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式学习的定义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应对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或挑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规划和实施项目,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并最终以某种成果形式呈现他们的学习收获。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1. 情境真实性
项目基于真实世界的情境,例如,为改善社区的垃圾处理问题开展项目。这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跨学科性
整合多学科知识。比如设计一个环保型的校园花园项目,涉及生物(植物种类选择)、地理(土壤条件分析)、艺术(花园布局设计)等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自主性与协作性
学生在项目中有较大的自主性,从项目的选题、规划到执行都能积极参与。同时,项目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协作,如在制作一个校园微电影项目中,成员分工负责编剧、拍摄、剪辑等工作。
4. 探究性与迭代性
学生需要深入探究问题,不断寻找解决方案。项目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可以迭代的。例如,在探究如何提高校园植物成活率的项目中,若第一次尝试的方法效果不佳,学生可以调整方案再次尝试。
5. 成果导向性
项目最终有明确的成果展示,如一份研究报告、一个模型、一场演讲等。通过成果展示,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在项目中的所学所思。
三、设计项目式学习案例的几个关键步骤:
(一)明确项目主题
1.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兴趣
○主题要与中小学课程标准相关联,确保能涵盖学科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可以设计“探究校园内昆虫种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项目,既符合生物学科知识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趣味性强的主题,像“设计自己的童话城堡”;对于中学生,可以更侧重于社会问题或学术性较强的主题,如“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
(二)设定项目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学生在项目中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如在“探究校园内昆虫种类与生态环境关系”项目中,学生要掌握昆虫分类知识、生态环境相关概念等。同时,也要确定学生需要提升的技能,如观察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昆虫项目中,学生要学会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制定探究计划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在“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项目中,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三)规划项目流程
1. 项目启动阶段
○向学生介绍项目主题、目标和要求。例如,在“设计自己的童话城堡”项目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童话城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创意,然后明确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制作一个实体的童话城堡模型或者一份城堡设计图。
○组织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力互补。
2. 知识探究阶段
○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开展知识学习。在“探究校园内昆虫种类与生态环境关系”项目中,学生可能需要查阅书籍、上网搜索昆虫知识,也可以邀请生物老师进行专题讲座。
○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相关书籍、网站链接等。
3. 项目实施阶段
○各小组根据计划开展项目工作。如在“设计自己的童话城堡”项目中,小组内成员分工,有的负责城堡外观设计,有的负责内部结构规划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监督,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4. 成果展示阶段
○各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项目成果。例如,在“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项目中,小组可以制作PPT进行方案展示,或者模拟新闻发布会向全班介绍方案。
○组织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
(四)提供资源支持
1. 学习资料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杂志、学术论文等文字资料。例如,在“探究校园内昆虫种类与生态环境关系”项目中,提供昆虫图鉴、生态学入门书籍等。
2. 技术设备
○根据项目需求提供必要的设备,如在“设计自己的童话城堡”项目中,如果是制作实体模型,提供剪刀、胶水、卡纸等材料;在涉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项目中,提供电脑、测量工具等。
(五)建立评价体系
1.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对项目成果、项目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在成果评价方面,对于“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项目,要看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等;在过程评价中,关注小组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是否有效解决问题等。
2. 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例如,在小组展示项目成果后,先让小组成员自评项目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其他小组进行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给出反馈和建议。
四、项目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1.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项目
●项目目标:调查校园内植物的种类、分布以及生长状况,分析其对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涉及学科:生物、地理、数学。
●项目实施过程:
●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学习植物分类知识,实地识别植物种类。地理学科知识用于分析校园不同区域的土壤、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数学学科则用于统计植物的数量、计算植物覆盖率等。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每个小组负责校园的一个区域。他们收集植物样本,拍照记录,查阅资料确定植物种类。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作成调查报告,最后向全校师生展示调查结果,提出保护校园植物多样性的建议。
2.家乡传统美食文化传承项目
●项目目标:挖掘家乡传统美食文化,传承和推广家乡美食。- 涉及学科:语文、历史、美术、烹饪(劳动技术课)。
●项目实施过程- 语文方面,学生采访家中长辈,收集美食背后的故事,撰写美食文化故事集。历史学科用于探究美食的历史渊源,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美术课上,学生设计美食宣传海报。
●在烹饪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家乡传统美食。最后,学生通过举办校园美食节,展示美食制作过程、讲述美食故事、展示宣传海报等,向全校师生推广家乡美食文化。
五、项目式学习案例示例:
《校园绿色生活改善计划》
一、项目主题
“校园绿色生活改善计划”,旨在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运用,提升校园的环保水平,打造绿色校园生活。
二、项目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科学(生物、化学)方面
☉了解校园内常见植物的生长需求、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生物知识)。
☉明白水资源的化学性质,掌握简单的水质检测方法(化学知识)。
2. 数学方面
☉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如校园能源消耗数据、植物覆盖面积数据等,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计算平均值、百分比等。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如比例关系,来规划校园绿化布局。
3. 艺术方面
☉掌握基本的平面设计技能,用于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标识等。
☉学会运用色彩搭配知识,设计美观且具有环保寓意的校园环境装饰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热爱之情。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建设,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项目流程
(一)项目启动(第1 - 2周)
1. 教师介绍项目主题、目标和要求,展示一些成功的绿色校园案例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 6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如善于观察的、擅长绘画的、逻辑思维强的等。
3. 各小组讨论并确定小组名称和初步的项目计划。
(二)知识探究(第3 - 4周)
1. 生物与化学知识学习
☉邀请生物老师讲解校园常见植物的种类、生长习性、对环境的影响,如某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等。
☉化学老师介绍水资源保护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水质检测方法,如使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
2. 数学知识学习
☉数学老师教授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如制作表格记录校园不同区域的用电量、用水量等数据。
☉讲解数学模型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如根据校园面积和师生人数,按照一定比例规划绿化面积。
3. 艺术知识学习
☉美术老师传授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排版、色彩搭配等。
☉展示一些环保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启发学生创意。
(三)项目实施(第5 - 10周)
1. 校园环境调研(第5 - 6周)
☉各小组对校园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植物分布、能源消耗设备(如电灯、水龙头等)的使用情况、校园垃圾产生和处理情况等。
☉运用化学知识检测校园内不同水源(如池塘水、自来水等)的水质。
☉收集相关数据,如不同区域植物的数量、种类,各个教学楼的用电量等。
2. 改善方案制定(第7 - 8周)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生物知识,提出校园植物优化方案,如增加某些具有空气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种植。
☉运用数学知识,制定校园节能减排计划,如根据用电量数据,提出合理的关灯时间和空调温度设定建议。
☉利用艺术知识,设计校园环保宣传海报、绿色生活标识,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的创意方案。
3. 方案实施与优化(第9 - 10周)
☉在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部分小组开始实施一些简单的改善措施,如在校园内合适的地方张贴环保宣传海报。
☉其他小组继续完善方案,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绿化布局方案,重新计算节能减排目标等。
(四)成果展示(第11 - 12周)
1. 各小组制作展示成果的PPT或手抄报,内容包括校园环境调研结果、改善方案、实施情况等。
2.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向全班师生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3. 在校园内设置展示区,展示各小组制作的环保宣传海报、绿色生活标识等作品。
四、资源支持
1. 教师资源
☉生物、化学、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指导。
2. 学习资料
☉提供生物图鉴、化学实验手册、数学统计教材、平面设计入门书籍等相关书籍。
☉推荐环保类网站、校园规划案例网站等网络资源。
3. 材料与设备
☉为水质检测提供pH试纸、试管等化学实验器材。
☉提供制作海报的纸张、颜料、画笔等美术工具。
☉为数据收集提供测量工具(如卷尺)、计算器等。
五、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
1. 项目成果(60%)
☉校园环境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0%)。
☉改善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和可行性(30%)。
☉宣传海报、标识等艺术作品的质量(10%)。
2. 项目过程(30%)
☉小组合作的协调性和效率(15%)。
☉能否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10%)。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5%)。
3. 团队展示(10%)
☉汇报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能力(5%)。
☉展示形式的多样性和吸引力(5%)。
(二)评价方式
1. 小组自评:各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项目成果、过程和展示进行自我评价,填写自评表。
2. 小组互评: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综合小组自评和互评结果,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给出最终评价成绩和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