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摘   2024-10-17 17:15   云南  

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文化和旅游部党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和旅游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门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和旅游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理顺体制机制、重塑工作格局,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相互促进。文化和旅游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重大战略,一批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政策举措出台实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12项行政审批事项。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体系日益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旅游法出台实施,文物保护法(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立法项目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2024年国庆假期,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安徽芜湖方特旅游区在公园项目中巧妙融入潮流音乐、国风动漫等元素,精心打造“方特潮音节”,让游客在缤纷国潮的体验中欢度国庆假日。 文化和旅游部供图 芜湖日报 陈剑/摄


文艺创作生产活力明显增强。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和激励保障机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文艺作品更好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院团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设立国家艺术基金,累计投入55.7亿元,对7116个项目提供支持。《伟大征程》、《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精品力作持续涌现,一批充满中国风、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得到人民群众喜爱,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国现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文化馆3516个、博物馆683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余个。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加快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村晚”、“大家唱”、广场舞活力四射,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约15万座,旅游厕所数量大幅增长、布局更加合理。推进旅游惠民便民,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创新局。健全文物保护利用制度体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落实“应保尽保”系统保护理念,文物安全“严防严打严管严治”机制持续完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成果丰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现新突破,文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博物馆改革不断深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切实提升,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更加健全,非遗日益融入现代生活。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达43项,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层出不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3.6万家增长到7.7万家,文化产业整体规模稳步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创新景区、度假区产品体系,城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供给更加丰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文化和旅游行业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率先实现快速恢复发展,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新亮点。

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拓展。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重大主场外交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欢乐春节”、“你好!中国”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建立完善,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旅游城市六大联盟有力推动务实合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49个,驻外旅游办事处达20个,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外籍人员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亲身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决定》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贯彻落实《决定》部署,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改革基本方向,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行稳致远。

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全面领导。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断。《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方向不偏、道路不变、阵地牢固。要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始终。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防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文化和旅游日益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统一起来,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服务高品质生活需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决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深厚基础、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要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制度理念、内容形式、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培育形成规模宏大、锐意创新的优秀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

坚持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不能有任何迟疑,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失之交臂,不能犯历史性错误。《决定》对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等作出部署。从历史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无一例外催动了文化发展变革,文化需求也历来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当前,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要推动文化和旅游各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关注研判、稳妥处置可能出现的数据泄露、算法茧房、隐私侵犯等风险挑战。

坚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已经融入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在助力产业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多向融合、交互渗透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挖掘文化价值,壮大人文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三、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文化和旅游系统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系列工程,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为艺术家潜心创作提供良好条件。加强服务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火热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

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做好制度设计,加强各类优质资源整合集成,用好“村晚”、戏曲进乡村、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等线下载体,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线上平台,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让更丰富、更对味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信息、公共交通、应急救援等服务水平。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面向老年人、孕婴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2024年4月6日,泰州姜堰溱潼会船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幕,数百条各式各样的船只和上万名会船选手云集溱湖,飞篙走桨,奋勇争先,呈现“千篙万桨闹溱湖,百舸争流逐春潮”的壮观场景,演绎历久弥新的民俗画卷。溱潼会船由南宋相沿至今,历经数百年传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当日参加溱潼会船表演的船只在湖面上整装待发。 新华社发 顾继红/摄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水平,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力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强传承利用,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强化文物资源空间管控,推进文物科技创新,确保文物安全,防止过度修缮、过度开发,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用“大考古”的思路抓好考古调查,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提供更多考古实证。发挥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作用,创新展览展陈形式,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根据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实际选择合理保护方式,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健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国潮”引领风尚。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实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项目和产品,全链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便利度和体验感。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文化和旅游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文化和旅游系统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深化融合,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要总结提炼实践层面好的经验做法,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资源统筹、政策保障,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处、连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推动更多艺术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培育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城市。

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培育和监管并重,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深化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创新适应数字时代特点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完善应急体系、旅游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持续治理“不合理低价游”问题。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文化是沟通心灵、增进共识的精神纽带,旅游是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桥梁。图为2024年6月1日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全球推广活动——“茶和天下”·雅集活动现场。 新华社发 任科夫/摄


健全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文化是沟通心灵、增进共识的精神纽带,旅游是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桥梁。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成为时代呼唤。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更好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丰富文化交流合作形式,通过国画、国乐、书法、诗词等传统形式,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载体,持续办好“欢乐春节”等活动,让中华文化在海外民众中更加可感可及。完善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实施好文物保护修复合作、中外联合考古、文物进出境展览和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等项目,共同守护人类文化瑰宝。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持续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加强“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欢迎各国游客亲身感受生动真实的中国。推动更多国家简化出入境手续,在语言、餐饮、支付等方面为中国游客提供良好服务。

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保障机制。新时代改革开放对改革顶层设计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加强整体谋划,强化支撑保障,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开展“十五五”规划研究编制、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做好改革的中长期谋划。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法治建设。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健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统筹推进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人才支撑。

来源:《求是》2024/20


绥江县文化和旅游局

绥江县文化和旅游局
信息传送和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