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
这个古老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提供着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春节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相信列入“人类非遗”的春节将会更加精彩。
“旧岁此夕尽,新春今日回。”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影响力正日益走向世界。春节承载着欢乐,寄寓着希望,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满足了人们对亲情的普遍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伴随着春节文化的影响力在海内外逐渐扩大,春节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春节视为法定节假日,全球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农历新年。2023年12月,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此次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文化将在海外民众中激发更广泛的共鸣,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更好彰显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时隔一天的11月5日,正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标志着在海南传承久远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走出“急需保护”序列,荣登人类非遗殿堂。
此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罗微介绍,这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转名录”的成功,展现了海南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体现了我国履行责任和兑现承诺的大国担当。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设立了《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及《优秀实践名册》,细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2009年,在海南传承了3000多年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当时,全省掌握该技艺的传承人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
如今,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已有2万多人,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技艺实践课;白沙、琼中、保亭、昌江、陵水、乐东等地建成了5个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建有148亩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专供传承所需。
据悉,只有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且得到良好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精华,才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已有30多项文化遗产列入该名录,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春节、昆曲、京剧、中国书法、太极拳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此次转入该名录,标志着其将与上述众多文化遗产一样,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见证人类的创造力。
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就懂得了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棉织品。
其实早在26年前,槟榔谷景区就开始致力于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挖掘、保护、传承使命。26年来,槟榔谷景区像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生物物种一样保护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增设非遗工坊、培养传承人、发展黎锦产业,举办系列品牌活动等有力举措,推动这项非遗技艺从“历史遗产”变为“当代资源”,从“濒危保护”走向“创新发展”。
在槟榔谷景区,26年来与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得到完好保护传承的,还有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船形屋营造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打柴舞、黎族服饰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些濒临失传的黎族传统技艺和正在消失的文化现象,都被槟榔谷重新挖掘,融入到甘什抄、甘什嘚体验区里,向中外游客展示海南最原生态、最全面的黎族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此,槟榔谷成为全国首家民族文化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世人也记住了海南,有个讲述海南黎村故事的槟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