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明代沙县有个知县是闵行人丨乃清叙史

政务   2025-01-05 21:31   上海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如今,在上海随处可见沙县小吃店。沙县小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传于当代。沙县地处福建省中部,自古是个水陆码头,沙县小吃继承了来自中原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传统,蒸、煮、炸、烤、腌等各类技艺手法,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同时,它又兼具闽南一带的独特饮食基因和客家的饮食文化风格,口味丰富而多变,清鲜淡甜与咸辣酸爽并存。2021年5月,沙县小吃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曹闵与沙县


史上著名的明代监察御史曹闵(1461—?),字崇孝,号锦溪,世居今闵行区梅陇镇曹行地区(史称曹家行)。曾祖父曹林,祖父曹益,父亲曹奎,母亲闵氏。曹闵在官场起步于沙县,担任过沙县知县,清正为民,百姓拥戴。曹闵自然爱吃沙县小吃,会促进当地传统饮食业的发展。也许,沙县小吃之中含有“曹大人”带去的江南元素。


沙县民众有幸,史上遇到不少好官。唐朝中和(881—884)年间,沙县县治迁移后的首任知县曹朋(字仲镒,河南重固人)就是位好官。当时正值战乱,饥民流离失所,曹朋急民所急,济困扶危。被拯救者不计其数,受到百姓拥戴。逝后,在沙县立有曹朋公祠。曹闵专程去祭拜过,甚为尊重。



曹闵与曹朋,姓名竟然如此相近,都担任沙县知县,但时间相距600多年。因此,沙县民众将曹闵视为曹朋的转世之神灵,称之为“曹佛”。数年后,当曹闵被调离沙县时,“民众号泣攀留,累日不得去,邻邑亦争留之”。这段佳话,被载入《明史》,流传至今。


非等闲之辈


曹闵毕生为人真诚,清正为民,确实非等闲之辈。当年,他考入华亭县学之后,与钱福(字与谦,号鹤滩)、黄明(字天章,号西坡,七宝镇人)、顾清(字士廉,号东江,华亭人)等学子结社,相互批阅月课,成为莫逆之交。曹闵参加应天府乡试,获第39名。弘治三年(1490),钱福考中状元,激励曹闵、黄明等越加奋发。弘治六年,黄明、顾清考中进士。曹闵急起直追,弘治九年(1496)也考中进士(殿试金榜三甲第138名),时年35岁。


正德年初,恰逢太监马永成、刘瑾等“八党”乱政。曹闵与陆昆(字如玉)等13位南京御史上疏论政。结果,因得罪太监刘谨奸党,曹闵、陆昆等遭诬下狱。锦衣卫穷施酷刑,曹闵被打得几番昏死。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败落后,南京御史周期雍(字汝和)为曹闵平反,重新起用他出任广西按察司佥事。但是,曹闵认定“一瑾去,而众瑾尚存”,遂引退辞职,时年未满50岁。


曹闵辞官返乡之后,长期笃实恬静,终日在家陪伴老母,整十年足迹不入城市。


母亲闵氏去世后,曹闵极为哀痛,不论秋冬每天头枕土块、身卧草垫入眠思念,结果得寒疾而逝。当地百姓为之世代赞颂。


今曹建路220弄(属街北生产队),为曹闵留下的“石墓坟”遗址,墓用大青石砌成,坐北向南,甬道两侧立有石人、石马,1971年冬疏浚曹家港时毁。


曹行因其得名


相传,曹闵宅第位于马屯泾、曹家港交汇处,园内原有两块巨峰石。后来,有丁姓艺人卖艺定居于此,子孙繁衍兴旺。因此本地居民以曹、丁两姓为多。这里以棉花、土布兴市,清初形成市集,嘉庆时称“曹家行市”。清末,乡人在镇西马屯泾上建造一座石拱桥,取名曹家桥,故本地又名“曹家桥”。


长期以来,曹行镇上的居民大多以务农为生,仅部分经商谋生。1959年起,这里为曹行公社中心大队。1980年春,改称曹行大队。1984年,改称曹行村。跨入21世纪,地方建设突飞猛进,曹行老镇被工业区包围。曹行镇与梅陇镇合并后,曹行老镇及周边区域属于梅陇镇曹行村。


曹行老街一段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赵若楠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今日闵行
发现闵行、共享闵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