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埔心寨村,位于大坪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现属大坪镇埔心村辖下自然村,旧属青坑甲(青坑甲:青山嶂、坑尾、田仔、埔心寨、蜈蜞坑、围里、窑前),现有上寨、下塘仔、学堂下、竹头下、社仔前、罗庚地、窝仔木等数个聚居点。
由于埔心寨地处栅顶埔、罗庚地埔的龙尾处,原名埔尾埔,后取其位于栅顶埔、罗庚地埔、孤魂埔、橄榄坪埔、窑头埔的中心草埔,改名埔心埔,故在此建房立寨时取名埔心寨。埔心寨核心区域现称上寨,因在其他聚居点的上片故得名;下塘仔因位于祠堂池塘的下片故得名;学堂下由于当时在寨唇建有学堂供村民小孩读书故得名;竹头下原是田园土名,因其地多植竹故得名,后由本寨分居和外村迁入形成聚居点,仍沿用土名;社仔前原是伯公宫前的土名(土地尊神古称社神),后由本寨分居和外村迁入形成聚居点,仍沿用土名;罗庚地名原是粘田四世祖全溪公配妣许氏的墓地,因堪舆喝形“罗经形地”,俗称罗庚地,因其名盛成为地标后相沿成俗而为土名,土地平整后,原墓废失,后由本寨分居和外村迁入形成聚居点,仍沿用土名,写为罗耕地;窝仔木原是山地土名,后由本寨分居和外村迁入形成聚居点,仍沿用土名;
埔心寨始建于明末天启年间,由原居粘田的房氏八世辉日公、原居海丰回迁的七世青居公、原居横岭的七世勋寰公、弼朝公兄弟,四家人合力在此建屋居住而逐渐形成村落。本村窑径洋一处土名“曾屋地”,为当时大坪周边地区大族曾氏族人的开基祖地和核心居住区域,后来曾族逐渐外迁海陆丰,现存曾氏三世祖墓等,其子孙年年组织前来祭拜。
明代,先后属惠州府海丰县龙溪都、潮州府惠来县龙溪都。清代,先后属惠州府海丰县吉康都、海丰县石帆都、陆丰县石帆都大坪乡青坑甲。民国时期,先后属陆丰县南塘区大坪乡、太平乡、田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解放区的南阳山特区行政委员会。1950年,先后属普宁县南阳区、梅林区、第十二区、第十三区、大坪乡。1957年,属普宁县大坪乡。1958年,属普宁县南阳山人民公社。1961年,属普宁县国营大坪农场。1965年 12月,属普宁县大坪人民公社。1983年,属普宁县大坪区。1986年,属普宁县大坪镇。1993年,属普宁市大坪镇至今。
该村地处南阳山区峨嵋嶂山地。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完全小学1所--埔心学校。祠堂1座--房氏家祠燕诒堂,始建于明朝末年为镇居住所,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改建为祠;民国廿八年(1939)、1999年重修、重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主要神坛社庙:龙腾庙、狮山水口公王、上树山圳面公王、埔心寨福德宫、寨顶众神爷等,龙腾庙始建于清朝嘉庆五年庚申岁(1800年),1860年、1936年、1989年重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供奉慈悲娘娘、协天大帝(关羽)、关平太子、周仓将军、五谷神农圣帝、福德老爷等神明,传说慈悲娘娘香火由横岭安乐宫迎请分灵而来,协天大帝由船埔头关圣帝庙迎请分灵而来,龙腾庙最初是由除围里村外房姓各村寨合力鼎建,后逐渐发展为全族共尊,至民国时因世界纷乱、社会动荡、人心无依,而时兴联盟建约,房姓因为积极弄潮而领衔成立“振兴约”,作为全族精神信仰中心的龙腾庙,自然而然成为了“振兴约”的核心活动场所(振兴约:房氏、王氏、魏氏、陈氏、余氏、傅氏、罗氏等主要宗族,盟约标志为“乌旗”),龙腾庙逢庚大庆时,盟约内其他宗族都会派代表到龙腾庙致祭龙腾庙诸神;龙腾庙的唯一古物件是一对书于咸丰九年的楹联,上联:建立起庚申仰从来共厥声濯厥灵六十年前雨顺风调沾德泽,下联:重修逢己未看此日琢其章金其相百千载后人康物阜沐恩光,现存于龙腾庙。古墓2穴:寨顶房氏开山始祖房伯十郎墓、窑径洋曾氏三世祖法开曾公墓。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蔬菜,养殖鸡、鸭、猪、牛等,部分村民上山烧炭。现时以农业为主,种植青梅。特色农产品有青梅、乌榄、黄榄。特色食品有汤圆、粽子、月饼、艾粄、甜粄、红印粄、糍粑。
民俗有春节正月初四迎请龙腾庙佛帝众神明出殿巡安,形成(流行)于清代,参拜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丁兴旺、合境平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下午,迎请埔心寨福德宫伯公游观全寨;每年正月十二日、十一月初八日和全族人到龙腾庙进行祈福仪式、还神仪式。龙腾庙每逢天干“庚”字组织各甲社举行龙腾庙荣寿大祭庆典,农田上一字排开各社所请数棚大戏同奏梨园。清明和八月祭祖扫墓。正月初二、除夕到祖祠燕诒堂拜祖。
该村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老区村。
横岭村世居村民都是房姓,其宗大始祖万宝公于宋末元初从中原南迁至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暂居;至元明兵灾,其宗少始祖大才公(万宝次子)三兄弟背负万宝公金骸随二母迁居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恋洲都大麻社银溪乡(今梅州大埔县银江镇);明朝正统年间其宗系祖再兴公从大埔银江迁移至潮州府惠来县隆井都下灶寮居住(今惠来县东陇镇华房村);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其宗开基始祖怀远公从惠来华房村迁至惠州府海丰县龙溪都多橫村(今大坪横岭村)开基。明末天启年间,原居粘田的房氏八世辉日公、原居海丰回迁的七世青居公、原居横岭的七世勋寰公、弼朝公兄弟,四家人合力在此建屋居住。
四家人合建一座四点金屋,俗称四厅登对,明师喝为棋盘形,又称仙人献掌,青居公、辉日公是长房,故居左青龙边,青居公辈分比辉日公大,故居左正间;辉日公居下厅左间;勋寰公、弼朝公是三房,勋寰公为兄,居右正间;弼朝公居下厅右间。后来辉日公子孙猝然失传,至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改建为祠,立再兴公企主,奉祀四家原屋主上代祖先和脉下历代考妣神主;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岁(1939)重修,亦照旧放主;1994年秋兴工倒堂重建,至1999年己卯岁七月初六卯时奉主登龛,立五世祖宗武公为龛主,青居公、辉日公为炉主。辉日公祖父翠峰公先后于明朝万历元年、万历三十八年、天启元年、天启四年从房姓族亲手上购买了埔尾埔(埔心)、青坑、白石等处山林田地,后分家拨给长子崑玉公,又由崑玉公分给次子辉日公;青居公由于从海丰回迁,勋寰、弼朝公兄弟从横岭迁出,故是向辉日公购地合作建楼。埔心寨作为建寨悠久、发丁兴旺的福地,先后分创村寨众多,直接、间接迁创的有:善美坑、德彰窝、寨面前、杨桃树、坑尾、田仔、陆丰尖峰等处。
从埔心寨迁出的支脉和时间:
青居公系:清朝初年,八世养梧公子孙迁至今陆丰甲子东关社定居;
勋寰公系:清朝嘉庆年间,十一世可敬公迁居陆丰尖峰创业定居,子孙于民国时全部回迁新圩、埔心上寨、惠来神泉等处;
弼朝公系:清朝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岁二月,九世尚钧公、尚钊公兄弟迁居坑尾,尚钊再迁田仔;清朝乾隆五十年左右十二世乃享公迁居善美坑,长子孟和、六子孟连于嘉庆年间迁居德彰窝;清朝道光年间,十三世振波公远赴南洋(新加坡)创业后,回乡择居新竹杨桃树,其次孙尊来迁居埔心学堂下、三孙尊思迁居埔心新屋里。
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海陆腔。
房氏家祠燕诒堂·1999年↓↓
房氏家祠燕诒堂《主牌簿》1939年↓↓
粘田六世翠峰公买地《地契》明朝↓↓
龙腾庙大庆、许福、出游↓↓
埔心寨伯公出游↓↓
水口狮山公王老爷↓↓
上树背圳面公王老爷↓↓
古墓:房氏、曾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