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名著小说《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偏于江东的孙吴政权,完全是历史进程中的“配角”。在小说中,有关孙吴政权,不但笔墨少,亮点就更少。除了一些没有办法“掩饰”的经典战役,如赤壁之战(在小说中,这场战役的主角成了诸葛亮)、夷陵之战等,再就是几次乏善可陈的北伐曹魏,都以失败告终而草草收场。然则,这个坐拥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政权,在真实的历史中,真的是如此没有存在感吗?
实际上,这个被小说边缘化的政权,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不仅地位举足轻重,甚至更是极有可能完成大一统。只可惜,两个突如其来的大变故,极大程度影响了孙吴政权的发展,导致最终在历史进程中掉了队。
上图_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
突如其来的大变故之一:孙策之死。
讲孙策,得先说其父孙坚。孙坚可以说是讨伐董卓最卖力的军阀,没有之一。与其他讨董联盟的大多数地方军阀,出工不出力,坐壁上观的态度不同。孙坚真的是身先士卒,大有凭一己之力而匡扶汉室之态势,这样孙坚一时声名大噪。但屈居袁术之下的孙坚,在为袁术攻打荆州刘表之时,不幸被刘表部下黄祖暗箭所伤而不幸身亡,时年三十有八。
这一年,孙策年十七。
作为长子,承担父亲遗志乃至发扬光大之重任责无旁贷。承袭父亲的基础,孙策得到了袁术的赏识,这给了孙策发展的基础平台,但也仅限于基础而已。袁术不可靠,孙策早已察觉。之后,孙策借着江东刘繇与袁术对峙之机,以请命平定刘繇为由,从袁术手中赚得几千兵马,再加之父亲生前的门客和出生入死的将领,完成了脱离袁术而初步进入江东。
上图_ 袁术(?-199年),字公路
一个小年轻,还是个外来户,领着两三千兵马,能在乱世之中有何作为?这也是袁术之所以肯借兵孙策的原因之一。孙策来到江东之后,先是完成了一件,决定之后孙吴政权命运的大事。他多次拜访扬州名仕张紘,就是后来孙吴肱股文臣“二张”之一(另一人为张昭)。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之前,孙策就“三顾”过张紘。张紘本不愿意为孙策出谋献策,但是孙策坚定的意志与为父报仇的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张紘。于是张紘为孙策提供了一条以江东为根据地,进而一统天下的江东战略大计。
这条大计有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1. 以长江天险为依靠,稳扎稳打先图扬州(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全部以及部分粤北地区);
2. 顺江而上直图荆州,报仇雪恨之同时,更是取得北进中原与西图巴蜀的中转要塞;
3. 西进益州(巴蜀地区),取官二代刘璋而代之,进而北上图取汉中;
4. 最后联合西北凉州一带军阀,如韩遂、马腾等,图取关中地区,进而东进一统中原;
5. 政治口号:匡扶汉室。
这份江东战略的过人之处在于,第一次将南方(长江以南)作为徐图霸业的根据地。提出了一条极具超前意义的南方统一战略。在此之前,无论是秦统一六国,还是两汉完成一统,都是北方为主导,南方则顺便赚取的战略路线。
上图_ 孙策开拓江东图
光靠一份战略方针,倘若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而恰好孙策是一位执行力极强的军事天才。孙策在舅舅吴景以及好友周瑜的帮助下,迅速击溃扬州刺史刘繇,完成了扎根今南京一带的第一个战略目标。紧接着,孙策马不停蹄,挥师南下,迅速占领了固陵地区(今浙江萧山一带),将吴郡(今苏州)与会稽(今绍兴)分割开,切断了二郡呼应之可能。随后,两地被孙策逐一击破,长江中下游地区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孙策领地。
在稍作休整之后,孙策领兵顺江而上,兵峰直指豫章(今南昌)与夏口(今武汉)。经过鏖战,孙策拿下豫章。这意味着,孙策已经将之后影响中国封建王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据为己有。此时,有了后勤保障的粮食基地,孙策已经具备了徐图霸业与匡扶汉室的条件。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然而,就在孙策大展鸿图之际,一个意外发生了。孙策在打猎时被暗箭所伤,最后竟死于刺客之手,一代新星就此陨落。孙策之弟孙权,接过了振兴江东的大任。正如孙策弥留之际予孙权之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段话既是孙策对孙权的勉励之语,更是对兄弟二人能力差异的客观分析。孙策的早亡,确实让江东的天下争衡之力,骤然降低了一个档次。不过庆幸的是,孙权举贤任能,且进取之心并不亚于其兄孙策差。因此,虽说孙策的英年早逝,的确是江东霸业进程中的一大打击,但并非不可弥补,江东集团还有机会。
但是,另一个突如其来的大变故,在笔者看来,是彻底让孙吴政权真正失去了完成一统,改变命运的机会。
上图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突如其来的大变故之二:周瑜身亡。
周公瑾(周瑜表字公瑾)绝对是被小说黑得最狠之人。周瑜出身世家,但与众多世家子弟自命不凡,高高在上不同,周瑜很喜欢主动结交一些名仕,如孙策、鲁肃等人,都是周瑜早年的结交好友。
孙策只身来到江东创业,倘若没有缺少当地士族之家的资助,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远大抱负。所以,孙策一方面要依靠舅舅吴景,另外一方面就是周瑜的鼎力相助。而丹杨(今丹阳)郡,就是二人给孙策安身立命的创业基地。
在孙策顺江而下进取豫章之时,周瑜并没有随着孙策南下,而是驻守在荆州一带。这次驻守,名义上是经营新占领土,防止荆州刘表趁虚而入,实则是为图谋荆州而做准备。后来的赤壁之战,周瑜之所以能够精准卡位,让时间与地点都在周瑜掌控之中,就是这一时期准备工作的成果之一。
上图_ 三国荆州版图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拜周瑜为中护军,也就是孙策麾下的大将军,目的就是授予周瑜绝对军事指挥权而夺取荆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在周瑜准备进攻荆州之时,孙策意外被暗箭射中,含恨而死。孙策的意外去世,再加之孙权年轻且尚无任何建树,让这个初有成就的政权,变得十分动荡。两次内部的叛乱,差点让江东基业毁于一旦。
为了维稳,周瑜不得不推迟夺取荆州的计划。要知道,此时北方军阀各势力,犬牙交错而互相牵制,根本无暇顾及长江周边“那点事儿”。至于此时刘备,更是浪迹于各方势力之间,连个依靠都没有。
倘若在建安五年,周瑜真的能够奇袭荆州成功,将荆州据为己有,亦或是占据长江两岸及以南的全部州郡,那对于孙吴政权的作用,绝对是空前的。可惜,历史的走向,往往被意外所决定,正所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当然,尽管周瑜失去了奇袭荆州的机会,但是接下来的赤壁之战还是给了周瑜以及孙吴政权实现江东战略的机会。
上图_ 赤壁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之后,又在周瑜的一番鏖战之下,终于将曹仁赶到北方的襄阳郡,将控制长江两岸的南郡据为己有,但周瑜却在战斗中不幸被曹军射伤。周瑜之所以奋力博取南郡,就是因为这里是溯长江而上,攻取益州巴蜀的水路咽喉。
而且此时刘备,也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以及刘琦(刘表长子)去世后,已经占据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且领了荆州牧。刘备集团下一步计划也是以荆州为依托而图取巴蜀,因此刘备、诸葛亮等人已经重点防范与阻止周瑜的伐蜀计划的实施。而且,刘备更是利用最东边的江夏郡(与孙吴地域连接),从孙权那换取了南郡南部,控制了长江南岸,这样周瑜伐蜀成功的可能性又大打折扣。
但即便如此,周瑜依旧积极地准备伐蜀,争取夺取益州。因为在江东战略计划中,益州是重要的中转场和补给根据地。只有占据益州,才有可能图取汉中,进而才可能占据关中。也只有这样,才有了以南图北的战略纵深。这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战略计划是完全一致的。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然而,就在周瑜准备大举进攻益州的时候,历史再一次来了个“意外”,周瑜因为箭伤而导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最终病卒于巴邱(今湖南岳阳),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的英年早逝,不但使孙吴伐蜀计划被迫中止,而且让南郡长江北岸这块地域的归属权,也更变得岌岌可危。可以说,周瑜的去世,让孙吴集团错过了最后的壮大机会,甚至是最后的生存希望。
而就在周瑜去世的次年,刘备轻松赚得益州。这让周瑜接替者鲁肃意识到,孙吴集团已经错失了图取益州的最佳时期,南郡江北地区对于孙吴集团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但对刘备集团却意义非凡。因此,只有放弃南郡这块“烫手山芋”,而取得荆州东部地区以巩固西侧防线更为必要。同时坚持走孙刘联合,唇齿相依的和平路线,才是当下务实之策。
上图_ 三国地图
之后,孙刘两家就荆州地区的势力划分,做了最后一次和平谈判,最终以湘江为界,东侧归属孙吴,西侧则归属蜀汉。再之后,尽管孙吴集团凭吕蒙奇计,奇袭荆州西侧三郡得手,但这个时候,以荆州为跳板,图取益州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至于北上,由于孙吴集团,向北的战略纵深严重不足,就更没有什么机会了。这也就决定了孙吴集团只能偏安一隅,甚至只能是坐以待毙的命运了。
参考资料:《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郭建龙/著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