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走出的明朝超级“战神”,攒了大半辈子“工资”只为……

时事   2024-12-09 11:54   福建  















开栏语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泉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近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实践中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亮点频出、成效明显。


泉州市纪委监委、泉州市文旅局联合在泉州晚报社开设《护航文保 赓续文脉》专栏,展示近年来我市各级文旅部门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及全市纪检部门在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驾护航采取的有力措施、积极成效,同时深入挖掘、讲述泉州文物蕴含的清廉故事。

















核心提示


在洛江区河市镇下河市村,有一条宽阔的溪流,名为濠溪,溪上架着一座古朴的石桥,桥墩与几公里外的洛阳桥一样,都是船型桥墩。这座桥虽然地处乡间、知名度远不如洛阳桥,却早在2009年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桥便是濠溪桥。


“闽中桥梁甲天下”,在泉州宋元以来所建的诸多桥梁中,濠溪桥的形制规模、造桥技术等或许并不算突出,却是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有诺必践、清廉自持的见证。文史专家表示,濠溪桥是俞大猷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对研究俞大猷及明清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俞大猷58年实现幼时承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濠溪桥


站在濠溪桥头向两侧望去,溪水平缓、波澜不惊,曾经忙碌一时的古桥如今正安享着时光沉淀后的悠闲。古时,这里是古河市通往府城泉州的交通孔道,由于江河与潮水交汇,水深流急,严重阻碍着两岸的交通。北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僧宗爽主持在溪上建造了一座木桥,方便百姓来往。随后,濠溪桥又经历了几次大修,但由于都是木桥,屡修屡毁。


明隆庆三年(1569年),这里迎来了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赤子——都督俞大猷,他主持将其改为石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间,桥又有两次大的修建。


濠溪桥为船型桥墩


濠溪桥为梁式石桥,8孔7墩,长75.5米、宽3米左右,桥体均用花岗岩砌筑,桥墩为船形基础,每孔架上石板梁5根,保存宋元时期桥梁形制。1959年,濠溪桥进行加固改造成公路桥,桥面整体抬高约1.68米。后来又进行第二次拓宽改造,在上游桥墩的轴线上架起7根辅助柱。


桥东西两端有4株百年古树,桥北端树下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观音宫,南北两端立有三方明清时期的石碑,其中,西侧为俞大猷手书的《重建濠溪桥碑》,碑文书法雄浑,文字简洁严谨,记述了其重修濠溪桥的由来。



濠溪桥西侧的《重建濠溪桥碑》,为俞大猷手书。


根据碑文,俞大猷9岁时,有一天随父亲到濠溪对岸的叔祖父家。路过濠溪,看到溪上桥已经毁坏,无桥可过,他问父亲桥为何会损毁,父亲告诉他,是被樵夫不小心烧毁的。俞大猷见此情形便说,自己长大后要重建此桥,让行人不再涉险过河。俞大猷的父亲听完后,鼓励他将来要实现自己的诺言,他答应了。他一直牢记这一诺言,时隔近60年,当年父亲期待的话语仿佛一直在他耳边,隆庆三年(1569年),他捐俸建造了濠溪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时刻谨记儿时向父亲许下的诺言,却时隔58年才实现,这是为何?















文武双全一代儒将
















古时造桥并非易事,往往须一方士绅、百姓群策群力,花费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完成,其中,筹措资金是最大的难点。俞大猷建桥时67岁,已为官30余载,期间曾身居要职、重兵在握,“致富”的机会不少,但他始终洁身自好、清正廉明,直至年近古稀才攒够了造桥资金。


多位历史学者都曾表示,俞大猷的正直、廉洁,与其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有关,儒家的“忠、仁、信、义”思想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俞大猷画像


明弘治十六年(1503),俞大猷出生在泉州晋江濠市濠格头村(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一个下级军官家庭,5岁入塾开蒙,9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15岁中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朝宾等十余人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史称“温陵十才子”。


俞大猷成长于闽学氛围炽盛的泉州,年轻时期就“以古贤豪自期”,他晚年的著作《正气堂全集》,是对过往人生的总结,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提炼,从他在《与唐荆川太史书》中可知,他正直的道德情操与幼时所受教育有关:“猷少小时,只奉师训,以为人大致要从光明正大路上著脚。不自揣志向,从幼已决。抵今犬马之齿渐高,日在得失成败中,未敢分毫毁裂,以从卑污。”


少年俞大猷刻苦攻读,还先后拜理学大家蔡清弟子王宣、林福和军事家赵本学三位名师为师,钻研易经。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他努力学习,博采三位老师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除了学习理论,他还师从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经过勤学苦练,达到了“剑术天下无敌”,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俞家棍”,回传嵩山少林寺。


20岁时,俞大猷父亲去世,他弃文就武,承袭世职百户之职,开启40余年的军旅生涯。嘉靖十四年(1535年),32岁的俞大猷考中武进士,升泉州卫正千户,守御金门。


俞大猷虽为武将,却有经世之才。当时的金门民风剽悍,向来难以治理。俞大猷到金门后,广施仁政,善于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导以孝让,申以诗书”;他清正廉明,老百姓有诉讼的,虚心听取,不需缴纳费用,给予公正处理。嘉靖十五年(1536年),福建发生大饥荒,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有些负责乡村事务的官员乘机编造或者篡改户籍,冒领灾粮。为了让灾民真正得到救济,俞大猷奉命主持同安赈灾事务时,深入各乡逐一察看灾民情况,当场发放票据,让赈灾粮食真正落实到灾民手中。《金门志》载“无一人遗,无片刻滞,无斗釜滥”,受惠者多达一万多人。


驻守金门5年间,俞大猷深得民心,金门人感念他的功绩与恩德,称他为“俞佛”,并造生祠奉祀他,《都督俞公生祠记》石碑至今仍在,详细记载了他的勤廉德政:“公为金门御而公廉,孚以恩信……”

   

除了在金门,他在汀漳守备、广东都司、海南崖州参将等任内,无不清正廉明、广施仁政,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龙溪、武平及海南琼州等地,百姓纷纷为其树碑立祠。

















名震海疆保家卫国
















作为有明一代彪炳历史的英雄,俞大猷文武双全、多才多艺,他是抗倭英雄,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其中,最重要的身份,便是威震海疆的抗倭英雄,“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民谚至今已响彻东南沿海数百年。


俞大猷是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图为洛江区河市镇的俞大猷公园。


原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专家范中义在其所撰《俞大猷》一书中表示,“俞大猷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对国家、民族最重要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即:南抗倭、北御‘虏’,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了古代的军事思想,丰富了祖国的兵学宝库;继承和总结了我国的武术理论,发展了中华武术。”


嘉靖二十八年(1549),俞大猷抗击安南的入寇,并取得完全胜利。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俞大猷先后到浙直金山、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处抗倭御寇,战斗了6年多,歼灭了大量倭寇,解救了千千万万的百姓。抗倭前期,明军久战不利,特别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浙江嘉兴,俞大猷作为副总兵,在总督张经的指挥下,与卢镗、汤克宽等人合力歼敌1900多人,取得了王江泾大捷,这是明朝抗倭取得的首次大胜利,改“浙直千里潇然,倭寇如入无人之境”为 “浙直海洋千里连捷”,为保卫国家主权完整立下了不朽功勋。


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俞大猷与副总兵戚继光、闽浙总督谭纶合兵剿倭,大破倭寇于平海卫,光复兴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击溃倭寇和海上武装于广东海丰、潮州、南澳等地;隆庆三年(1569),俞大猷和总兵李锡、郭成等人,消灭了曾一本海盗团伙。至此,东南沿海倭寇及海盗基本被荡平。“抗倭战争的每一次重大胜利,都有他的功劳。”范中义表示。


俞大猷发明独轮车、首创车营。


俞大猷不仅在海上抗倭,还北上抗击鞑靼、平定西南安南入侵,剿海盗,歼山寇;不仅善于练兵、作战,还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军事家,他提出建造福船以抵御倭寇巩固海防,创造了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提出御海洋、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纵深海防战略,是最早提出全方位战略的抗倭将领之一。他还是杰出的武术家和兵器发明家,他精于兵法、武术,著有《剑经》等5部兵书,对中国古代兵学贡献巨大;他发明的独轮战车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坦克车”,在安银堡以独轮车加三千骑兵,大败二十万蒙古军队,《明史》中载其“乃造独轮车拒敌马。尝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敌安银堡”。















清正廉洁忠诚许国
















戎马生涯47载,俞大猷功勋卓著、名震海疆,却因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屡遭陷害,饱受波折,曾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虽然曾四次被贬官夺荫,甚至下过死狱,但他不贪个人功名利益,依旧矢志报国,年逾古稀还战斗在抗倭前线,“吾平生志在边疆,老当益壮,毙而后已。”


位于洛江区的民族英雄俞大猷纪念馆


俞大猷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继川表示,俞大猷不争名利,理想不是升官加爵,而是国家太平、百姓安康,他在《与陈南川书》中说道:“窃意爵位天下之赘物,于吾何有哉?达而居是位,行吾道以济人,而天下蒙其利,其心虽劳,其志乐也。穷而无位,卷是道而怀之,其身虽困,其心常泰也,亦何往而不自得乎?”


除了造桥这样造福乡梓的公益事业,对于闽南人来说,厝更是代表了家庭乃至家族的辉煌和衣锦还乡的荣耀,据史料记载,俞大猷老家的大厝,只有普通的两进,格局狭小,还因为年久失修、颓败无存。“他曾经做过总兵与都督,以当时军政合一体制来推断,其统率‘俞家军’,若从军饷中扣除挪用或从丰厚的战利品中瞒报取用九牛一毛,修筑一栋大厝豪宅,可谓易如反掌,但他没有。”原泉州市委党校教授周松峰表示,守持廉洁是俞大猷人生价值追求。


原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大同也表示,俞大猷身居军中重职多年,但不贪不占,屡获大胜,对战利品分文不取,按规上缴充公;他从未有过克扣军晌、挪用军费物资的现象,反倒经常用自己俸禄救济困难士兵。据史料记载,俞大猷受诬下狱时,所有家财不满百金。


俞大猷除了自身“操履清素,始终不渝”,还从严治军,“廉靖不扰”,俞家军所到之处,对民众秋毫无犯,因此,每到一地为官,都深受百姓爱戴。他的都督府第建于现泉州市区中山北路,旁边有条巷名为模范巷,便是因俞家军驻扎该巷时,严格遵纪不扰民,对百姓秋毫无犯而得名。















功勋卓著名垂千古
















万历六年(1578年),俞大猷以老疾三次请退,九月准致仕;万历八年(1580年),俞大猷逝世,赠左都督,谥号武襄。“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明史·俞大猷传》中,对俞大猷一生功绩与廉洁,给与了高度评价。


泉州古城的都督第巷、模范巷等,都留有俞大猷的故事和足迹。


除了濠溪桥、模范巷,如今泉州还保留着几处与俞大猷相关的遗址,如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晋江磁灶镇俞大猷墓,清源山上的“君恩山重”石刻、清源洞摩崖石刻及南台岩“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间。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摩崖石刻等。此外,泉州市区北门街一带的都督第巷、破柴巷、米仓巷等地名,也与俞大猷有关。


除了泉州家乡,在南征北战中,俞大猷在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一路留下美名,至今这些地方都有他的遗迹,有的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浙江镇海的俞大猷生祠、丽水市的大猷街等。


清源山上有俞大猷留下的“君恩山重”摩崖时刻。


俞大猷家乡的濠溪桥,由于公路改线,如今人车渐稀,但这座曾肩负两岸世世代代百姓往来的古桥,至今仍硬朗,还在履行它的职能,也在继续将英雄俞大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来源: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叶俊伟
图片来源:本社资料照片
编辑:吴秋蓉
二审:彭斌
三审:刘倩


戳这里关注我,更多精彩内容等你👇

转发告诉更多人↓↓↓

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系中国“百强报刊”,泉州晚报社旗下有《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商报》、泉州网、泉州通等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