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购新政及宏观展望
头部券商的多位校友,积极参与本话题讨论,他们认为:
1、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进入到存量经济时期的重要举措。当前还是并购政策的红利期,窗口期机会要努力抓住。上交所和交易所已在和将在政策宣导、创新方案支持、项目沟通等方面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2、并购的审理理念和IPO不同,政策对重组的态度,是越来越宽容和直白。并购是市场交易行为,本身复杂多样,监管审核不应框得太死。监管层目前希望市场能有更多的案例,进行摸索和突破。因此,将在具体的交易方案方面更尊重市场意见,审核中心也愿意更多参与到方案设计环节,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做好并购。中介机构也要有这个认识,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包括并购后对上市公司和中介的监管,只要做好勤勉尽责,市场化因素导致的问题不会苛求问责。
3、关于产业并购,后期可能有所放松。如科创板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即使并购标的不在科创板IPO鼓励的六大行业里,要有协同效应、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并购后科创属性发生变化的,仍然可以推进。
4、关于跨界并购,不是不可以做。原来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这次监管提出来,主要是回应市场关切,又做了特别提示。但是跨界并购要有要求:(1)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第二曲线增长。(2)盲目跨界会受到严监管,第二条对跨界并购的限制条件,也是希望避免盲目跨界,鼓励产业导向的并购。
5、关于传统行业的产业整合,行业适用面相对较宽,衣食住行等IPO黄灯行业也可以做并购。但是如果涉及构成借壳,则要等同IPO,借壳资产要符合IPO政策。
(二)并购实务及对策研讨
关于国有资金投资收购及退出
华宝证券投行执行董事仝金刚认为,当前出的新政,符合市场预期,但也有偏差。目前,地方财政负债压力较大,投资消费萎缩,不少治标不治本,预期改观仍需较多努力。本次,央行和财政部,专门成立工作组,上升到合作的层面,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后续各部委还会陆续出台新政,广度和力度不少超前。长期看,随着财政金融等一揽子政策落地,接下来会有较大的改观,并购也会牛起来。因此,应该增强信息,适当乐观。
富浙资本并购总监赵志银认为,国资基金的最大差异,不以盈利为唯一标准,更多考虑社会和政治效益,政策性会比较明显。因此,在项目来源、选择、诉求,投资决策等方面,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投资项目退出,5年、7年或是10年及以上,退出当下是投资人关注的一个难题。通常会有以下几个渠道:IPO,并购,清算,S型基金等。IPO综合各种因素,政策影响比较大;并购是一个政策影响不是那么明显的退出路径,但并购专业性更强,需交易双方撮合,以实现多赢的局面。其中估值定价,交易方案的设计,这是焦点也是难点。控股权的转让,少数股权的退出,如何想好诉求,并谈到一起,一步一步往下推……核心在于撮合,这需要技巧,也是艺术。国资收购,当下不少有收购控股权的想法,也有退出的想法,这个里面,需要寻求和发现机会,搞清楚双方的诉求。清算,是最不希望看到的路径,但现实是,不少都面临到期清算的问题,打官司也是比较麻烦。
S基金退出,不是项目层面的退出,如何承接股权项目,解决最核心优秀项目的错配问题,这也是一种退出的选择。
关于跨境海外并购及SPAC
关于跨境海外并购,空气化工整合并购总监邱玉珍以第三方视角,为 FA(财务顾问)提供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想法和建议,简要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Why?作为 FA,务必要促使客户深思,出海是否真的势在必行?并非不出海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惨遭淘汰的境地。海外的企业在诸多方面不一定能够与自身完全兼容,投后管理也未必能和谐融洽。因此,企业方面必须清晰地思考出海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应盲目跟风。
第二点,Where?往哪走?如何布局?不可一味地追逐潮流,不能哪里热度高就往哪里钻,今天聚焦沙特,明天又瞄准西班牙。努力探寻契合自身产业发展方向以及自身擅长的路线,精心规划布局,如此方能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第三点,How?企业究竟有无能力去承接?是否具备进行全球化布局的实力?企业产业的供应链如何解决?管理团队能否跟得上步伐?还有,海外的各种政策会不会成为难以跨越的阻碍?尤其是在欧美地区,许多企业的法律法规都极为健全,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可能存在不少绿色通道以及依靠人际关系能够友好处理的情况,但在海外可并非如此。
九久集团合伙人杨敏军根据个人实践,提出了SPAC并购路径。目前A股起伏比较大,上市难度在增加。如在国内可能无法直接上市,不得不通过并购,10倍或12倍的价格和估值进行交易,并不符合一些投资人的初衷。SPAC跟国内的并购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可以去选择第三条路,如通过境外IPO或SPAC等来实现公司上市的目的。跨境并购,用基金的方式去并购,能规避审查时不少的风险和麻烦。
关于并购的法律合规讨论
邦信阳律所合伙人杜燕心认为:并购交易,建议融入诉讼的思维,保持底线思维和风险合规意识。万一原股东和新股东发生纠纷,该怎么处理?特别的点,在哪里?如何保障公司股权项下的利益,包括分红收益。这些在并购协议,对赌条款等应有体现。诉讼是非合作性的零和博弈,非此即彼,是所有救济中的最后一道防线,非常对抗的方式。如果出现纠纷,呈收敛的状态,背后利益诉求,如何达到平衡和争取案件关键控制点。
万商天勤合伙人薛莲,从最近做的投资相关案例说起,一个是帮被投公司,应对投资人的追溯。一旦进入诉讼,即便好的项目,也会被逼死。仲裁,即使双方都有和解的意愿,但面临复杂的局面,如何进行和解,也是非常棘手。一个是某美元基金,近期估值严重打折,也陷入投资僵局。当前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难以解决这类困难。国际上的合规,国企的监管,公司法的一套体系等等,面临很多事项,非常难以解决。人在有希望时作的决策,和当面临困境时的决策,往往差异极大。合规和风险无处不在,翻读很多证券市场的案件,相当多的成熟人士,却出现各种幼稚的处理而被处罚。对于并购,从律师的角度,可能是泼凉水,更在于提醒各方做好自身权益的充分合法保护。
关于并购的财务风险讨论
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财务尽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关乎交易的公平性,更直接影响到收购方的投资决策。财务尽调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入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潜在风险,为收购方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了解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负债水平、收入成本以及现金流状况,从而评估其财务健康状况。
其次,税务尽调不可或缺。它涉及对目标公司历史和当前的税务申报记录进行审查,以识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这包括但不限于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各类税种的合规性检查。同时,还需评估目标公司是否有未解决的税务争议或潜在的审计风险。并购中的交易方案、架构设计,也同样需要考虑税务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尤其是涉及大宗资产如房产类交易时。
再者,财务风险评估也是财务尽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包括对目标公司的债务风险、法律诉讼、税务问题等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调查。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揭示目标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为收购方提供必要的风险预警。
最后,财务尽调还应包括对目标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监控公司的财务活动,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财务尽调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它要求专业的团队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评估。只有这样,收购方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确保收购成功和投资回报。
标的估值回调及对策
微致资本合伙人赵培恩认为,过去2年9个月,几乎所有国内资产都在缩水,幅度挺高。于个人而言,房产、汽车,目前通常很难再增加投资,但是消费类支出预计还将增加。目前甲方预算下行,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融资一级市场过去两年也面临瘫痪的过程;股权融资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存在大量投资人提出回购诉求。
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不少通过裁员等压缩管理成本,这对员工和社会的预期消费影响较大。财政收入上,地方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国家合并的口径是在变少。国务院783号文《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来后,对今后政府的招商引资也是新挑战......这些都需要引入破局新政。
目前,宏观政策多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还没有给到具体的数字。对此,预期很高,我们要充分关注宏观政策,千万不要跟宏观对着干。
希望资本市场回暖,但是一级市场投资,远还没有到。前几年的投资,目前不少将陷入“囚徒困境”,和一级企业对簿公堂,投资人通过诉讼拿回来的回报,可能还没有支付的律师费高。2019—2021年的投资,密集回购到期是在2024—2027年,所以如果预期不扳过来,投资难以乐观。
一种策略:如果金主还有钱,看好二级市场的机会,可以收购A股上市公司,用一级市场标的来做产业整合。目前中国国内不考虑北交所,约5100家上市公司,其中30亿元市值以下的,有1800家。50亿元以下的,有2600家。有些标的,近乎重置成本,如果动用10个亿左右的资金,往往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壳。地方国资,已经从1.0园区,2.0政府引导基金,迈入3.0收购上市公司。地方国资,或是联合第三方资金来收购上市公司,然后做一级市场整合,用上市公司来做产业整合。这样无论解决一级,还是投资路径,都存在可行性机会。
国金证券机构经理王星认为,当下不少投资标的的估值存在大幅回调。前期融资,IPO对赌,不少标的估值被很多投资人摩擦了很多轮。当下参与的几个项目,有些投资人着急退出,估值打对折甚至更低都出现了。创始人,面对很多现实的打脸,预期会逐步降下来。这中间,FA需做好沟通协调,有很多细节工作可以做。反过来,这也是并购的机会。
光环新网李冰清认为,经济下行虽然是行业整合周期,时间窗口期,但对于不少上市公司,收购反而更谨慎,面对破产重整的资产收购机会时,也是比较谨慎。——期待国家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和机会。
三奕资本合伙人王琨认为,当下并购核心的问题和痛点,还是估值的问题,盈利的问题。技术驱动模式下,畅想改变产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之前的估值也是这个逻辑,即便大部分项目并未盈利或是现金流转正。这两年的重创下,卖方估值大幅调整。资产所有者,甚至可以接受以成本计价或是能收回多少就收回多少的程度。创业人,也对估值预期下降很多,大幅折价。资产端,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买方上,保持冷静的状态,现在的政策和环境下,1到2个亿的收入,低位的估值可能下在1到2个亿,原来投的高科技,最初始的投资估值都不在这。冷静的变化,除非政策或预期发生很大的变化,否则目前估值很难逆转。现在上市公司,实控人,能从买产品,转换为盈利和利润的能力,这个可能是需要寻找,也比较现实。
一二级估值倒挂,跟我们转型以后有很大的关系,对投资人而言就是要接受。对老的项目,接受未来的经济模式和商业模式,匹配对应的资产。未来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不得不转化的过程。一级市场估值的阈值做好判断。这是一个攻守兼备的选择。
并购领域的校友合作
汇瑾资本执行董事鞠玮认为,上海财大校友,目前在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大咖云集,并购领域的产业链上都有我们的各个校友作为中坚力量。财大毕业生,2000年以前,偏财务居多。2000年以后,尤其2010年以后校友,投资管理领域更多一些。我们可以借助财大这个平台,包括创投校友会,更好进行自我整合和抱团发展。
郑峥嵘会长认为,上财校友如何才能在资本市场上一起做点有价值的事,实现抱团发展?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只要我们积极地去探索、思考和实践,早晚会蹚出一条路来。
首先,不断加强校友的有效交流。创投校友会将创设不同的场景,分类分层,组织校友进行精准交流。如今天的场合,也可以稍小些的场合,十几个人专业探讨,创造更深度的交流和链接。
第二,不断练级进阶。并购重组是财经学科里面的高科技,包含各种专业知识,对买卖双方、专业服务方等要求都挺高。大家要通过相互学习和自我历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三,作为社团组织,创投校友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服务校友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校友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也是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的积累,现在创投校友会有条件去多做些探索和试错,并购专委会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撰文:刘小龙
编辑:刘奕婷
审核:郑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