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 | 张学礼/毕昌昊团队提出mpegRNA策略,大幅提升Prime Editing效率并减少插入/缺失突变!

学术   2025-01-06 14:48   湖北  

Prime Editing(PE)是一种无需双链断裂的精确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实现碱基替换、小片段插入和删除,理论上可校正90%的人类遗传疾病相关突变,具有广泛的研究和治疗潜力。

然而,其应用受限于较低的编辑效率和较高的插入/缺失突变(indels)率,主要原因在于pegRNA的3'延伸区与靶序列高度互补,形成二级结构,阻碍其与nCas9和靶DNA的结合。此外,pegRNA在编辑后持续引导nCas9切割已编辑位点,导致DNA损伤和indels的增加。

2025年1月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毕昌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Mismatch prime editing gRNA increased efficiency and reduced indels’,该研究通过引入错配引导RNA(mpegRNA)来改进Prime Editing(PE),从而提高基因组编辑效率并减少插入/缺失突变(indels)的形成。

mpegRNA 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将编辑效率提高了 2.3 倍,并将插入缺失水平降低了 76.5%。将 mpegRNA 与 epegRNA 相结合可进一步将 PE4max/PE5max 系统的效率提高 14 倍2.4 倍,凸显了其在研究和治疗中的潜力。

引入错配的mpegRNA提升编辑效率降低InDel的机制
pegRNA的3'延伸与原间隔区(靶序列)高度互补,容易形成二级结构,阻碍了pegRNA与Cas9蛋白及目标DNA序列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而mpegRNA通过在原间隔区引入不匹配的碱基(尤其位于N6至N10位置),降低了与3'延伸的互补性,从而减少了二级结构的形成。(图1 a)
在Prime编辑过程中,编辑完成后,原始的pegRNA与编辑后的位点不再互补,理论上应该终止编辑过程。但由于Cas9的错配容忍特性,即使pegRNA与编辑后的位点不完全互补,nCas9仍能结合并持续切割目标位点。mpegRNA策略通过在编辑后引入更多的非互补核苷酸,降低了PE复合体对编辑位点的亲和力。编辑后mpegRNA与目标位点的非互补核苷酸增多,有助于终止PE编辑过程,防止持续的DNA损伤,从而提高了编辑效率。(图1 c)
mpegRNA的结构优化和编辑终止机制共同作用,使得Prime编辑过程更加精准和高效。测试pegRNA与sgRNA共转染诱导的InDel比单独使用sgRNA更多,说明传统pegRNA在编辑后仍能靶向基因组,导致InDel增加。而mpegRNA策略通过减少二级结构和终止编辑过程,优化了编辑过程,降低了InDel的发生。(图1 b)

图1

mpegRNA的3D结构优化
在标准pegRNA中,protospacer和PBS之间的某些碱基距离较短,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存在强互补导致的二级结构。
引入错配后(如N6-mpegRNA和N7-mpegRNA),某些位置的碱基间距显著增大,表明错配成功破坏了局部互补性,减弱了不必要的碱基配对,提高了pegRNA的功能灵活性。(图2 b)
在N6-mpegRNA和N7-mpegRNA中,protospacer中对应位置的碱基间距显著增大(如N6位置的距离从5 Å增至8.6 Å),说明这些错配有效破坏了二级结构。(图2 c)
在N6-mpegRNA中,错配(C-6)显著增加了与靶DNA碱基(U-121)的距离,破坏了局部的碱基配对。对比ST-pegRNA,错配使得pegRNA的局部结构更加松散,减少了局部二级结构的形成,优化了pegRNA的结合效率。(图2 d)
N6-mpegRNA 在 scaffold(支架)区域的解开程度更高,结构更加延展,这有助于提高编辑效率;N7-mpegRNA 的 scaffold 部分出现了明显的折叠和扭曲,干扰了与 Cas9 的有效结合,导致编辑效率下降。N7 的错配尽管增加了碱基距离,但其 scaffold 的结构畸变导致编辑效率下降。(图2 e)
这些结果表明,mpegRNA 的优化不仅取决于错配位置,还与错配对整个 RNA 结构的影响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AlphaFold 3 的结构预测验证了 mpegRNA 在优化 prime editing 效率方面的设计逻辑,特别是在 N6-N10 范围内选择错配可以显著改善编辑性能,同时减少indel 的发生率。

图2

该研究提出的mpegRNA策略显著改进了Prime Editing技术,解决了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关键瓶颈,为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工具。


植物生物技术Pbj 交流群

     为了能更有效地帮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获取相关信息,植物生物技术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献相关问题、公众号发布内容及公众号投稿问题都会集中在群内进行解答,同时鼓励在群内交流学术、碰撞思维。为了保证群内良好的讨论环境,请先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之后我们会及时邀请您进群。小提示:添加小编微信时及进群后请务必备注学校或单位+姓名,PI在结尾注明,我们会邀请您进入PI群



植物生物技术Pbj
本公众号致力于生物技术领域重要进展的推介,由 Plant Biotech. Journal杂志(2022年影响因子13.8,植物学研究型Top3 期刊)官方授权,华中农业大学为运营主体,PBJ杂志执行主编-华中农大金双侠教授担任总编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