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
王建伟
评析:灿烂阳光下,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拍照留影,欢乐氛围满满。人物姿态各异,两位老师的手势,孩子们各样的身姿,都有利于刻画他们投入的专注。鲜亮的背心映衬在冷调的墙面上,让人物更加夺目。
顽童
王开琮
评析:秋收时节,乡村无处不是一番收获的景象。金黄的玉米有序码放,等待着秋阳之后归仓。小孩沉溺于手机是如今的常态,两只小猫,一个贪吃一个贪玩,是乡间宠物天性的自然释放。
收割
夏乐光
评析:金秋时节,又是收获的季节。蓝天、彩云、金黄的稻穗,画面色彩丰富,秋意浓烈。两辆收割机齐头并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缩影,操控员倾俯的身姿和专注的眼神,是现代农人对粒粒皆辛苦的理解与尊重。
奔向春天
黄进
评析:公园草地上,小孩们手举风车,迎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和满面的笑容。背景蓝天白云,中景高楼林立,是孩子们成长环境的形象写照。人物动态十足,那是无忧无虑的天性使然。
暮归
程大为
评析:画面从上到下分别由灰色、亮色、深色分割,鹅群作为主体对象居于中间,因为影调更浅所以特别突出。鹅脸高低相似朝向统一,形成画面的韵律,牧鹅人处于虚化的远端,作为次要角色起着均衡画面的作用。
百家宴
卢伊琳
评析:333张圆桌,三千多人的盛宴,一个高角度的俯拍展示了现场的气势。红地毯一纵两横,方便行走的功能附带画面分割的作用,加上摄影师居中的拍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对称和统一。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享民族团结盛宴,场面蔚为壮观。
小镇工匠
卢德光
评析:统一的暖调色彩赋予乡村作坊朴素的工作间以艺术的氛围,透过阳光码放的油布伞既是对画面主体的陈述也是光影趣味的来源,部分油布伞在画面右侧靠墙排列,通过人物的动作交代出质量检验的程序,逆光位置的取景让人物以剪影的方式呈现出完美的姿态。
逐波览玉簪
袁浩
评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友时遥想的桂林山水美不胜收,那时最大胆的想象飞鸾升仙的愿望,如今已经通过小巧的遥控器得以实现。高视点获得了宽阔的视野,峰峦映漓江,竹排穿碧翠,诗情画意,跃然眼前。
晒粉条
刘明
评析:远处是朦胧雾气中的乡间房舍,近景是黄绿相间的星星菜花,春日里阳光斜射,逆光透亮了悬垂的粉丝,大片耀眼的明黄色映衬了红衣绿围的主人翁,画面主次分明、气氛和谐。横向交织的铁丝形成的线条不但是工作的场景信息,也是主旋律之外的背景伴奏。
点评人:冉玉杰
我们通过感知接触世界,通过认知理解世界。摄影术的不断进步,不但丰富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法,也通过摄影作品让我们的观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角度与更具个性化的结果。所谓感知,是人们通过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直接与世界互动所产生的独特体验,它是个体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直觉感受,侧重点在于对象的表面特征和外在表现。所谓认知,则是我们对世界的知识积累和理性理解,是对感性素材进行思维、判断、总结的结果,具有概括性与系统性的特点。对于摄影师而言,在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强化个性感知,有利于艺术个性的形成。
一、认知是基础
一个人的认知是他理解世界的基础。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他对摄影的认知也决定着他的创作方向和深度。对摄影本体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摄影师介入摄影的出发点与终极归属;对于摄影技术技法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摄影师的表现方式与表现能力;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他画面的视觉效果与感染力。这些基本原则与规律,是摄影术发明185年以来,人们不断实践总结得出的结晶,是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也就为现实的摄影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框架和指导原则。例如,对构图的认知让我们能够在画面中合理安排元素,达到平衡与和谐;对光线的认知,使摄影者懂得如何利用不同的光线条件来营造氛围和突出主体……当然,更高层级的认知,在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它们决定着摄影师艺术成就的高度。
二、感知出个性
每个摄影者的独特感知是其作品个性化的源泉。当面对同样的场景时,不同的摄影者会因为各自的感知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灵感。有的摄影者可能会被大自然的壮丽所震撼,从而捕捉到山川河湖的雄浑气势;而有的摄影师独具微观视野,在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中能找到特有的共鸣;有的摄影者则更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一个老人脸上的皱纹、孩子眼中的纯真,而另外的摄影师则可能具有穿越时空的敏感,在一个简单的社会事项中体悟时空交错,物事变迁的必然。人之奇妙之处在于个体的珍贵,源于个人的经历、性格、情感状态以及审美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感知都是独一无二的。投射到摄影领域,正是这种个体感知的差异,使得摄影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风格,映射出摄影者内心的世界和独特的视角。
三、寻找突破口
每个摄影人介入摄影无一例外的都要经历从技术技法到艺术表现的渐进式学习过程:熟悉相机的操控,掌控镜头的语言,学会在快门的控制中扬抑时间的张弛等技术手法,以及光线的运用,对比的强化,藏露的选择,虚实的控制等艺术手法,这些方法经过前辈摄影师们的不断创作总结,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认知体系。在知识传播扁平化的时代,每个人面临着共同的认知平台,我们只要能够潜下心来,耐心梳理,掌握它们都不是难事。真正需要跨越的障碍在于进一步的突破,而强化个性的感知,是每个人不容忽视的突破方向。强化对自我的审视,伸张感知世界的触角,捕捉那些看似偶发的灵感,无论是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想到的……试着把它们定格为图片,开始肯定是杂乱且玄幻的堆积,经过一定时间的叠加,可能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理性判断、感性输出,是我开始学习摄影时的基本理念。那时我刚完成一个纯理性专业的学习,虽然所涉尚浅,但已足够支撑我笃信稳行。简明地说:拍摄的方向与选题,是由你对社会、自然以及摄影的认知决定的,而在拍摄的瞬间,要想画面生动鲜活,则应特别尊重现场的感受。
内容刊发于人民摄影报2024年第36期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