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张湾区车城路街道高家湾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一个年轻小伙正积极地为前来问询的市民答疑解惑。小伙姓张,今年24岁,因腿有残疾找工作有难度,大学毕业后曾一度赋闲在家。去年高家湾社区在辖区摸排就业情况时了解到他的情况,推荐他报考社区公益岗位。顺利通过考试后,小张被聘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小张的成功就业,是张湾区创新“家门口”就业模式促进特殊群体实现就业的一个缩影。
“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走进车城路街道人民广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阳光开朗的社区工作人员陈俊涛就迎了上来。
陈俊涛的就业历程有些曲折,他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今年8月,人民广场社区在小区微信群发布招聘社区工作人员的信息,陈俊涛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咨询,证实了信息的真实性后报了名。凭借扎实学识通过考试,他被社区聘为工作人员,上月正式到岗。
“这份工作能锻炼我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能力,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陈俊涛说,这份工作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工作之余他将继续备考,这份工作经历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精准匹配
待岗中年汉子“挺直腰杆”
就业是供与需的双向选择。现实中,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有岗无人干”,另一方面是就业市场“有人无岗干”,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把就业服务工作铺进社区,打破就业供需双方信息壁垒,把岗位信息送到求职者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获得下楼“挣票子”、上楼“过日子”的幸福感。
7月的一天,烈日炎炎。满脸是汗的陈进文来到高家湾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一脸愁容地向劳动保障专员贺文倾诉,他今年39岁,上有老下有小,失业已经有一段时间,如果不尽快找到工作,家里的生活都可能成问题。了解到陈进文此前从事过电焊的工作经历后,贺文通过招聘信息库很快匹配到一条就业信息——位于张湾区红卫街道的东风模具分公司需要一名机器人焊接工。
陈进文听到这条消息,忧虑的眼神顿时亮起来,这家公司不仅离家近,而且工作岗位也很适合。经服务站牵线搭桥,在短暂培训后,陈进文顺利进入该公司工作。“现在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收入,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电话里,陈进文高兴地跟贺文报喜。
据统计,高家湾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自去年9月成立至今,通过联合零工驿站开展专项招聘会20场,发布岗位信息2100多条,征集沿街商户用工信息172条,吸引社区登记求职居民218人,成功上岗122人。
免费培训
赋闲家庭主妇“重焕光彩”
今年48岁的刘蕊家住人民广场社区,孩子上大学以后,一直赋闲在家。8月的一天,她到社区办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张湾区劳动就业局提供的免费育婴员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她顺利通过测评,拿到了由该区劳动就业局颁发的“湖北省就业创业合格证”。
有了这个证,找工作就有了底气。不久,经人民广场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荐,刘蕊被一家月子中心录用,月薪4500元。提到这份工作,刘蕊满心欢喜。她说,从事这份工作以后,生活也充实多了。只要精力允许,她准备多干几年,为上大学的孩子再攒些钱。
就业稳,社会稳。今年以来,张湾区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就业援助、培训及创业指导、劳动维权、社保查询等服务,“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就业不求人,工作在身边”的便捷服务。
往期推荐
来源/十堰日报
通讯员/罗佩玉 孙忠涛
编辑/胡雪怡 审核/焦妍然 终审/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