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数字复制时代,速写向何处去?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11-17 08:33   福建  
说时迟,那时快——速写的感觉——就在刹那间!
《刹那间》史国良 题



主题:数字复制时代的速写艺术研讨会

时间:2024年10月30日上午
地点:广州画院


[数字复制时代的速写艺术] 

研讨会发言纪要 ——————





【陈 川

研讨会现在开始,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介绍一下这次研讨会的缘起。

20天前的10月10日我们在这里成功举办了《心履——孙戈写生作品展》,引起很多老师及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画展当天座谈会时间较短,大家意犹未尽,且主要围绕孙戈老师的艺术来谈。作为优秀的人物画家,孙老师的艺术之路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很想继续深入探讨“速写”这个话题。所以我们广州画院联合了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今天这场“数字复制时代的速写艺术研讨会”。

这次主题就谈速写,由一个成功艺术家个案引向更广泛的艺术门类的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能够引发大家对速写艺术更多的思考。我想大家对速写的意义、艺术价值、审美取向,对优秀速写的判断、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的理解,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感谢各位的到来!我们有幸请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副院长陈侗老师作为本研讨会的学术主持,先请孙戈老师介绍今天到会的嘉宾。




【孙 戈

借个人速写展的机会,想再和大家聊聊速写。此前我把研讨会意向与几位画家说了说,他们都觉得很好,觉得速写的话题应该聊一聊。跟陈侗老师商量后,他马上拟了许多很值得画家朋友尤其画速写的人作深入一步思考的议题。这样的速写研讨会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在此,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画家及媒体记者们: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 王永;

●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一级美术师 廖宗怡;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副院长 陈侗;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张弘;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 朱松青;

●广东省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 丁远阁;


●广州画院原副院长,广州美协原副主席 孙戈;·
●福建·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梁秋祺;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周卫;

●广州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一级美术师 陈川;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 黄德华;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 陈永忠;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杨峻;

●新快报新闻周刊主编、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李世云;

●中国版画社美编 杨清延;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番禺区美术教研员 黄志明;

●《020艺术观察》总编 黄伟哲;

●广州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广州市艺术中学速写教师 张庆;

●广州市书画专修学院教授 范明;

●广州市术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 张者;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蔡施能;

●广州画院书画拓展部美术师、先生画馆负责人 卢诗韵;

●”刹那间·速写艺术”编辑 方雄;


●执行摄影师 彭庆凯;

●美国归侨、华人艺术家 梁国忠;


还有场外网络参会提交发言的:
●海南海口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柯兴发;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 王立庆。


今天的研讨会正式开始,由陈侗老师主持。

研讨会现场一角




【陈 侗


今天的研讨会是从孙戈老师写生展延伸出来关于速写话题的学术活动,既然是学术活动,在座的很多省美协、市美协的领导,还有很多是“刹那间·速写艺术”的成员。孙老师商量后,我拟了一些议题,以便更明晰这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旨:“数字复制时代的速写艺术”,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甚至包括小朋友,他们都已经用IPAD画速写画插画了,他们已经很少在纸上画速写了,在这样的时代,速写还能起什么作用?所拟议题主要就是由这个现象带动的一些话题,包括:

●在今天,速写应该画什么?

●速写的温度感来自哪里?

●今天画速写的目的还跟以前一样吗?

●速写跟创作的关系怎样?

●在捕捉生活情趣方面,速写的优势在哪里?它会比拍照更方便吗?

●“速写奇观”除了体现劳动量,还能体现什么?

●今天速写的式微仅仅是因为拍照更方便了吗?

●坚持画速写的秘诀是什么?

●速写需要建立自己的“艺术市场吗”?

●速写是“小儿科”还是“大工程”?

速写与时代

新时期速写的功能与现实意义

我们是最后一代画速写的人吗?

AI 照相机时代,速写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我们可以谈几十年前学画的经历,但主要地还是面向当下时代的速写问题。如今出门时还会随身带着速写本的,没有一种使命感就未必做得到,而我们这一辈以及更老一辈艺术家,那时可是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的。这些都可以谈。




【王 永

今天挺感慨,一个艺术家的画展引出的学术话题,竟能两次坐下来谈速写,充分说明速写的话题确实值得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拟题“数字复制时代的速写”,似已将速写在当下的现状和处境作了一定的思考和诘问。孙戈老师画展开幕式当天的研讨会我就对速写的认识谈了些感悟,这里再补充一点。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第二年入校,我们对速写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情感,那时的知名艺术家也大多以速写见长,如叶浅予、阿老、董辰生、陈玉先等等。随时随地画速写是那时期美院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搞创作一定会有速写素材,创作草图一定是从速写本上过来的,你的毕业创作一定会有个以速写收集素材必经之路,这甚至成为综合评判一个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条件。所以那年代同学们在生活中画速写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生活里的瞬间感动,难以凭空想象或在画室摆模特而来,都是来源于细心观察和随时速写。各类画展评委也常反映,现在的作品那种生活瞬间的生动感比较缺乏,我以为其中与细心的生活体验不足以及迅速记录生动瞬间的能力减退有一定关系。可以说,生活速写助推了那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从而产生了众多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如今的数字多媒体时代,速写的作用看似渐被替代甚至覆盖,坚持画速写的人越来越少,对速写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淡漠。尤其是不少年轻画家认为画速写没什么用,这让我们多少会有点忧虑。当下我们应如何看待速写?速写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我的结论是:今天重新强调速写的重要性,并非要用速写否定新媒体发展的必然性,而是要重新找准速写在当下多元文化发展境遇下更为确当的学术定位和发展方向,两者齐头并进,共同成为实现艺术理想的重要助推手。至于画速写没有用?我认为其中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画速写的目的不是觉得这张速写有没有用,而是通过一张张所谓无用的速写,来逐步积累和提高我们对于社会生活观察和塑造的能力,再用这种能力去画自己认为有用的画。




【陈 侗


感谢王永主席对速写的历史和前景做的回顾和提示。在座都是画画的,大家也可以谈谈速写对艺术实践及观念塑造的影响。另外,你现在为什么还在画速写?可以谈谈滋润自己艺术实践的东西,可能更有意思。举个例子,有一年一个公司接了个装修的活,他们出了很多精细的图纸,客户都不满意。后来又来一客户,他们就只是拿个速写草图示意说:“是不是这个样子?”客户连声说:“对对对”。你看,精炼的速写示意反而想象空间更大。


其实我们都得益于精炼的几根线,少而精,更精彩。比如你画春节返乡人流,你的画面就会综合你从各个角度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主动的艺术处理,而如果根据照片来画,那单一视角的局限和场景调度顾此失彼的被动性,就很难出彩。长期坚持画速写者大多应该尝到了速写带给美术创作自由造型的甜头。下面有请廖老谈谈他的速写与创作实践经验。




【廖宗怡

让我演讲写文章我觉得有点难,叫我画速写倒容易。早年我们部队搞创作、展览都会请专家来指导,其中伍必端介绍:在苏联进修时的老师说过“你这个眼睛看东西,从形成印象到画出来,六秒钟”。叶浅予也说过:“画速写其实一大半时间都在默写。”因为除非循环动作,不然看一眼就没了,只能默写。所以我们那时候养成必须画速写。陈玉先和董辰生两位的速写很精彩,他们也是到生活里画速写。我就感觉画速写是一种艺术上的锻炼,而画照片就简单多了。曾听一位老师说过:“平面上的东西是人家给你总结出来的,语言也好,表情也好。”而速写是由你自己主观能动地去看它、去表现它,不是简简单单抄过来,要画好就得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我画速写过程中看到不少一瞬间的东西,印在脑海中,随即画出来,这个过程就锻练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孙戈老师的速写从很原始的状态画到现在,也是靠速写去观察、思考、总结,经过大脑的运作、意识的转化,才有创作作品源源不断的诞生。


数字时代,AI可以部分替代繁复的批量化的图像工作,但未必能够完美创造独立的、自我的、个性意象的创意作品。从速写到创作,是体验感情的过程,不是机械的拼凑过程。




【陈 侗

廖老师实际上强调的是速写与创作的一种关情,一种主观能动性。速写就是从感动开始的。从东西方艺术大师那里,从叶浅予、黄胄、邵宇、阿老等等老一辈艺术家那里,速写都主要地是作为情感的体验来记录的,而非仅仅练手基本功。台湾出版我的速写书,不是给学生用的,是给业余爱好者用的,他们称画速写为“美学散步”,即速写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之美的。现在有请张弘老师发言。



【张 弘

我以“与时代同频的速写”为题,谈谈数字时代我对速写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当下社会多元发展,生活面貌日新月异,艺术家应该能够感受并通过作品反映出来。速写直面生活,是对所处社会现状与变化最简洁快速的捕捉和折射。叶浅予先生五十年代的速写,几根线,就把那种劳动场景与时代氛围捕捉到位。采风速写时,我们对所画对象要有一种心驰神往的状态,唯有生活感动过你、震颤过你,这样的神来之笔,即便那一刹那忘了速写技法,观众也能读到你的感动而感动。富有时代激情的速写,可以触摸到时代的温度,也才会获得共鸣。这是情感共鸣上的“同频”。


同频,还意指人心相通的观念与认知。我和梁秋祺老师早就加了微信,偶尔也会聊上几句,虽未谋面,但通过他平日言谈及所画作品,昨晚一见面,我们就仿如老友相聚。这是一种心意相通的同频。


“读屏时代”,这是新快报记者梁志钦四、五年前采访我时提到的一个用词。过往的读画习惯主要是纸媒作品,今天大多不得不从手机、电视、电脑、投屏上“读屏”来获取信息、欣赏图像。不可否认今天确实到了读屏的时代,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屏绘电脑。屏显无处不在的便捷性,无疑也促进了绘画方式方法的更新迭代。比如用平板电脑速写和设计,并不影响我的艺术追求和学术目标,但通过屏绘的熟练掌握,我更拉近了与年轻人沟通的距离,我们之间好像自然地少了一层“代沟”,陡然增进了一份交互的亲切。这便是代际交流的“同频”。


平板电脑可以自动记录作画过程,非常适合电子屏幕的演播或动态展示。它可以画出纸质感觉的线条,还可以保留线条的情绪轨迹。许多科技载体的速写或曰绘画技能,我以为我们尽可能也能掌握好的话,既方便了教学、展示,以及分享给传媒进行即时传播,也方便我们跳脱固执的认知惯性,克服以固有的审美认知来“俯视”年轻一代,那就容易跨过某种“鄙视链”视域下的若有若无的“围墙”,与年轻人同频,与时代同频,那么还需要担心“我们是最后一代画速写的人吗?”


纸质媒介与科技屏绘媒介画速写画创作,只是工具不同,在艺术情感抒发上,人的激情付出是一样的,并非冷暖有别。而屏绘与AI绘画则是不同的概念,AI绘画创作是机器通过投喂的大数据资料综合运算推导而来,虽然都触及到新的媒介或思维方式,但AI还是缺了屏绘那种人的主观能动的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感情色彩的输出,这点已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



【梁秋祺


张弘老师的“同频”言说,我理解主要地是关于教学与交流的方式方法论。比如如何消弭媒材应用的时代差和绘画交流的代际差,以增进艺术创作与时代应用的联结效率。字里行间,张老师也强调绘画创作(尤其速写)具有个性的、主观的、情感的这一特质。一早现场观摩孙戈老师的写生展,五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系列速写作品,蔚为大观。此谓“大观”,不仅数量可观,更在于每一阶段每一系列的速写实践,都饱含其细致入微的情感投入,和满腔热忱的关于速写之于艺术创作的个性思考与表达,洋洋洒洒,率性本真。我们膜拜前辈画家的优秀速写,说到底主要地还是感动于他们速写中的这种情真意切,以及那种刹那间便能精当把握生活要义的艺术快感!

数字复制时代,速写之于画家在生活体悟和艺术表达的便捷方面,我以为其优势还是无可替代的。系列知识概念或观点的有机整合与联系构成某一知识体系,而艺术创作的本质却是艺术生产体系而非知识体系。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立的、专利式的精神产品,既不宜批量重复也不宜自我重复。如此,则当下的速写艺术的生命力,就应该更多地着力于“生活体悟”和“艺术表达”的个性见解与灵感抒发。速写游离于创作之外,记录游离于体悟之外,那消磨殆尽的不仅仅是敏锐的生活感知,可能也容易掐灭自己的艺术生命。创作意识的介入和新意表达的发掘,也许是速写继续前行的一个方向?


当然,速写毕竟只是速写,有创作因子闪烁其间,但还应该是速写语言上的艺术。若以大型或曰正规创作的因子来看待速写,则恐不复有速写咯。个中原因就在于速写的即时、即兴的“视觉日记”式的便捷特点。仅就语言样式角度看,速写最动人的,常常未必是满满当当的事无巨细,而往往可能是言简意赅的要言不繁。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腻”味的速写,也许部分地就因为过于程式化的熟视无睹,过于斤斤计较的谨小慎微,从而导致情意两失、索然寡味。


与油画必须使用油性颜料,水墨画必须使用宣纸水墨这样的以材料区分画种的定义方式不同,速写却不在乎工具材料的规定性,任何工具材料都能画速写,关键在其“速”其“写”的确定性涵义。速写的本质是“发现”,发现生活之美、发掘意象之美、发展视觉灵感。其主要功能,我以为就是精炼便捷地把握生活感悟和灵光一闪的艺术灵感。与摄影较劲的话,那么,“以一当十”或许才是速写应该追求的艺术语境,不雕不琢,直抵灵魂,率性本真,直抒胸臆。

承平日久,速写的生猛在当下有点迷失在文恬武嬉中,郁郁寡欢,几乎沦为自娱退养小技。说速写是独立的艺术,那就必须丰沛的共情心怀注入、敏锐的生活内涵把握、灵光一现的意象扑捉,以及个性表达的输出,不唯被动的描摹生活琐碎。


《新快报》记者梁志钦曾发过一问:“不画速写,真的不能搞好创作吗?速写与创作是递进关系还是平行关系?”我当时这样回应:速写实践到一定阶段通常都不会仅满足于记录,有时速写同时就会介入更为主观的造型感觉和意象表达,也即此时已经有所“创作”。这样的速写精品,即使不为正式创作的目的而作,也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品了吧。


将速写与创作并立,强调了速写之于创作的相对独立性,这可能是该问题所言的“平行关系”?这种平行关系提升了速写价值,但也可能容易淹没速写作为一般性体验所必然具有的随手点滴记录的片段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换言之,速写有时跟创意探索并不紧密,仅仅就是随手资料积累和草图构思)


认为通过速写积累可以不断促进创作,这可能是该问题所言的“递进关系”?这在所谓纯艺术创作范畴似乎是确定的。不断的速写保持了生活感知的敏锐、视觉思维的活跃和艺术认知的灵动,自然地就会不断促进艺术表达的深化进而生发艺术灵感和创作冲动。正如常说的一句话,“会速写的不一定会创作,但会创作的基本都会速写”。速写起于记录,又何止是记录!


【杨 俊

我从我的两个身份谈谈速写的作用。


首先,我是广州美院附中的专业教师,速写是我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速写训练的目的,首要的不是美术高考上能拿多少分。众所周知,现在美术高考上所谓速写科目其实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速写,更像一种类似插图的、临摹照片和默写相结合的所谓“速写”。而实际上速写更加重视的是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和捕捉造型的能力。不但要有发现“美”的慧眼,还要有“我手写我心”的基本表现能力。速写是离心灵最近而又对技巧技法要求最低的一门专业课程,多年的教学证明了速写对美术家成长的重要性。在过去美术院校教育还没有那么完善的时期,许多大师也能够凭着一手好速写,创作出不朽名作。之前,大家讨论的用电子设备或用传统的纸笔画速写,这都不是问题吧。


第二,我主要从事山水画方向的创作。对于我来说,速写的重要性就大大高于照片了。因为,山水画的景物组织就不是风景画的视网膜成像式的模拟,山水画要求画者以“游观”的方式来组织景物。那么,在现场速写时,我就已经要按照山水画的景物秩序需要,重新组织形象和构图,在现场就要进行创作。举个例子,建筑物在现场看到的大都是仰视的,但是山水画里没有那样的焦点透视,所以画面上通常就要画成“鸟瞰”式无透视的,相应的周边景物比例和位置都要调整。这种情况下,就算有无人机拍照,也不如速写靠谱。而照片呢,通常只作为辅助,比如一些建筑物特殊的复杂形制、颜色等等,照片记录的效率更高,可以节省更多时间用在当时当地更好地感受和观察,也是个很好的辅助记录工具。




【李周卫


听前辈老师们发言,很有感触。速写简单来讲,抛开功能性,诸如对生活素材的记录捕捉、造型规律的研究、艺术风格的探索等等,速写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观看马蒂斯的速写,他的线条就像是在散步,单纯、宁静、自然、生动,具有蓬勃的内在生命力,简洁而又不简单。

保罗.克利说过“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我也偶有同感。我画速写,有时候什么目的性也没有,形随心至,心手相应,画笔就像在纸上散步,内心非常愉悦。反之,当我把速写当成解决各种问题的功课时,画面就常常脱离了“散步”的状态。

目前我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打开视界和心界。从作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背景、审美特点以及审美的局限性。所以我觉得如果能不断拓宽视界、心界的边界,可能速写的表现空间、价值和意义就会很不一样。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当代艺术观念已经极端多元,数字时代速写的表现性、边界与内涵也逐渐变得更为宽广,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眼光继续界定它。我觉得,有些问题似乎也不用理论过多,用实践去说明一些东西可能更好。



【朱松青

速写其实没有规定应该怎么样。它就是个画种,可以这样画可以那样画。画速写最起劲的其实是小年轻人。很多人(包括我)认为那不是速写,但官方认为是速写,因为高考就考那个,每年数以万计的小年轻都在画。所以没必要纠结速写应该怎么样;没必要计较是不是速写。更不必担心没有人画速写,觉得好玩、喜欢,就有人去画。

我曾教导自己的孩子说,“速写就是写,好的速写就是写出来的”,他随即就在小红书上用写字写了一幅速写,两三天就获得两万的点赞,吸引五千粉丝。我经常发很多画速写的视频,还没有一千个粉丝。有人感兴趣就有人关注,但现在这种关注度真的也只是刹那之间,这个时刻关注你,过两天就没人关心了。像我小孩,再发别的视频就没人点赞了。这个时代就是走马灯式的,能够快闪一下,这辈子就算有交代了。


所以我们画速写,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这个研讨会挺好,大家碰撞一下,知道你有这样的追求,他有那样的追求。



【黄志明

今天有一百五十多位中小学美术教师到场旁听研讨会和观摩画展,他们都是青年美术教师的佼佼者。这样的学习机会,既有助于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将给中小学生的美育教学带去积极的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手绘能力至关重要,而美术老师在速写认知与审美水平方面的的提升就显得更为必要。

我注意到一至四年级的同学们对于手绘创作充满浓厚兴趣,敢于大胆画,而到中学阶段反而可能不那么敢动手画了。尽管原因多样,但其中自信表达的美育创意实践的视野和机会不够宽广也许也是原因之一。参与今天这样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希望美术教师们能够在艺术实践与美育教学中,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审美认知,更全面地提高美育素养。




【丁远阁

我画速写是小时候从临摹《羊城晚报》上刋登的舞蹈速写作品开始的,也由于坚持画速写,而开始走上美术创作之路。


马蒂斯的“两只眼的学说"认为,人的第一只眼,只是像照相机般观看和纪录事物,而另外一只眼,就是内心感知,将直接的观看变为审美的 “心眼” 。这一观点指引着我的速写实践。


我的创作许多就是从速写素材演化而来。速写是一门 短、平、快“的艺术,遇到突发事件、社会新闻,传媒除了采用照片外,更喜欢用速写来活跃版面。1989年抗洪期间,广州日报就约稿并发表了我的抗洪系列速写作品。香港回归祖国那年,羊城晚报也曾提前跟当时还在《香港风情》杂志任美编的我打招呼,大篇幅发表了我的相关专题速写。新快报则与我共同策划了“速写广州" 活动。而广东电视台也在《广东庆祝抗击非典胜利大型文艺晚会》上,采用我的速写作品作为舞台背景,这个效果广获好评,更被中央电视台采用播出!


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有责任将我们的社会变迁和幸福生活记录下来,而速写就是非常生动而且鲜活的记录时代脉搏的艺术手段。




【陈 侗


丁老师讲得很好,我刚才还想说当年叶浅予先生画舞蹈速写是为报刊约稿而画的,包括话剧,你去看戏看完了,画好了,明天报刊就见报。特别是视觉效果在报纸上是有空白的,嵌在上面就很漂亮,照片怎么样都是一个方框,显得呆板一些。我很认同这个,所以现在的报纸媒体如果还活得下去,不妨多采用一点速写活跃版面。




【黄德华


我可能可以代表不画速写的一代年轻人咯。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我是从美术高考开始练习速写的。虽然高考要考速写,也反复被告知速写的重要性,但我们对绘画的原初兴趣可能就是在这种过于紧张的考试压力下被磨灭的。因此,从考上大学到在画院工作,虽然一直从事绘画,我却没有养成速写习惯。


2013年到新疆写生,我迷上画人,这就必定逃不过画速写。撇除功利考量,速写这个行为,首先是轻松的;再者,则是对人物产生浓厚兴趣后的行为,而速写反过来又让画家继续滋长这种兴趣。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日常的速写,我会在地铁上画人像,很好玩,就在五分钟、十分钟的一段时间,观察一个人并记录下来。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地铁上的人没什么好画的,他们只是普通上班族、低头党,千篇一律玩手机,但很神奇的是,当我开始画他们,有目的地观察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能跳出我原本的概念化认知。我能从他们的衣着读出他们的身份,从他们的表情与年龄猜到他们所处的状态。我能觉知到他们身上的故事;能观察到,比起看手机更普遍的是几乎所有20岁以上的人都在皱眉。我开始了解到什么是深入生活的绘画。速写这种行为培养了我的人性与温度。在现代大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我们创作的作品同样似乎染上了这种气息。


讲到这里,我想回应一下刚才王永主席有些忧虑的为什么年轻人不画速写的问题。现在年轻人大多生活在一个压力更大的环境,这种环境就像是考试给我们的压力,让我们的目标更明确,思维更僵化。我们会为了创作去画速写,或摆模特拍照,但不愿意在平时深入生活与陌生人互动,不会为“不相关的人”画速写。有速写习惯的画家都知道,速写其实也是一种对陌生人、对陌生环境的入侵,年轻人可能真的很难打破自己的舒适圈,他们不愿意了解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也更不愿意画一些“无用”的画,他们就越来越退缩回自己的圈层里,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这也是更年轻时候的我不画速写的原因。


AI时代,速写显得更可贵,它给了我们一个跟真实的人近距离接触的合理理由。前辈们在人群中画速写时会“遭遇”围观,但我在地铁画了这么久的速写,基本无人驻足,因为他们都在看手机,偶有感觉到被注视而躲避的。因此,人际的疏离化应该并非只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我画了几年速写之后,觉得速写可以是一种无目的的形式,可以是一种没有意识的行动,这个很让我着迷。速写让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作品,作品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得到一个非常近距离观察人的机会,甚至和他们产生互动。用无意识的活动松弛僵化的神经、抵抗住压力,才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才能在创作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去功利化。




【陈 侗】


德华老师所讲,从普遍性上看,很准确,但是普遍性之外还是有特殊。今天我的学生李同学也来了,她上班要坐地铁,也经常在地铁上画速写,毫无顾忌。她是自觉的喜欢画速写。跟杨峻老师一样,他也是自觉的喜欢画速写。李同学作画的动机和德华非常相近,不为什么目的,就是一种爱好,坚持下去肯定有益的。另外,我也引导她要细心观察生活。我们面对的社会生活,我们可能也直接参与其中,是看得到的,是需要与之心灵沟通的。


另一方面,不一定是直接看得到的,也应该纳入我们速写的视野。所以我很同意刚才梁秋祺老师讲的,不仅画目光所及的才是速写,想象的也可以,灵感突现迅速画下来,都是速写。我也曾在教学里让同学在课堂上画电视速写,镜头画面闪现很快,你得赶紧画,以此训练同学们,但确实学生许多反应不过来。但这也是一种方式,也是速写可画的内容。现在年轻人也有这样画。速写事业前途无量的,特别在孙老师的感召下,不用担心。




【张 庆


我讲讲年轻人是怎么认识速写的,我觉得速写根本没有式微、没有衰落。

最近的琶洲漫展开幕那天,简直是全广州市的年轻人都出动了,人山人海!人家可是真金白银掏钱买票去的,而我是应邀前往。对比来说,前几个月在广州的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画是画得非常好,但展厅空荡荡没多少人看。


短视频、短剧快速发展的快餐文化时代,速写其实最适合这样的快节奏!许多年轻人在网上秀自己画作的,大部分都是秀速写。有的是一分钟视频在翻自己的速写本,隔几天几天又翻一本。有的秀出速写画建筑的过程。他们的阅览流量却很大。我的一个高一学生在网上把自己画的动漫速写卖出去了,几十百来块钱,他也高兴自己的画能卖钱,就有了画下去的动力。


速写的作用太大了!韩国金政基来广州购书中心,一张大画板摊开他就在那画,也不起稿直接画,全城沸腾。我一个学生毕业后在动漫公司做编导,他说他们同事开会就是在一起画速写,用速写交流创意。就像张弘老师说的与年轻人同频,你就看到了年轻人并没有丢掉速写。


AI再强大,也强大不到能够代替人的个性思考与创造的程度。




【陈永忠


我觉得画速写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人喜欢画速写时,他已经是选择了速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成为了他的“内在需要”。


当一群人在画速写的时候,那是一种社会现象。如五六七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的美术工作者都上山下乡跑到劳动一线去画速写,速写成为这一时期捕捉人民群众生活情景的主要表现形式。速写的朴素、简约和便利,成为美术工作者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法。


这些年高校扩招,速写作为美术高考考试科目和考前班培训科目,从写生到画照片、到默写、到命题速写的变化,影响到了速写的表达方式及速写概念的纯粹性。速写的这些变化与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个人对速写的选择正是时代背景作下“内在需要”的推动结果。

所以我觉得汇聚国内外广大速写艺术追求者的“刹那间·速写艺术”这个速写群体,如果要进一步有所作为,大家就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交流融通的价值观,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守正创新与挖掘新人相照应,修身养性与学术理想相辅佐,默默深耕与大力推广相助力,持续赋能新时代,那么,速写也会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




【杨清延


很多时候我把速写看成是当兵打仗,提前的演习,把各种素材先在脑子里勾画好,然后用速写手稿快速表达、反复推敲,快速表达。速写对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满足我的创作需求,另外它也让我开心,自娱自乐。

我以为速写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使命,你喜欢做就可以了,把你要表达的形式、内容通过色彩表达出来。我主要做版画,速写是有色彩的,它的线的疏密是有色彩的。我学西画为主,画速写就会注意到速写也是有重量感,比如它的体积、空间和质感。孙戈先生的速写有情感的张力、有生命力,那些精准呼应着严谨结构、透视的线条穿插、疏密处理,流淌着音符律动之美。我也曾跟梁秋祺老师聊过,速写之简如果过分流于程式、过于表象,都只剩下轮廓,速度有了,速写更内涵的“写”之意可能就没了。




【范 明


AI时代画速写还有没有意义?我感觉这是两回事。AI毕竟是机器,与人的情绪及主观的认知不可能完全同频;而速写是画者对客观事物即时的即兴的主观情感的个性反映,即使是本人今天画的这张速写,明天再到原地重画一张,因为心情不一或认知变化,主观表现的笔触、内容和情感也不一样。所以AI我认为不可能取代人的主观创作。也永远替代不了你的主观表达。

艺术的可贵本质就在于个性的主观流露,主观意识越强,情感越是丰富,速写的表现力或者温度感就越强。




【蔡施能


我业余喜画速写。促使我坚持下来画速写是因为我画速写多凭感觉去画。1990年因援外工程工作踏上黑非洲,域外风情的视觉差异很震撼。比如国内画树大多用双勾叶,而非洲气候干旱叶子很细,炽热的阳光下呈现强烈的黑白对比,如果用线来勾就很茫然,那怎么办?干脆就不管那么多了,直接依自己的感觉来画,边勾线边补黑色粗线边涂黑色块,画面的整体黑白对比强烈起来,非洲的味道就出来了。可以坚持做一样东西,不尽是意志那些东西,而是画里注入并表达出个人的独特体验和感觉,也享受速写的乐趣。


第四届“时代·生活”广州速写展期间,我听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张春新老师的速写专题讲座,他说你到新疆采风画速写就要有“羊肉串的味道”,很有启发。我的理解是,画速写要避免过于主观的概念的东西去生搬硬套,要从现实生活中激发自己新的感受,使自己的速写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都有个人的不同感受。画里有鲜活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生动。就像广州人吃海鲜、河鲜挑鲜活的那样,在速写中不同题材、对象尽量能够注入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速写的兴趣就会不衰退。




【李世云


我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参会,老师们从很多角度来谈速写的话题,王永主席讲得很全面,我深有感触。当年在西安美院我们看过刘文西老师画的陕北老农,蹲在墙角抽烟斗,长长的烟杆吊着烟袋,寥寥几笔精彩又生动。


蔡施能老师关于到新疆画速写要有羊肉串的味道,我觉得很对味。艺术家表现生活,或者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那种艺术感觉与表达往往比较统一。如果刘文西老师蹲在陕西老农民中间,你是认不出他的,他画画是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和自己融为一体了。他画了很多陕北农民,自己也有点像陕北农民。现在回头看他很多的作品,我们觉得速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是媒体人,有一年我们拜访林墉老师,聊天中他说一句:“如果没有素描、没有速写就没有我林墉。”我当时也在想很奇怪,为什么突然间有这句感慨?今天我们又一起探讨速写这个话题,忽然就理解了,我们其实也是对前辈的一个致敬,成就斐然的前辈艺术家大多都受惠于勤奋的速写实践。


AI是一种算法,速写其实是一种想法和技法,它们一点都不矛盾,看你怎么利用。比如我们做媒体的,AI可以快速生成一个新闻稿,但代替不了记者!好比我们要拍一组小蛮腰(广州塔)的照片,那天气、光线、色温等等什么在手机查了半天发现还是搞不定,突然懵了。其实,你朝窗外一看,天气怎么样不就知道了。我们太依赖于机器的便利,大数据基本替你都安排好了,但有时我还是比较排斥这个,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回头来说速写,速写是有温度的,一瞬间的创意一瞬间的捕捉,这个机器未必代替得了。孙戈老师的这个写生展对我触动很大,有种肃然起敬的震撼感。他与速写说不清的缘分与情怀,都寄寓在“生活”两个字里了,因为速写和生活是紧密关联的。刚才张庆老师杨清延老师也说到,其实根本不用担心速写会式微,热爱生活的画者必会热爱有温度的速写。谢谢大家!




【梁志钦


作为媒体人,我跟速写最早的缘分可能要追溯到高考前。当年为了考美院,也画了不少速写,只是后来入读美术史专业,动笔画画就少了。


我跟孙戈老师认识也有十余年了,这期间我们的话题感觉除了速写,再也没有别的了。展览开幕那天到了现场,当时就在想,他这次展览的报道应该怎么写。认识久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话似乎都显得多余,那剩下什么?实际上,这么多年,我一直跑艺术类的采访报道,也常常思考,艺术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面对孙戈老师的速写展,同样是这样的问题,速写艺术的价值在哪里?


这个答案,我的直觉是感情或者说情感。我想,艺术的价值主要也就是体现在艺术家灌注在艺术作品里的人格魅力。尽管很多人感觉速写对艺术创作的价值很难体现,包括刚才老师们提到的,年轻人可能认为除了为创作收集素材之外,速写对自己没什么用。但我认为这只是个选择问题,艺术作品要感动别人,可不是自己认为有用,它就能感动观众,而是它应该来自画家本能反应所做出来带有感情的一种关注或者一种表达,才能打动观众。


刚刚很多画家也提到全国美展很多作品虽然画得不错,但让人感动的却凤毛麟角。上周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开馆,我们看到关山月、黎雄才的作品,哪怕也只是寥寥几笔的速写或者写生,但传达出来的那种个人对艺术追求的纯粹就很感人,能感受到当年那一瞬间的生活感动。


当我们面对一幅鲜活的速写作品,那一刹那的情动于心的画面,令人备受感动。甚至那一笔手抖了一下,也能感应到他当时生怕对象会随时离开,而恨不得一秒钟把重要的信息给捕捉下来的那种紧张与心颤。


上周孙戈老师写生展开幕,我发了一篇观察文章。我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建立在感情之上,机器做得再好,总是隔着一道心灵沟通与共鸣的鸿沟。我想,画家内心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画能够感动别人,而唯有出自真心、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的画,才有获得共鸣的可能。艺术创作越原始越笨拙的方式,往往含有一股无功利的憨憨的真性情,于是才更加可爱可敬。




【方 雄


我是退休后这五、六年才开始画速写,几乎每天都画,就像小孩子一样,看到那么多东西可以画,鲜活又好玩。对我来说速写就是目的,它快,简练,心手合一,又可以变化重构,直抒胸臆,尤其速写时那种“临在状态”,简直就是一种“修行”。从个人角度速写或属“小儿科”,但这个时代,健康快乐是如此重要,快乐就是辛福生活的主题,速写的快乐就是它的功能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代速写人,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宏愿的角度,速写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工程”啊!




【张 者


我谈谈数字复制时代对于速写艺术的三点思考和认知:


其一,高校扩招之后,美术高考大军狂飙,这些艺术生毕业后还有多少在从事绘画或设计行业?其中大部分可能告别画笔了。

其二,我主要从事空间设计行业,但速写对我确实很受用,自主创业后的很多项目,前期就是靠速写获得客户。面对面洽谈沟通,现场以速写快速呈现设计意图和客户要求,即时就能给出反馈意见,迎合客户意图和需求,有了这个过程,指导项目的推进直到落地实施,也就顺利多了。

其三,时代需要速写。我赞同刚才几位老师所说,年轻一代热衷新潮与时尚,不太接受满街画速写的老方式了,但他们未必不画速写,他们更喜欢以他们的方式,大量画着各式各样的或如插画或如动漫的草图式的速写。速写更方便视觉思维的抓取,可以激发创作动力。动漫、游戏、影视以及各种设计行业,都活跃着一批以速写为前置工作流程的年轻的视觉艺术工作者。速写不会消亡,反而会发扬光大。热爱速写,征服它,开拓它,让速写带给生活更多的精彩吧。




【王 永


我补充一句,德华老师谈到年轻人认为画速写没什么用,我的理解是现在所有热衷画速写的他也不一定抱着有没有用的想法,他始终在画,他就锻炼或者积攒了有用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他就有能力画他认为有用的画了。可能也有这样一种关系。因为我在美协工作,经常评画,常见到李周卫老师的作品,她的画一个是形式感强,画一堆小人人,每次评选我都特别认真看,密密麻麻每个小人人都画得很生动。当时我就想李周卫一定是喜欢画速写的人,因为小人人一般很容易画得概念化,堆积在一起靠密集营造视觉效果。但她的小人人画得不概念,很生动,有血有肉有呼吸感——我想说的是,其实人们还是喜欢生动的东西,生动而感人。




【廖宗怡】


回应刚才德华老师说的,现在年轻人不太喜欢去了解他自己以外的东西,很自我,有用就画,没用就不画速写。画速写其实不是说今日练到了,明天就用上了,速写是日常的修炼、积累,哪天用上很难说,但用得上时可就得心应手了。




【柯兴发


各位老师早上好!本次研讨会的论题非常精彩,既指出速写的当务之急,也点出积郁已久的症结所在。速写是一个既古老又时新的画种。从美术史的角度看,速写是最直接、最便捷、最鲜活的手绘图像语言,它与人类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相随相伴,延绵至今,生生不息。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甚至发轫于原始先民的速写,甲骨文就是例证。


从美术学院教学体系来看,速写是一种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它甚至被归类到素描之内,是造型基本功训练的日课。从画家的实践过程来看,速写是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进行创作的手稿,同时也是画家不断探索新的表现语言的手段。历代大师都留传大量经典速写手稿,叶浅予、黄胄以速写为突破口 ,开创了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一代新风。这方面在孙戈先生的艺术历程中也体现得非常真切、深刻和通透。他一直将速写与水墨创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在笔不离手的速写中捕捉生机 ,在千锤百炼的笔墨实践中塑造性灵。孙老师的水墨创作总是充盈着速写的灵气,而他的速写也都蕴含着深邃的人文内涵。

速写是一个画种,题材不限,工具各异。我无缘科班深造,学画的唯一路径是在生活中画速写。最早被荷加斯、叶浅予、黄胄作品吸引迷上速写,画家对生命性灵的挚爱和手绘表达的真实生动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几十年来,我画速写更多的是始于对现实生命的直觉和冲动,体态、动态、神态不仅具有生命的原生风采,同时也折射出地域和时代的气象。同时 ,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体验、图像表达中,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性灵修为。画笔是我生命的拐杖,让我学有所依、老有所乐。



【王立庆

速写在当代发展成为独立艺术门类并受到广泛追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性为速写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其适应碎片化生活和表达时代精神的特质,使速写成为时代艺术的抉择。速写对各类艺术发展的助力则彰显了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价值,无论是作为绘画基础还是促进跨领域融合。而美院体制的支撑和先锋艺术的创新推动,则为速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持续动力。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速写有望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艺术领域中更加璀璨的明珠,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速写艺术,为其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研究速写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地区速写群体的特色差异,以及速写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作用等,这些都将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速写艺术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对于速写教育在中小学等更广泛教育阶段的推广也值得我们思考,以培养更多对速写有兴趣有天赋的人才,为速写艺术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孙 戈


今天大家畅聊速写,速写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么样、能做啥、要不要画速写,我们这代人是不是最后一代画速写的人,我想不会的,有绘画就有人走下去,AI无法像速写这样带着人的感情而温情脉脉地记录时代生活。梁志钦记者开幕式那篇报道文章里,我觉得说得很好,我发到朋友圈以后,很多人将其当作一句话来说,“速写是有温度记录时代的印记”。



【陈 川】


谢谢孙老师,谢谢大家!我作为一个起点,最后总结一下,也作为我个人的发言,标题叫“拥抱时代之变,关注水平问题。”

刚才每个老师以不同的身份讲述跟速写的缘分,其实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速写的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大家讲述自己的速写初心、讲述对速写现状的看法、对速写未来的预计,以及对速写的理解,还有正在实践速写的方式方法。我听到有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对话、有提问也有回答,我想都表达了对速写的理解,其实也是对生活的理解,我受益很多。


总的来说,我也很高兴最后听到志钦总结到情感,或者换一句话说我们是达成共识的,我们认为速写本身就是艺术。在这样大的原则提出来的情况下,当我们放下手段或者提出苛刻的范围,打开我们的视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可能不会强烈地要求速写名称定义的范围,因为它在变化、融合,也许在你看来是缩小,但也许是扩大;另外它和创作的关系,也许没有那么紧密了,但是也许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在产生影响;还有它的地位问题,目前中国美协尚无相应的艺委会,但我相信大多数画家都有这样的情怀和期待。


另外,也许不同的画家在使用不同的材料、媒介,我们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也不用严苛的要求,也许我可能没有速写本,可能没有多少G的IPAD速写的存量,但是我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方式,也许是虚拟视角,也许是无人机视角,也许是显微镜视角,我们社会、生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能够做的更多的是拥抱这个时代。


最后提出关注水平问题,速写的审美,什么是好的速写?我觉得更应该探讨和值得我们长期研究。今天我们审美也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也许大家注意到比方说对原始艺术新的探讨,还有北朝壁画新的发现,还有科技艺术甚至AI带动某些艺术新的品类,都给我们全新的体验,当然不是所有方式都会被一视同仁,我们看到不健康的或是过于技术的,还是可以质疑,希望大家多关注包括国外的速写,视野要打开得更宽阔。


总之,今天达成更多共识的就是速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如陈永忠老师说的,我们要享受它。从质疑开始,汇入更多的知音,能够育人,有更多的影响力,能够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这是我们这次数字复制时代的速写艺术研讨会的收获。感谢所有嘉宾、所有领导、前辈、各位老师和各位爱好者的到来,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链接直击】
《先生之路 · 心履——孙戈写生作品展》作品精选



—————————End—————————

本篇报道为在广州画院举办的
《数字时代的速写艺术》“研讨会记录整理
策 划:孙  戈
责 编:广  速
顾问:廖宗怡、柯兴发
编辑团队:蔡施能、董素洁、林 江、
          李 宏、方 雄、廖 敏、黄咏茵

刹那间•速写艺术 编辑部
电子邮箱:619102622@qq.com
微信公众号:zg2018gzsx


爱生活,爱速写,那就带上作品来吧
点击==》“刹那间·速写艺术”稿约
刹那间•速写艺术 欢迎您!



刹那专辑
100图 | 画里的“船说”
133图 -剪径穿街骑行者
76图 - 如梦令·画里清境
156图 - 古城古镇古乡村

从速写到创作 /《一扇门》《那时童趣》《校园春秋》
从速写到创作 /《漫忆故乡年轻轻》《金城老街的年味》
从速写到创作 /《无地不乐》《缅甸纪游》 
从速写到创作 / 118图 -速写本上开了花

百家速写
·张春新 ·齐英石 ·吕海洋 ·陈燕侬 ·王家训 
·王野翔 ·金增友  ·杨清延 ·张   鹏 ·周   圆 
·宋志江 ·关振旋  ·吴迪南 ·徐越华 ·骆锦辉 
·胡    军 ·李毅军 ·王立庆 ·袁   辉 ·王   俭 
·刘灿辉  ·陈世顺 ·方渊萌 ·林钰源 ·王晓露 
·陈   莉  ·杨   毅  ·蔡  平 ·韩平刚 ·杨春莹
·王成喜  ·沈  平  ·范   明 ·刘吟龙  ·张  平
·车士成  ·张春强 ·柯兴发 ·李伟文 ·蔡施能

·骆名智  ·吴宝至 ·侯绍政 ·郭建军  ·刘  都

·杨学军  ·孙  戈

更多往期精彩 ......



点亮 在看 不见不散

刹那间 时代生活 速写艺术
刹那间·速写艺术,缘起于“时代·生活”第四届广州速写展(全国展)工作平台,汇聚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艺术家,专注速写艺术行动,兼顾速写与创作话题。立足时代生活,推动速写艺术交流与理论探讨。来稿交流作品一月一辑,专题研讨不定期结辑推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