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八一农大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号成立三周年之际,“小学工”策划推出各学院学生工作亮点展播,每期展示一个学院,共同见证和分享各学院在学生工作中的亮点与成就。这其中有全面展示,也有特色呈现,各学院纷纷精彩总结,共书金篇!
通过本次展播,我们将全面展示各学院在学生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卓越成果,分享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工作新思路,共同探索新路径。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闪光的瞬间,感受背后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共同为构建更加和谐、进取的校园环境而努力。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实现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结合实际工作,构建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现将做法及成果总结如下:
一、学科竞赛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学院始终坚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加强顶层设计,依托专业学科,通过部门间协调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全体覆盖,突破教学和学工两大工作岗位之间的壁垒,构建完善、充分的人才培养体系,分别依托不同专业学科,打造了多个品牌特色活动。
本年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举办了首届“善治杯”基层治理案例大赛;社工专业开展了社工文化节活动并举办了首届“蒲公英杯”黑龙江省西部三校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大赛,我院学子斩获一等奖,且社工专业负责的《“童心圆”县域风险儿童守护计划》项目在黑龙江省女性社会组织(社工站)服务妇女儿童家庭项目路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英语专业承办“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大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备赛,我院学子取得省赛金奖两项、银奖两项、铜奖两项的优异成绩;汉语言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我院学子不仅在专业赛事上表现突出,在大庆市内、校内举办的众多比赛中也斩获了诸多佳绩,如获大庆市“建设法治校园,助力法治大庆”知识竞赛三等奖、大庆市禁毒演讲比赛三等奖、校心理文化节脱口秀比赛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黑龙江省女性社会组织服务妇女儿童家庭项目路演大赛
“善治杯”基层治理
案例分析大赛
法律知识竞赛
“外研杯”英语决赛
二、社团活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活动,以独有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促进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始终坚持以北大荒精神为指引,引领青年学子勇当锐意创新排头兵,展现青春作为,马列协会全年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微党课团课大赛、红色讲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合唱等多项特色主题教育活动20余次,学院学生依托马列协会成立“星火宣讲团”,用充满朝气的青年之声拍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微视频,进支部、进班级生动地讲述团课14场;社工连与大庆市第二福利院、大庆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大庆市高新区检察院深度合作,不断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培训、捐款捐物等工作,我院师生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省内、大庆市内县区政府部门的充分认可,学院获批大庆市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实践基地;学院英语社团开展了英语文化节、四六级分享会、英语演讲比赛等诸多活动,英语专业师生还自己编排英文话剧、农大故事讲述等多种亮点节目,促进了课堂实践与创新的融合;学院始终坚持培养人文学子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本年度学院举办了多场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经典诵读等语言表达类活动,学院辩论队承办校级第二十届超越杯辩论赛,辩论队成立十五年间学院学子已蝉联七届校级超越杯辩论赛冠军。
微党课大赛
星火宣讲团成立仪式
英语文化节
校级“超越杯”辩论赛
三、学术活动与专业研究相结合
学院注重持续推进、整体布局和系统思考,不断加强学院学风建设,促进学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开设人文高端讲坛、“星火”学术坊,邀请校内外学术专家、学者,结合前沿理论、实际经验等,为学生开设“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萧红与她的呼兰河传”、“走向差异化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等多个学术类讲座;学院院长田恩铭教授结合人文学生实际,带领学院教师编撰出版《向美人生-大学生美育书目导读》和《经典浸润人生》美育书籍,学院成立美育工作室、致远读书坊,学院聘任校内外专家担任阅读推广人,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读书声弥漫学院、书香弥漫整个校园。此类学术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培养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与管理现代化”专题讲座
《经典浸润人生》
新书推介会
“悦读至上”读书分享会
“社会工作在乡村
振兴中的作用”
专题讲座
我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将第一、二课堂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来源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 王麒惠
一审 曹鑫瑶
二审 张春秋
三审 王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