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北抗联的传奇“双龙”,牺牲多年后头骨被找到

文化   2025-01-17 14:08   北京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长知识!

黑龙江五常市,曾有一支英勇奋战的抗日队伍,它就是汪雅臣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图: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伏击日寇

汪雅臣,1911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幼年随母亲逃荒至五常。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四个月时间,整个东北地区就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无数百姓家破人亡,远离故土,东北军被迫撤到关内,散落在华北、华中和西北一带。

1931年10月,原东北军26旅士兵汪雅臣带领几位志同道合的士兵,带着几支枪离开东北军,到五常县小牤牛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由于汪雅臣善于使用双枪,大家给他起了外号叫做“双龙”,他的队伍也被称为“双龙队”。

1934年2月,汪雅臣联合五常一带反日山林队的首领及附近群众700余人,在五常县尖子山老爷庙前召开了抗日大会,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被选为首领。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有力推动了五常一带抗日斗争的发展。

在斗争中,汪雅臣逐渐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打败日本侵略者。他派人去珠河,与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取得了联系,得到赵尚志的支持。

1935年,汪雅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年初,经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研究决定,将汪雅臣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雅臣任军长。

1936年2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所有东北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这年冬天,汪雅臣部被改编为抗联第十军,汪雅臣任军长。此时,第十军已经发展到1000余人,在五常、双城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坚持长期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东北抗联这些队伍中,第十军有一个特别的作战特点——特别善于隐蔽,密营隐蔽得特别好。密营,就是抗联的秘密营地,通常设立在密林或山洞之中,除了供部队宿营之外,还可储存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物资,为游击队在冰天雪地里的战斗提供保障。

汪雅臣利用东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环境,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斗争,打得日本侵略军焦头烂额。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日本当局把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侵略中国的后方基地,调集了数万名日伪军对抗联发动了疯狂围攻。

在此情形下,汪雅臣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开展游击作战。战士们凭借深山老林中的密营藏身,顽强地与日伪军周旋。

图:东北抗联密营。(图片来源:东北烈士纪念馆)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残部大多已经撤退到苏联境内,但汪雅臣部仍坚守在东北,继续奋勇抗战。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他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3年至1940年,汪雅臣率领部队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共击毙击伤敌军近2000人,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粮食100余石,解救120名劳工和9名被押爱国者。

1941年,汪雅臣率部离开根据地,下山出击日军的一支后勤辎重队。返程途中,他们被汉奸发现,部队被日军包围。战斗中,汪雅臣负了重伤,后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敌人残忍地将他的遗体拉到五常县城“示众”,并将其头颅割下。

图:汪雅臣牺牲地(图片来源:东北烈士纪念馆)

1948年,五常县民主政府维修老监狱时,在地下发现了汪雅臣烈士的遗首,送至哈尔滨烈士陵园保存。

五常解放后,人们为了缅怀抗日英雄汪雅臣,将沙河子镇蛤蜊河子村命名为“双龙村”,将五常镇的南北大街改为“雅臣大街”。

在白山黑水间,历史的风云虽已渐次消散,可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岁月的丰碑之上。
本文综合来源: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社、吉林省档案信息网、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哈尔滨新闻网
编      审:赵   斌 姜   黎
主      编:王依依
编      辑:史佩仑 马爱杰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CCTV国家记忆
《国家记忆》是一档以记录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飞跃史、改革开放进程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内容的日播纪录片栏目,引导社会大众和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浩然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