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涪陵(上)

文摘   2024-11-13 20:32   重庆  



三线建设在涪陵(上)



中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是从酝酿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大跃进”、自然灾害,以及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对中国经济援助协议等因素造成的经济困难局面,经过60年代初的调整,虽然有所缓和,但工农业生产仍未恢复,人民缺吃少穿的情况仍然很严重。1963年中央计划领导小组在研究编制长远国民经济计划和“三五”计划问题时就明确,“三五”计划的奋斗目标,应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

然而,6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战略决策。当时大陆四周硝烟弥漫:台湾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利用大陆出现的经济困难局面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反攻大陆;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战火燃到了中国南部边界;印度军队不断由中印边界东、西两侧侵入中国领土,进行无端挑衅;苏联派重兵进驻中蒙边界地区,战略导弹直指中国。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遭受重大打击和巨大损失。中共中央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也日渐关注战争因素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为此,在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他提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于是,三线建设被提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会上正式作出集中力量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那么,所谓的一、二、三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中国地理区域,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后方省区,共13个省区。一线地区主要包括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省区。二线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此外,三线还有“大三线”“小三线”之分。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俗称“大三线”,各省份自己靠近内地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重庆由于自身较强的工业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1964年9月中旬成立的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结合重庆周围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情况,以及各项工业的生产特点,分市区范围内和市区范围外进行了工业布局规划。其中,市区范围外的工业布局大体划分为五个区域,其中包括在靠山近水、天然气和电力资源较丰富的长寿、涪陵地区和垫江的一部分摆放化学工业;包括从涪陵以下,万县、云阳、奉节到巫山,回水沱较多、水位较深的沿江地区安排造船工业。

1965年2月21日,中央批准了第五机械工业部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计划,从此揭开了兵器工业三线建设的序幕。紧接着,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此后,根据中央指示,其下建立了重庆地区常规兵器配套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同时,还成立了重庆地区物资、交通、电力小组,组织和安排物资、运输、供电及二类机电产品的供应。此前,还由重庆和包括涪陵专区在内的五个专区共同组成重庆地区支援三线建设委员会,共同协商解决支援工作中的问题,从劳动力、地方材料、三类物资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密切配合,大力支援三线建设。

以上介绍了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面,谈谈涪陵的三线企业。

上世纪60年代,陆续从上海等地迁来涪陵建厂(院)的三线企事业单位,有八一六厂(白涛)、国营海陵一二三厂(城内清溪沟)、向阳厂(酒井)、红星金属结构厂(石马)、卫东仪表厂(镇安)、化油器厂(荣桂)、七一二设计院(北岩)、红旗仪表厂(蔺市)10来家。但存续到现在的,有八一六厂(白涛)、红星金属结构厂、国营海陵一二三厂、化油器厂4家,现在都已改名,不叫原来的名称了。这里,就讲讲这4个厂的前世今身,以便大家对涪陵的三线企业有一些认识和了解。

首先,最知名的莫过于八一六厂了。它原名叫国营八一六厂,位于涪陵区白涛街道。它是三线建设时期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的核军工企业。

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毛泽东主席就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中共中央决定在建设第一个核原料基地甘肃404厂(生产“重水”的军工企业)的同时,要在三线腹地,建设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要求靠山进洞。

1966年9月,中央军委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定点四川省涪陵县白涛镇,建设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代号就叫“816工程”。这就是建设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当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批准实施这一工程。

“816工程”,是在白涛金子山山体开凿深洞,建设原子能核反应堆,这个核反应堆是石墨水冷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这项工程是包括生产、发电两用的洞体工程,它除了反应堆部分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核废料处理部分,包括废水、废燃料棒等有污染废物的处理。

这一庞大的洞体工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54师承担主要施工任务。该师5个团加上转隶1个工兵团,配属1个汽车团和1个野战医院,共3.5万人参加施工大会战。这数万工程兵昼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的山洞,条件之艰苦,超过常人想象。挖出的土石方量达到150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1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

后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816工程”于1982 年6月缓建。1984 年6 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816工程”全面停建,转为民品生产。当时,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若再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工程量,就可以完工生产核燃料。

第一代816人和人民子弟兵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816工程”的奇迹,谱写了国防三线建设的壮丽凯歌。

在“816工程”施工建设中,有53位人民子弟兵牺牲,18名人民子弟兵因病辞世。他们长眠在白涛街道一个小地名叫“一碗水”的革命烈士陵园里。


END


文字来源:《涪陵红色故事》

文字整理:区委党史研究室余成红

音频来源:新媒体工作站播音部

录音:刘坤杰

排版:胡海莉、杨甜甜

责编:张秋圆、王飞燕、张志银

校对:陈涵琪、李炬霖

初审:龚晓玉、王志伟

二审:王瑶

终审:王劲松

出品:新媒体工作站

监制:党委宣传部


大家都在看


学校第四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李蔚如烈士陵园开展现场学习


来了!一图读懂

中国共产党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员大会!


中国共产党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员大会

顺利召开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最新最权威校园资讯,传播工贸声音、讲述工贸故事、记录美好校园、服务工贸师生,这里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官微!励志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