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了这种肉,千万要小心!医生:警惕是癌症先兆

文摘   2025-01-04 15:19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李阿姨,你这报告显示有胃息肉,得注意啊。”

体检中心外,李阿姨拎着包,一脸茫然地看着手中的体检报告——“胃内发现息肉”,五个字像一颗炸弹,炸得她心慌意乱。


她小声嘀咕:“这是不是肿瘤?是不是要切?会不会是癌啊……”


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了“息肉”,但对它的认知却少之又少,只知道“它可能癌变”。


于是焦虑、失眠、四处打听治疗方法,甚至吃起了各种偏方。


可“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些息肉是“良民”,哪些却是潜在的“恶徒”?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个事关健康的“肉疙瘩”。



息肉是怎么来的?

息肉,本质上是人体黏膜表面多出来的一块赘生物,就像墙面上起了一个鼓包。


它可以长在很多地方,比如胃、肠、鼻腔、胆囊、声带、子宫内膜等。


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病变,但有些却像“埋在土里的火药”,一旦点燃,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癌变。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身体会长息肉?”原因其实很复杂:


  1. 炎症刺激 :比如慢性胃炎、肠炎等,长期的炎症反复刺激黏膜,使细胞异常增生,慢慢形成息肉。


  2. 生活习惯差 :饮食不规律、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都会增加息肉的发病率。


  3.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修复能力下降,息肉的发病率也会随之升高。


  4. 家族遗传 :如果直系亲属有息肉或肿瘤病史,你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得多。




哪些息肉是癌变的“高危选手”?

1. 肠息肉:

肠息肉被医生称为“癌症的种子”,尤其是腺瘤性肠息肉。据统计,90%的大肠癌都“由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就必须警惕:


  • 息肉大于1cm :直径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尤其是超过2cm时,风险可能高达50%。

  • 广基底息肉 :没有蒂的息肉更容易癌变。

  • 家族遗传史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过大肠癌,你的息肉癌变风险会成倍增加。


肠息肉最常见的信号是排便异常,比如便血、黏液便、腹痛、便秘或腹泻。


发现肠息肉后,应尽早切除,并定期复查,因为65%-75%的患者会复发或长出新息肉。



2. 胃息肉:

胃息肉主要分为两类:


  • 腺瘤性息肉 :癌变风险极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

  • 炎性息肉 :多数是良性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其周围的胃黏膜可能伴有萎缩、肠化生等早期癌变征兆。


胃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是在胃镜检查时被发现。但如果出现上腹痛、黑便、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要特别注意。


3.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体检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息肉,但并不是所有胆囊息肉都会癌变。


  • 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 :多数是良性的,直径一般小于1cm,癌变风险很低。

  • 腺瘤样息肉 :属于癌前病变,直径超过1cm且生长迅速时,癌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如果你经常吃油腻食物,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那就要留意胆囊息肉的发病信号了。


医生建议 :直径超过1cm、短期内快速增长或伴随胆囊结石的息肉,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4.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大多是由于用嗓过度或慢性炎症引起的,虽然癌变风险极低,但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经常用嗓的人,比如老师、歌手、销售等,是声带息肉的高发人群。如果声音长期沙哑或疲劳,请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息肉?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关键


  • 多吃新鲜蔬果、粗粮,补充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肠道息肉的形成。

  • 少吃腌制、烧烤、油炸食物,避免刺激胃肠道。

  •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很多息肉的“催化剂”。


2. 动起来:保持规律运动


  • 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舞等,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率。


3.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 50岁以上的人群,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 胃病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4. 改掉坏习惯:别再拖延健康


  • 戒烟限酒,烟酒中的致癌物会直接刺激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 保持良好的作息,熬夜会削弱免疫力,让息肉有可乘之机。



别让“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息肉是身体发出的一个“健康警报”,它不是无害的“小疙瘩”,也不是必然的“癌症宣判”,而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信号灯。


如果体检报告上多了这块“肉”,别慌,别拖,科学检查,及时处理。


你呢?有多久没给自己的身体做一次全面检查了?


好看,就点个【在看】再走吧!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