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于都县梓山镇岗脑村,有着百年历史的袁氏民居源远堂,青砖灰瓦尽显古朴庄重。1470多平方米的屋子古色古香,五个大厅横向并列,这里也是红三军团一师三团团部旧址。
踏入屋内,无论走廊还是房间,墙壁上都有大量红军留下的标语和漫画,红三军团的落款清晰可见。一间大厅的木门上,至今留有一处醒目的弹孔。这些,都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
▲袁氏民居源远堂航拍。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打穿木门的这枚子弹,穿过了姑姑何慈女的身体,也穿过了我父亲的脚。”从岗脑村村民袁志辉记事起,家门上的洞就一直在,父亲的腿也瘸了一辈子。
红军长征前,源远堂曾经作为红军后方医院,收治了不少红军伤员。“听村里的老一辈说,红军经常帮助群众干农活,他们亲如一家。”袁家后人袁江告诉记者,墙上的标语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红军每到一处就会留下标语,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苏维埃政府是替穷人谋福利的”……源远堂满墙的标语,是革命的火种,也是红军战士心中的誓言。
▲红军在源远堂留下的标语和漫画。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当然,“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的观念也深深影响着当地村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源远堂里,一部分暂时不能跟上队伍的伤病员,被秘密安排在附近的山区养伤。养伤期间,山区里的伤员会派人外出采购粮食、药材等物资。曾经驻扎过的岗脑村成了采买的首选地。
一日,几名伤势好转的红军便衣来到源远堂附近采买,不料被敌人发现。这时,十几岁的何慈女背着弟弟袁北斗在家门前转悠,刚好撞见正在跑的红军。何慈女来不及多想,带着几名红军进了屋,她一边喊着让他们从后门跑,一边将大门关上。
▲留在源远堂木门上的弹孔。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关门的同时,“砰”一声响起,子弹穿过门板,打进了何慈女的身体,也从袁北斗的脚上穿过。后来,何慈女因伤重不治身亡,死前她还在记挂着那几位红军叔叔,而袁北斗也因为脚部中枪落下了残疾。
战争的硝烟虽然散去,这枚子弹却“飞”进了当地村民心里。源远堂里发生的故事,在村里老人的口口相传中,留存了下来。
“我父亲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为姐姐救过红军而骄傲了一辈子。”已过古稀之年的袁志辉站在门外,望着那个弹孔说道。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