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玉米收获季。在农安县青山口乡的一片农田里,伴随着阵阵机械轰鸣声,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多台玉米收割机来回穿梭,玉米地里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秸秆。“这些玉米秸秆就留在地里,不清理!”合作社理事长王尚乾告诉记者,明年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土地,将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
王尚乾为什么如此信赖这项技术?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他觉得耕地更“有劲”了,培地力、保稳产、增收入……谈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王尚乾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用再多的化肥,产量也上不来。秸秆还田做肥料,不仅能少施化肥,粮食还能实现增产。”
合作社自2015年起开始尝试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今年合作社经营的7200亩土地,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种植。”虽然秋收已进入尾声,但王尚乾依然很忙碌,为了有效利用地里的秸秆,他提前准备、及早动手,合作社秋收过后将进行秸秆覆盖还田条耕作业。
机械化作业、秸秆覆盖还田、土地集约经营……谈到秋收,王尚乾指着正在作业的玉米收割机侃侃而谈,“为什么要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因为它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增加,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提升地力。”今年秋收,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每公顷产量预计达3万斤。
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了粮食的稳产增产。“现在农户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接受程度很高,政策补贴也全部发到农民手中,带动了小农户和小农机户增产增收。”王尚乾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共有农业机械144台(套),为实施保护性耕作保驾护航。
经过多年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以前种地都是自己种,整地、打药、收地……一年到头闲不着。现在把土地放到合作社,科学种植还能多打粮。”提及保护性耕作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新变化,青山口乡农民于佳龙说,现在一亩地的粮食能比之前多卖几百元,空闲时间还能外出打工,一年下来不少挣!
“今年,我县积极实施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推广秸秆归行条耕、宽窄行免耕、苗期深松追肥等技术。”农安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波介绍,通过进行实验示范测产对比,实验示范田比对比田平均每公顷增收2000斤~5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