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乡村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沉沦
萧骏琪
当我们提及农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农田荒芜、农民懒惰、邻里冷漠的衰败景象。这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农村发展的归宿吗?
曾几何时,农村是希望的田野,是勤劳质朴的象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春种秋收,用辛勤的劳作换来大地的馈赠。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家有事百家忙,婚丧喜庆是整个村子共同的事务,人们在这种互动中,增进情感,凝聚力量,那时候的大门永远为邻里敞开,欢声笑语回荡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借钱救急更是常有的事,凭借的是彼此间无条件的信任。
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带来经济腾飞和物质丰富的同名,也无情地冲击了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态。城市的繁华如磁石般吸引着大批农民,农村的劳动力纷纷外流,致使农田无人耕种,渐渐荒芜。留下来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思维影响下,逐渐丧失了那份祖辈传承的勤劳。而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邻里间的信任纽带也开始断裂。婚丧喜庆本是乡村团结凝聚的契机,如今却沦为金钱交易的场合,人们不再出于情感和道义伸出援手,而是先谈工钱。大门紧闭,串门成了稀罕事,借钱更是难如登天,彼此防范的眼神取代了昔日的热情与信任。
乡村精神的沉沦,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农村在经济发展上逐渐边缘化,农民为了生计只能背井离乡,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同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发生扭曲,这种扭曲也蔓延到了农村,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互助精神受到极大的挑战。此外,农村在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失,导致农民缺乏精神文化的滋养,难以坚守那份质朴与善良。
乡村精神的沉沦危害深远。它不仅破坏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让农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陷入精神的贫瘠与孤独,而且也使得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长此以往,农村将失去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片废墟。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农村就这样衰败下去,任乡村精神在时代浪潮中被淹没。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吸引劳动力回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其一,文化设施建设要跟上。每个村庄应至少建立一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涵盖图书馆、棋牌室、小型剧场等功能区域。图书馆定期更新农业技术、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各类书籍,满足不同村民的阅读需求;棋牌室在农闲时节可组织各类棋艺比赛,增进村民间的交流互动;小型剧场则可用于举办地方戏曲演出、文化讲座等活动。
其二,教育资源的倾斜至关重要。一方面,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另一方面,开展成人教育课程,如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举办道德与法律讲座,提升农民的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挖掘村民的艺术潜能,像剪纸、绘画、民间舞蹈等,传承乡村特色文化。
其三,构建乡村文明评价体系。设立诸如“最美乡村家庭”“乡村道德之星”等荣誉称号,从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信守法、勤劳致富等多维度进行评选。获奖者可获得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如奖金、荣誉证书、在村里宣传栏展示事迹等,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还是心系农村的人,都应当行动起来,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身边的人,重建农村的信任与和谐。
乡村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携手共进,重视乡村精神建设,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每一份努力都如同一束光,汇聚起来便能照亮乡村的未来。让我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重新播撒信任、互助与勤劳的种子,让乡村精神再次绽放出绚烂的光彩,使农村成为充满生机与希望、饱含温情与善意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住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田园风光与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