多年的科研、产业经历及思考,一幅土木工程学科教改蓝图在陈湘生的大脑里逐渐清晰。
点燃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在信息爆炸时代,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很难培养出能应对各种挑战的人才。”陈湘生说。
为此,他主导情景化教学模式革新。一方面,将枯燥、深奥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可视化视频等生动形式呈现,工程现场图景和知识原理的巧妙融合,不仅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互动式问答中深入学习,也极大地缩减了专业课教学学时,腾出的时间则用于邀请工程、管理、技术等产业界人士入校教学。
另一方面,作为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顾问,陈湘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深中通道、深汕铁路、川藏铁路等诸多国家重大工程现场实践或课题研究。
“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深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邱桐回忆:“当看到那些让人震撼的国家重大工程,很多同学会突然意识到,原来之前学的力学等专业知识,可以有这么大的能量、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就会充满雄心壮志。”
而当其参与的研究能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那种使命感、光荣感更会油然而生,“我曾眺望过未来科研成果变成工程实践,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当代青年的何以慷慨激昂的家国梦。"邱桐说。
在讲解打钻取士过程中,谈及泥浆循环回收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陪学生亲身感受隧道高温高湿、空气不畅时,致敬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陈湘生的课堂,将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教学、科研中,陈湘生非常强调互动性,经常就某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背后的机理,并给出解决途径,“通过这种互动,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渴望的火花,当他们有了好奇心,就会慢慢聚焦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这一传统行业也迎来挑战。在陈湘生看来,在经历前三次由材料变革引起的巨大飞跃后,传统土木工程正在经历第四次飞跃,即“数字化+人工智能+各类感知+相关学科”的跨界赋能,并将形成有血有肉有感知有预警有免疫的新一代数智土木工程。
为此,他将企业创新成果和人才需求带进教学体系,特别将互联网+、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传统的大土木工程等深度融合,提出“智能土木工程”引领性建议,推动深大土木工程学科向数智土木工程转型。
“数智化土木工程阶段,学生的视角不能仅限于自己的土木工程专业,而是要用系统性的思维去解决人类面临的极端环境、天气等复杂问题。”陈湘生说。比如他创立的深大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就坚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混’在一起,就会碰撞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
呵护、助力年轻人精彩绽放
去年12月底,“大禹掘进号”矩形顶管机进抵地连墙,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沙三站世界最大矩形顶管顺利贯通。这是超大矩形顶管密贴施工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成功实践,填补了我国在地铁车站机械化暗挖施工方面的空白。该项目研发由陈湘生领衔。
“深圳大学从多个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成果意味着深大在这个领域已经站在世界最前沿,具备了引领世界发展的能力。”陈湘生说。
陈湘生深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他带领深圳大学士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参与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1个国家工程中心、获批“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及人才引育,该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人才33名,其中27名为近五年新增,土木学科的排名也从全国高校前20%提升至前6%。
短短几年间,深大土木工程学科为何能发展得如此之快?陈湘生的回答是:“坚持'四个面向’,做引领性的研究。"
2018年,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孙晓辉加入深大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当他困惑于该如何选研究方向时,陈湘生告诉他,城市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巨量工程废弃泥浆渣土的处理处置,是当前各大城市均面临的严峻挑战。此后,孙晓辉选定该研究方向,原创成果频出,其技术应用成果斩获国际大奖,他本人通过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资助评审。
“陈院士强调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最紧迫的实际问题,要形成闭环式研究,让研究成果真正为工程实践服务等思想,重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认知,也深刻地改变了我研究生涯的前进方向。”孙晓辉说。
为年轻人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指引研究方向、解答他们在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困惑,是陈湘生的日常工作之一。“培育年轻人,引导他们精彩绽放,是我要做的事情。"陈湘生笑言。
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陈湘生牵头研发多项技术并带领师生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横琴粤澳实验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同时他主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中,由深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直接参与的就有28项。
在陈湘生看来,高校唯一的“产品”就是学生怎么通过大科研平台、大项目带动,助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等精神,是他关注和努力追求的。
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行稳致远
“持续热爱,追求极致”“善于团结,善于交流”“问题不解决,睡觉时也要想”……在陈湘生的求学路上,很多老师用言传身教,让他收获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做人做事道理。
陈湘生至今记得,1992年他在剑桥大学深造时,他的导师—著名教授、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原主席Andrew·Schofiel帮他修改实验报告的一幕,“从语言逻辑表达到实验数据的使用,甚至到标点符号,都被他改到极致,而且边改边教我。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用心负责,对我影响很大。”
扎根教育事业,陈湘生也会帮学生字斟句酌修改细节,反复推敲论文的严谨性;会鼓励学生不畏权威,多和他辩论……他希望用言传身教与爱引导学生成为心智健全、身体健康、有慈爱之心的人,”卑微之心做人、敬畏之心做事、仁爱之心待人,这样孩子们未来走上社会后,才能行稳致远。”陈湘生说。
回想2021年团队申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答辩汇报时的情景,深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夏长青至今记忆犹新:因工作忙碌,陈湘生当晚12时许才乘飞机赶到北京,到宾馆已是凌晨一点多。但他不顾辛劳,立马组织团队讨论修改汇报材料,忙到凌晨4时才去休息,早上6时又起来组织团队模拟答辩,最终团队顺利通过答辩,拿下特等奖。“陈院士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时刻保持着奋发进取的姿态,不负时代,不负青春。”夏长青说。
在深大,陈湘生“宠爱”学生是出了名的:
走宿舍、看新生、拉家常,是他雷打不动的开学“项目”,还会悄悄告诉学生“有困难随时找我”;
新年慰问留校学生,他自掏腰包给每个人发红包,还会开心地跟学生说,“不用和我说新年快乐,你们快乐,我就快乐”;
得知有校园招聘会,他特意排出时间去现场“站台”,亲自向企业推荐学生;
知道有学生突发疾病急需用钱,他第一时间匿名捐款,并发动师生募捐;
他坚持为每位毕业生拨穗,还会手写毕业信为学生送去祝福与鼓励;
他记得每位同学的“小事儿”,并不吝帮助,下次见面会问“那件事情处理好了吗?现在怎么样了?”;
他会在学生微信群“接龙”聚会,并说“我来买单”;再忙也会及时并详细回复学生的信息……
许多学生亲切地喊陈湘生“陈老头”,也坦言“当他的学生很幸福”。让深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学生黄嘉欢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一起吃饭,陈院士都会强调三件事情—身体健康,对家人好、做最好的自己。
陈湘生对老师们强调最多的话,则是“要把学生当家人一样去关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不但家长会放心,更重要的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愿意和你交流。”
用“倒计时”状态奋力追梦
对于此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陈湘生坦言“受之有愧”,因为他来深大仅有5年多的时间,做的事情还远不够,“我觉得这个奖更多是对深大41年发展的肯定,我只是作为教职工代表去承载而已。”
41年来,深大培养了近30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实施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成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大当何为?如何把教育做得更好,更有力地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职工面前的重要命题。在今年暑期深大召开的中层干部学习会上,学校也组织我们再认识、再反省,然后再出发”陈湘生说。
作为院长的陈湘生,感受到强大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甚至睡不好觉”。
今年是深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院40年,如何带领学院加快实现“创建土木工程巅峰学科引领土木工程发展方向—数智土木工程”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今陈湘生想得最多的事情。
为此,他牵头设立土木工程(国际工程创新班),并担任班主任,希望加快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新模式。该创新班不仅中英文双语授课,强化国内外规范系统对比学习,同时配备企业/工程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还强调开展互动式、换位式、小组式、情景化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
除了深入推进情景化等教学改革,陈湘生今年还想要加快推进学院国际化办学,和海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前瞻性。
此外,他还想打造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享受全国乃至全球各个学科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将教材对外开源,你认为某一方面讲得不好,可以直接在上面修改。”
“在深大工作这5年多做的事情,感觉比我前几十年做的事情要多得多。”陈湘生说。
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工作到一两点入睡,几乎没有休息日,甚至为了节省吃饭时间经常靠吃泡面充饥……高校的工作尽管忙碌,陈湘生却十分享受,“越干越上瘾了。””我这个年龄,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的时候,还是希望能抓紧时间多做点事情。”
他笑着说:”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尤其看到他们毕业后工作做得很好,心里就会像吃了蜜一样开心。因为这意味着孩子们不仅能为社会作贡献,也能支撑一个家庭的发展。”
(图文转载自“南方日报”;视频转载自“深圳大学”)
排版:陈佩淇
审核:杨 磊 苏 栋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公众号
微信号 : SZUU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