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4台风:一场没有预兆的超强台风

财富   2024-09-11 00:00   海南  


“7314”台风后,琼海县委大院,即今嘉积镇前进街与加丛园村道交叉口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
1973年9月14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最大超强台风将琼海嘉积等镇几乎彻底摧毁,死伤人数达6000多人——7314台风一场没有预兆的超强台风。
对于琼海来说,1973年9月14日是个难以忘却的日子。从海上席卷而来的14号超强台风,几乎把嘉积及附近几个镇彻底摧毁。风灾造成海南区903人死亡,5759人受伤。光是琼海就死亡771人,倒塌房屋10万间,半塌的有11万间……
这几张照片,只是台风过后的几个场景。高耸的电线杆没有了电线,树木没有了叶子。倒塌的房屋,被掀翻的屋顶,残破的墙体和遍地的瓦砾,在一片狼藉中,诉说着台风肆虐时的疯狂。其中一张是琼海县委、县革委会大院,位于今天嘉积镇前进街与加丛园村道交叉口处,另两张是嘉积镇新民街和环市街,拍摄者分别是冯启和、蔡自强和王学海。
“看到当时的惨状,特别是死伤的群众,我难受得哭了。”蔡自强回忆说。
一场没有预兆的台风
1973年9月13日,天气比往常还要闷热,但是人们谁也没有把这样的天气与台风联系起来。到了夜晚,稍微凉快一些。树是静的,天上的月亮似乎比以往还要亮。
有许多人听到了当天的天气预报,说是有台风,但是没人相信这会是一场灾难。到了后半夜,突然变天了,狂风呼啸而来,人们始料不及。
琼海市原党史办主任陈锦爱说,他还记得那是刚过中秋不久,皓月当空,夜色明净。那天晚上县电影院放映的是朝鲜影片《卖花姑娘》,许多人都去看了。看完电影,没有睡意的人们,就在大树下乘凉。嘉积中学的几位老师们聊天时,其中一位老师看着天上的月亮,还嘲笑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这种天气会有台风?真是天大的笑话。”
的确,30多年前对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预测,无论技术设备还是预报手段以及预报精确度,都无法与今天相比。由于时常不准确,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信任度也自然不高。那天虽然进行了预报,但一是不精确,二是没有任何预兆,所以麻痹大意成为必然。
等台风来时,许多房子瞬间之内被风掀走了房顶,接着墙体也塌了下来,里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在下面。
中央气象局曾在一份评估报告中,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14次较强台风,其中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一栏,“7314”风速最快,达到每秒60米以上。还有报道说,登陆时中心风力达到73米/秒,超过18级。
瓦片插进椰子树干
老摄影家蔡自强说,台风过后的第二天,他到了灾区。看到当时的惨状,他流泪了。他不忍心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只是说了几个细节,让人们去想象当年狂风的猛烈程度。他一路上看到,防风林像被刀砍过一样,齐刷刷倒成一片。琼海华侨大厦上尖细的避雷针,也被风吹得打了弯。他还发现一块被风吹散的瓦片,深深嵌在一棵椰子树的树干上,他拍了下来,费了好大劲才拔出来。在一间仓库附近,一块大钢板,被风挤压后弯曲成U字型。
在渡口附近的一条街,房子几乎全部倒掉。一位光膀子走夜路的小伙子,在坑里躲风2小时,上身变成了“沙皮”,因为风卷着沙粒,钻进了皮肤表层。
陈锦爱说,琼海当时有22个公社,其中18个公社受灾最严重,只有4个公社没有死人。最严重的是博鳌和嘉积。在死亡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他们不愿意或来不及跑出去,有的躲在屋内的八仙桌下。有一家死了8口人,还有好几户全家覆没。
后来有中央慰问团来慰问,现场的各级领导,许多人都哭了。
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当天向广东省委上报的“灾情报告”中这样写道:“琼海县城初步统计,房屋倒塌和揭顶的90%,死亡40多人,伤100多人。定安、屯昌、昌江等县也有部分公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房屋倒塌多,不少群众无家可归,建议省委支援一些油毛毡和油布解决群众临时住宿问题。”
当年海南水产局上报海南区党委的材料中这样写道:“台风中心风速达60米/秒以上,如按每3米/秒为一级推算,则达20级以上,在气象记录中实属罕见。”
艰难的救助
时任琼海县委书记秘书的符福虎回忆说,那天上午,县委、县革委会在废墟中召开救灾动员会。由于电话线路中断,他只能到邮局用电报向上级报告灾情。
当时通讯和交通条件差,用于救灾的机械和工具也有限,大部分是靠人力进行解救。刚开始,许多灾民都是风餐露宿,老人和孩子被冻得直打哆嗦。
尽管如此,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奋起自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博鳌派出所干警,第一时间就积极投入到救人战斗中。他们首先冲进公社卫生院,将正在留医的病人解救出来。当时的所长符兴民回忆说,他们看到一位叫庄光梅的临产孕妇正要分娩,便急忙把她解救到派出所,围起一道防护板,临时搭建了一张产床,以便她顺利分娩。庄光梅为了感谢干警的帮助,给女婴取名王爱民。
台风中,符兴民带领干警解救群众300多人,他自己的儿子却遇难了,还有3个侄子受伤。在救灾过程中,博鳌粮所职工林业荣等3人,不顾个人安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阳江公社的“红色娘子军”民兵连,也参加到救援行列。她们从屋里把老人背出来,把小孩抱出来,送到安全的地方。连长说,许多老人遇难了,她们看了非常难受。
不久,解放军抢险队和解放军医疗队开进来了,极大地缓解了困难。后来,党中央和毛主席还发来慰问电、派来慰问团。
许多兄弟市县也纷纷派来救灾队,送来物资,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不对称的信息
琼海市人民医院原外科医生黄心秋,那天晚上正好值班。他说,由于事先没有预兆,也没有任何防范,抢救工作很被动。风在凌晨2点左右开始刮,4点时最猛烈,医院的木结构手术室也倒了,许多医疗器械和药品都被埋在里面。
后来受伤的人一批批拉过来,他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救助。“一些伤员原本可以救活,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结束生命,心里非常难受。”黄心秋还记得一位老师肾出血,由于不能及时手术,也失去了生命。直到第二天下午,医院才组建了一个简单的抢救室。
现在看来,如果事先多做些布置和准备,情况将会好得多,就能挽救更多生命。
记者查到1973年9月13日的《海南日报》,在版面上只找到这样的天气预告:“9月14日风力7至8级”。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预告力度不够,现在很难得到准确答案。
琼海不少群众回忆说,深夜10点到11点的时候,收音机里不断播送台风预报,说是风力12级以上。但到那时已经太晚了。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海南区党委办公室确实接到来自中央气象台的12级台风警报。但收发室一位干部看到后,竟鬼使神差地将气象记录锁在抽屉里,没有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此人籍贯琼海,他家也有人在台风中遇难,这使他悲痛欲绝、后悔莫及。
不知是什么原因,此人后来没有受到处分。若在今天,问责是必然的了。
另外,对于事先的预报与灾后重建,许多信息也存在不对称的地方。
当时资讯不发达,信息封闭,新闻报道也不够透明,媒体很少报道这次台风。蔡自强说,他在现场时,就有当地官员告诉他,不要外传,也不能对外发布消息。
现在只能在财政、民政、水产等相关部门的档案中,隐约看到些零星的相关信息。比如海南区财政局发文说,凡老家在14号强台风袭击区的干部、职工,回家探望的可报销车费。
36年过去了,强风已远,灾害却成为抹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仍然会经常面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应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在缅怀中回顾历史,在事实中反思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
(海南日报记者孙乐明特约记者王仪)

来源:微海南  微信公众号

八门湾的风
海南旅行、美食、文史,西大故事,与你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