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春花秋月、秋高气爽、望穿秋水、明察秋毫、伤春悲秋……18个关于“秋”的冷门成语,如果你听过三个,你就是牛人。
【释义】指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比喻品格高尚。【出处】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出处】《汉书.礼乐志》:“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释义】秋阳:秋天的太阳.。杲杲:日出之容,明亮的样子。秋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分外明亮。【出处】项安世《秋怀》:秋水迢迢诗思清,秋阳杲杲道心明。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出山斋杖屦行。【释义】指应当成为肃杀万物的秋霜而不是栅栏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荆书与东海王疆曰:‘当为秋霜,无为槛羊。’”光武帝刘秀驾崩后,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可弟弟刘荆却不安分。
他找人模仿郭况的字迹给东海王刘强写信:“外甥,你是长子,本是太子,应当你即位才对,赶紧发兵过来抢皇位吧。你应该做肃杀万物的秋霜,不要做任人宰割的被栓起来的小羊。”
刘强收到信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舅舅写的,吓得赶紧将信呈送给了汉明帝。
汉明帝一查,发现是自己亲弟弟搞的鬼,也只是略做警告。
可刘荆死性不改,不停搞事情。
最后,在刘庄即位的第十年,刘荆自杀。
成语“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
【出处】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出处】《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释义】意思是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晋朝时期,尚书右丞顾悦与简文帝(司马昱)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头发全白了。
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先白?顾悦回答道:“皇帝您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是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文帝听后十分高兴。
成语“望秋先零”意为未老先衰。
【释义】意思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出处】《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释义】意思是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出处】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释义】吹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无实际作用的身外之物。【出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
其中季札德才兼备,最得寿梦的喜爱。
公元前561年,寿梦病重,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季札,但季札坚决推辞。
于是,寿梦只得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
诸樊继承王位后,约定王位由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季札继位。
可等轮到季札时,他还是坚决推辞,说:“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就可以了。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就像秋风过耳,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最后,季札干脆隐居起来,直到余昧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才回到朝中,帮忙处理国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钩,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出处】唐·李朝威《柳毅传》:“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出处】《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会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
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月旦评影响深远,孔尚任《桃花扇·修札》:“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
成语“月旦春秋”意为评论人物的好坏。
【释义】意思是《春秋》为古代寓褒贬、别善恶的编年体史书,这种有褒有贬秉笔直书的笔法,使有问题的人觉得可怕,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明·焦竑《献徵录》:“储瓘为考功郎中,藏否不曲当,一时人士悚然曰;‘阳秋可畏’” 。【释义】意思是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出处】宋·张先《西江月》词:“忆昔钱塘话别,十年社燕秋鸿。今朝忽遇暮云东,坐对旗亭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