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来了→
时事
2024-10-10 16:24
广东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年10月10日 上午10:00
地点: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苏荣才(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前不久刚刚获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有关情况,并且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首先,先请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先生,介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相关情况,有请。产耀东: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深圳市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深圳首部总体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取得的重大成果。本次《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首次实现了陆海全域覆盖,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致力于破解“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难题,是深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下面,我从编制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规划》的相关情况。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悉心指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编制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整体构建深圳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一)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国务院批复明确,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二)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规划》提出深圳各阶段的目标愿景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三)明确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并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提出规划指引。(一)加强区域协同,发挥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一是携手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支撑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深港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强化深穗“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二是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增强深圳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深莞惠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三是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深入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努力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城、田园都市。(二)坚持底线思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一是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到2035年,深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0万亩(含易地代保0.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72.02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二是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都市核心圈扩容提质,布局差异化发展的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前瞻布局新经济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二是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形成“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三是推进低效用地盘整和非核心、非法定功能用地调整,统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加强立体复合空间利用,提升现代产业发展的空间要素保障能力。(四)加强陆海统筹,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一是实施东西部海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空间格局,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空间结构。二是差异化保护无居民海岛,重点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三是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强化海洋科研要素集群,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民生幸福标杆。一是聚焦“民生七有”,优化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设施空间、全民共享的文化体育空间、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福利设施空间、舒适宜居的居住生活空间,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15分钟社区生活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二是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2035年,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六)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美深圳建设。一是强化生态绿地和水系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总体格局,健全完善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大力推进森林入城、碧水串城和耕地融城,统筹推进山体、水体、森林、海洋等各类生态要素修复。(七)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构建通达韧性城市。一是提升航空枢纽能级,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国家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完善跨珠江口通道体系,打造畅通全球、辐射全国、更具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二是建设韧性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构建疏散救援空间网络,全面提升城市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八)塑造特色风貌,彰显现代城市魅力。一是强化“山、海、城”交织共融特色,以“一脊一带二十廊”为魅力生态骨架,塑造“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城”的多维深圳城市意象。二是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深度挖掘改革开放文化史迹,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文化名城。(九)注重规划实施,提升空间治理水平。一是构建市、区两级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组成的“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规划逐级传导落实,强化空间资源统筹配置。二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切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构建“多规合一、多层细化、多域示范”的城市规划体系,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功能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体系,加快编制城市规划各项设计导则,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塑造,注重山边、湖边、河边、海边“四边”美感,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以强有力的规划执行力,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同时,也真诚希望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持续关注并宣传解读《规划》,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规划》,携手将深圳打造成为一流的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让我们的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苏荣才:感谢产耀东副秘书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记者:每日经济新闻提问,高尔剑副局长您好,本次《规划》提出了“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与历版总体规划相比有哪些变化和特点?高尔剑: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深圳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历版总体规划引领并推动着城市发展,使深圳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首先将深圳按照特大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确立了富有弹性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奠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适应了城市起步期的发展需求。1996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将规划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确立形成了以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梯度推进的组团结构,适应了高速增长阶段城市空间拓展的需求。2010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在城市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背景下,提出“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非扩张型规划模式,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确立面向区域开放发展的“三轴两带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推动了城市转型与质量提升。深圳的前三版总体规划始终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不断适应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不仅塑造了城市美好的空间形态,更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本次《规划》遵循历史延续性和战略导向性原则,在延续历版总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立足超高密度、超大流量、超大城市存量发展的实际,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通过提升核心能级、强化多点支撑、引导网状聚合等空间策略,形成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一是提升城市核心能级,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2010版总规确定的深圳中心城区包括福田、罗湖、南山3个行政区,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需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能级,发挥其作为深圳都市圈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本次《规划》提出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引导高端功能集聚,逐步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以2010版总规提出的福田-罗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为基础,将宝安、龙华、龙岗部分街道以及前海扩区后的范围整体纳入,形成都市核心区,承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商贸、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国际交往等核心引擎功能,成为培育全球标杆城市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空间载体。二是强化多点支撑,推动全域的平衡发展。在1986版的总规中,深圳确立了多中心城市体系,并在后续两版总规中逐步完善。本次《规划》在推动各中心差异化发展的同时,注重新增长极培育并与周边城市充分联动,构建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布局均衡、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城市功能中心包括都市核心区内福田、罗湖、南山、前海4个综合性服务中心,着力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能力。同时,在都市核心区外打造盐田、龙岗、龙华等8个城市功能中心,增强面向东部优势腹地、北部相邻城市和珠江西岸潜力地区的服务能力。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西丽、蛇口、民治、坂田等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区内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全域平衡发展。三是构建联系网络,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深圳历版总体规划中的发展轴带均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目前,深圳已基本实现交通要素相对均衡布局,城市功能中心、功能节点之间的联系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分布式仓储、数字孪生城市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城市内部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经历更为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将重新定义城市各中心和节点间的联系模式,并使得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本次总规是以“网络化”作为空间组织和节点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点和要求制定的一种规划策略。我的回答完毕,谢谢。记者:深圳商报记者提问,请问朱国鸣副厅长,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从全省来看,《规划》如何体现深圳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朱国鸣: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省自然资源厅一直高度关注和支持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全省“一核两极多支点”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深圳作为双核心之一的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深圳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国务院批复要求深圳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从四个方面强化深圳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深港澳紧密合作。支撑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香港深度合作,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推动两地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创空间等方面密切对接与协同发展,探索深港边界地区合作开发建设和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二是推动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强化深圳与广州双城联动,协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深圳—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功能。促进与珠江口西岸城市融合互动,充分利用跨珠江口通道规划建设契机打造东西两岸融合的“桥头堡”战略合作节点,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创新产业协作模式。目前,省自然资源厅也在组织“黄金内湾”的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工作,邀请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的团队,联动深圳、广州等城市,聚焦区域一体化、创新空间的重塑、海湾品质的提升、生态韧性安全等关键议题,集思广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谋划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深圳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三是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以深入实施省委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具体部署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深圳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深莞惠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强化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珠江西岸城市协同发展轴的空间骨架作用,加强都市圈城市在科技产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各领域全面合作,创新都市圈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同时,积极对接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东联系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向西辐射粤西地区并联系北部湾城市群,全面加强与北部城市的生态型产业合作,助力我省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四是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规划》,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优先承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外溢进一步增强国土空间支撑能力,推动区域产业平台合作共建,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促进与汕尾等周边地区的创新合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城、田园都市。谢谢!记者:香港商报记者提问,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我想请问高尔剑副局长,《规划》在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影响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高尔剑: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与国际网络联系日益密切。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出台,明确深圳为国际一流湾区的核心引擎,提出将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发展目标。《规划》从编制之初就站在时代前沿,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谋划城市发展,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系统梳理并吸收对标城市规划建设经验,为《规划》的编制提供重要支撑。《规划》主要从四个方面助力深圳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一是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制度体系,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吸引和集聚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加强前沿探索和重大科技突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二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邮轮、游艇等产业链集聚发展,推动海博会、渔博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强化海洋科研的要素集聚,推进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建设,布局高水准海洋科研机构及海洋科技创新集群,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海洋科技生态圈。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红树林博物馆等重大海洋文化设施集群。精细化治理海洋空间,推进海岸线优化美化、沙滩浴场品质提升,加快塑造城海交融、海味十足的国际化湾区城市风貌。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升深圳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建设连接全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提出,提升航空枢纽能级,巩固面向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大力发展连接欧美澳主要城市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航线,积极构建网络覆盖度更高的全球性航空运输体系。加强深圳机场与香港机场、广州机场的紧密协作,打造世界级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提升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巩固国际班轮航线优势,积极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港口合作,增强深圳港与香港港、广州港的分工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四是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规划》提出,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深圳歌剧院、深圳创意设计馆、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文体设施建设。统筹兼顾品质提升和特色彰显,加快打造一批品质卓越的国际化街区,构建儿童友好、老年友好、人才友好、残障友好等全民、全龄友好型社区生活圈。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国际化水平,注重战略发展片区、山边湖边河边海边地区、特色风貌街区及古村落等空间形态的管控。重点提升城市客厅和城市门户等活力中心的公共生活体验,营造更高品质、宜交流、宜生活、具有国际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记者:广东台记者提问,《规划》为深圳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请问产耀东副秘书长,深圳下一步将如何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产耀东: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下一步在规划实施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决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规划》。首先,要强化规划实施的传导机制。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传导—实施—监督”全过程统筹传导机制。一是空间维度建立“市级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分层次纵向传导体系。二是时间维度建立“总体规划—近期实施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传导体系,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其年度计划充分衔接,发挥对重大项目的空间支撑和用地保障作用。三是建立专项规划深化机制,强化市级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建立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统筹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管理。其次,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以规划数字化引领城市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各级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监管全过程在线管理。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监测评估预警。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制度,形成规划监督、执法与问责联动机制。大力推进规划信息公开,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第三,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构建以地方性法规为核心、地方政府规章与技术规范相配套的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法规制度,完善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政策体系,为科学、有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当务之急,我们要抓紧制定并出台《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意见》,明确规划实施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制,推进《规划》全面高效落实,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谢谢!苏荣才:刚才产耀东副秘书长介绍了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情况,并同朱国鸣副厅长、高尔剑副局长就《规划》的相关情况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我们今天介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年来第四个城市总规。这个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深圳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明确了深圳到2025、2035、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愿景以及9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听了以后,我们对深圳的发展充满了憧憬。欢迎大家多关注、多报道。我们这次发布会的图文实录将在深圳发布和深圳政府在线等官方平台刊发,同时,读特、壹深圳、i深圳等媒体平台也会有图文和视频的回放。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来源 / 深圳发布
排版 / 徐子鋆
审校 / 毛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