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祖先哪里来——对移民祖籍传说的初探和遐想——王氏文化

文化   2024-11-05 20:31   贵州  

上面“王氏在线 加入王氏家族

王氏在线(公众号:wszx-4585)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王氏在线”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王氏文化,传播王氏正能量。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人口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迁徙移民,自由迁徙更加普遍。移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移民一般是强制性的,对移民的心灵影响较大,加上移民人多面广,他们到了新的地方以后不但不忘自己的故乡,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寻根问祖,表达对家乡的怀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海桑田,人变了,环境变了,但移民的后裔仍有怀念故土之情。经过长期的寻根问祖便形成了移民祖籍的传说。下面对一些移民发祥地的传说进行初探和遐想。

    一、北方:我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在我国北方的中原大地,很多地方的人一问起他们的祖先哪里来,他们便会很快回答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并广为流传着以下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洪洞是山西南部的一个县。大槐树和老鸹窝在洪洞县何处呢?其实,洪洞县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地方叫大槐树,也没有老鸹窝这个地名。那么,上述歌谣和传说有无事实根据呢?如果不是事实,那传说又是怎么来的呢?经查有关资料,事情的原委是:在元末明初时,因战争频繁,很多地方,特别是长江以北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区和北京等地受到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天灾,使很多地区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为皇以后,为了安国抚民,制定了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并组织移民。


当时的山西比北方其他地区相对好一些,特别是晋南地区还算是丰衣足食之地。为了恢复灾区的经济,国家便从较好的地区移民到灾区去开发、发展。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发达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和朱棣的永乐年间,有不少移民从晋南地区往外迁徙。

为了流动有序,当时有很多府、州、县的移民都到洪洞县集中,经过登记和办理相关手续后被迫上路。洪洞是个古老的地方,古代建有很多名胜古迹。如广济寺、广胜寺、飞虹塔等。在广济寺附近有棵古槐树,槐树上有一个老鸹(乌鸦)窝,老鸹常在空中和树上鸣叫。

按照民间习俗,老鸹叫有祸到,移民们路过此地,身处此景,便有一种凶多吉少的预兆,油然产生一种难以惜别的心情。他们为了不忘故乡和祖宗,便把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铭记在心,并由此产生了上述歌谣。经过代代相传,不仅经过洪洞县迁出的移民把大槐树和老鸹窝深记脑海,一些未经此地的人其后裔也误以为其祖先同样从大槐树迁来的,这样就形成了广大地区的人认为其祖先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近年来,因此传说引来很多移民后裔云集洪洞县寻根问祖。据说当年见证移民路过此地的大槐树现在还存世,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事实说明,广大移民并非大槐树之人,只是路过了大槐树之地。此地是当年移民的集散地,而非故乡。

     二、南方:“我家祖先哪里来”有多种传说

    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两广、湘、黔、川、滇等地由于开发较晚,很多人口的祖先来自江西、福建、江浙等地。但南方与北方不同,在北方,移民是国家强制成批迁徙。在南方,则多是单个迁徙,自由流动。迁徙原因目前未作较多调查,据所掌握的少量材料显示多是从军致仕、经商谋生、避难防险。这些人虽是自由迁徙,但因人口众多,故可视为移民。这些移民从哪里来?由于面广分散,其祖籍的传说不像北方那样集中。但也有一些类似北方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主要有:

     1、我家祖先从“鹅丘”来的传说。“鹅丘”的全称是“鹅公大丘”、“鹅公丘”、“鹅颈大丘”、“鹅颈丘”等。笔者把这些只有一字之差的名称统称为“鹅丘”。这些名称因地而别,广西桂北一带多称“鹅公大丘”。如《全州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共收集该县3300多个自然村屯的村况资料,分别记有各村人口数、村名沿革、主要姓氏、各姓氏入全始祖来自何地等内容。

按书中所记的内容统计,全县共有42个自然村不同姓氏的祖先迁自江西吉安府及其所属的县。其中写明为吉安府的8个,写明为庐陵县5个,安福县1个。写明为“鹅公大丘”28个。鹅公大丘又分为“江西鹅公大丘”20个,“庐陵鹅公大丘”7个,“吉安鹅公大丘”1个。按迁入时间分:宋代4个、元代4个、明代30个、清代3个,不明时间1个。按姓氏分:王姓6个,刘、唐各4个,蒋、李、盘各3个,胡、马、张各2个,廖、罗、吉、陈、周、胡、曹、张、袁、庾、肖、颜、傅各1个。按民族分,除盘姓是瑶族外,其余都是汉族。

另据笔者目前所收集全州县少数族谱所见,记载迁自江西鹅公大丘的宗族共6个,其中王姓5个,蔡姓一个。

     外地族谱也有记载迁自江西的,但具体地名略有出入。如广西平乐县紫龙、大展等村的王氏族谱记载:“吾始祖远公自明初由‘江西鹅公丘’迁入永州……

第十七世由永州府东安县来到广西平乐”。云南镇雄县有支王氏宗族的族谱记载其祖籍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丘”。四川遂宁一《王氏族谱》记载:“元末时祖居江西吉安府太(应为泰)和县鹅颈大丘……康熙年间入川至遂宁”。湖南汉寿县一《王氏族谱》记述其始迁祖原居“江西吉水鹅颈丘”。以上资料说明在南方,江西的吉安府、庐陵县,特别是鹅公大丘像北方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样,被誉为广大移民的发祥之地,成了很多宗族的老故乡。

    “鹅丘”这些传说的事实原委如何呢?笔者作两点分析:

    (1)“鹅公大丘”、“鹅公丘”、“鹅颈大丘”、“鹅颈丘”这些名称都有一字之差,笔者认为这是各地对同一些地点有不同的叫法。广西多称“鹅公大丘”,而四川、云南、湖南则称“鹅颈大丘”。至于有的少一个“大”字,是对地名的繁简称呼。

这些名字有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鹅”字和一个“丘”字。为了便于记述,笔者把上述名称统称为“鹅丘”。从这些字的义项分析,这个地名是事物的形象型名称。很多事物都因其形状而得名,如广西桂林象鼻山等。“鹅公”、“鹅颈”是形象,形状似鹅的头颈部。丘是事物的客体,是以上名称的实物。“丘”在此有两个义项:一是山,小土山称丘,连片的小土山称丘陵。山丘的名称一般称××山,不称××丘。所以“鹅丘”不是山丘名。

另一义项可作水田的量词和名词。量词如一块田称一丘田。作名词用一般是单块的水田名称。如四工大丘、六工大丘、蚂蝗丘、湾丘等。这里的“工”也是水田的面积数量。一工田略小于一亩田,现在都用“亩”而不用“工”了,但水田名称仍用工字。这些情况说明,一块水田名或者以水田名称作附近村屯的地名,不可能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地区。既然范围不大,就不可能有大量人口往外迁徙。联想到北方的大槐树,“鹅丘”很可能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或路过之地。有可能是一个关口或驿站,不可能是大量移民的故乡。

     (2)“鹅丘”在何处?有关的书或谱所记其归属地很不一致。大部分只写为“江西鹅丘”,小部分写为“庐陵县鹅丘”。个别写为吉水县或安福县鹅丘。只有两个宗族族谱写得比较具体,如广西全州第七陂王氏族谱记明,吾先祖文楚公……是江西省庐陵县江林村(鹅公大丘)人氏……宋末元初为避元兵骚扰……迁徙石塘圩定居第七陂。为什么归属不一致呢?难道所写的不同地区都有一个“鹅丘”吗?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一个地方写有很多归属地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族谱有明确记载,但口传失误。如全州金堂马氏光绪十三年族谱写明“我始祖君三,宋淳熙时由江右官粤西,卜居全之金堂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江右”又称“江西”,当时是指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并非后来的江西省。“粤西”指“广西”,“全”指全州。后来的裔孙对谱书这些内容不熟悉,便产生误传,1983年编写地名资料调查时误写为“明洪武年间从江西鹅公大丘迁来”。

第二个原因是只写江西“鹅丘”未写具体归属地的宗族多数是断源宗族,不知道本宗族的上源情况。这些宗族往往牵强附会,以附近其他宗族的祖先故乡名称作本宗族祖先的故乡。由于是附会,便说不出具体的归属地,只好写为“江西鹅丘”。

第三个原因是对一些地名沿革不了解,如对吉安府、吉安县、庐陵县的变迁及互相关系不了解,庐陵县早在一百年前就改为吉安县了,庐陵县之名己不存在,现在的吉安县属吉安市管辖,有些所修的族谱仍写为庐陵县,有的甚至写为现庐陵县,这些都应改为原庐陵县或者现吉安县。过去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由于对外地的地名不了解造成笔误的较多。

如全州县一支王氏宗族,几百年来未修过族谱,最近写一份宗族资料,从墓碑上转抄其始祖王朝凤与结拜兄弟六人于洪武七年从江西吉安府宜封县迁来全州。经查古今县名无宜封县。吉安府只有永丰县而无宜丰更无宜封。宜春市有宜丰县但无宜封县,也不属吉安府和现在的吉安市。历史上永丰曾併入过庐陵县,估计宜封是永丰之误。

又如广西南宁市下属一个县的王姓人最近写一份资料把三支不同的宗族祖先祖籍误写为“山东应天府”。我国历史上先后有两个“应天府”。一是北宋景德年间设置,地点在今河南境内,后改名归德。二是朱元璋洪武年间设置,地点在今江苏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后改为南京为国都。山东省没有应天府。这是对古代地名不了解而误写。

     2、我家祖先从珠玑巷来的传说。广西桂林市的平乐、恭城、贺州市的钟山、富川、昭平、蒙山共六县74个王姓宗族联合修编了族谱《王氏宗支录》。谱中简要记述了各宗族始迁祖的祖籍。依谱统汁,共有12个宗族的祖籍是“珠玑巷”,占16.2%,其中桂林的平乐共6个宗族,贺州的钟山、富川、昭平、蒙山共有6个宗族。

都来自珠玑巷,珠玑巷在何处?平乐的六个宗族都称“湖南珠玑巷”,其中有一个宗族写明为湖南宁远,有一个写为湖南宁武县。经查对:湖南无宁武县,只有山西才有宁武县。贺州四县有4个宗族写为广东珠玑巷,未写州县名。有一个宗族写为湖南猪屎巷,括孤说明后改珠玑巷,也无州县名。还有一个宗族写为广东南洪珠玑巷,经查,广东古今无此州县名。对珠玑巷的归属有这么多不同写法,看来要找到真正的“珠玑巷”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三、对移民祖籍的初步探索和遐想

    1、传说的始迁祖的祖籍地名是象征性的故乡,是一种文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人口流动性大,按现在人口的居住点追溯到古代,外来人口大大超过土著人口。

特别是后开发的地区外来人口占的比例更大。这些外来人口历来都想找到自己祖先的祖籍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但事实上很多宗族由于历史变迁中的种种原因与祖籍失去了联系,成了断源宗族。但他们对老故乡的思念,对老祖宗崇敬的心怀一代一代相传。

并且还有横的联系,不同宗族互相寻找祖根,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共同语言,形成了历史传说并演变成为—种文化即移民文化。传说中的地名当初也许确有其地,但随着传说的擴展,传说中的地名就成了很多不同宗族象征性的故乡了。既然是象征性的,故乡在何处就随迁入地不同而异了,形成了带有地域性的传说。

    2、移民的后裔不仅想找到自己祖先的祖籍,更想了解祖先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属什么堂号。但南方地区很多宗族都不了解自己祖先的堂号。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都成了名门望族堂号的后裔。

如全州县几十支不同的宗族其堂号都是三槐堂,这是不现实的。又如阳朔县有一支王姓人,他们自己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但不属三槐堂。而有文人将此宗族既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又属三槐堂,并写文章在当地晚报上发表,形成误传。另一种情况是对祖先的堂号与郡望已经淡化,一则不知堂号,二则不提堂号。

本文前面提到的平乐等六县74个宗族合修的族谱没有一个宗族写明自己祖先属何郡望堂号。这说明自古形成的郡望制度和堂号文化已经淡化甚至消失。各宗族要查明自己祖先的堂号也不是一件易事。

    3、凡移民都有迁出地和迁入地。要了解移民的祖籍和列祖列宗信息,主要靠移民后裔积极努力寻根问祖,但还要靠迁出地给以配合支持。近闻江西吉安成立了庐陵太原王氏谱牒研究会。

这是对原庐陵县徙出移民后裔的支持和关心。研究会用百年前的老县名作会名,这说明庐陵这个地方确是很多移民的发祥之地。望今后能有大量移民后裔能成功联宗认祖,使断源的移民后裔能真正体味人们繁衍的源远流长,要使今后流得更长、更远、更好。

来源:网络

点击下面王氏在线加入王氏大家庭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或发布更多王氏信息

王氏在线
王氏在线是一个王氏家族综合门户型网站,是为研究天下王氏渊源,弘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并飨诸位家门、姓氏研究人士以及爱好者。请天下王氏及有志于王氏文化研究人士踊跃参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