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下流、人肉打码,它在B站刷屏一点都不奇怪

文化   2025-01-05 21:00   江苏  

今日BMG,《纵情生活》,摇滚莫扎特

本文约2696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B站有这样一个视频,up主只有不到1w粉丝、语言还是小众的法语。

居然有300万播放量、1.6w条弹幕、7.3w条评论,无论你何时点开,都有人正在看。

整部剧不关弹幕是看不到人的,因为每一寸屏幕都被弹幕填满了。

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视频结束大家都在用双语刷安可。

它就是法国音乐剧:

《摇滚莫扎特》

提起“音乐剧”,总感觉这种高雅艺术一听就让人提不起兴趣。

但《摇滚莫扎特》不是那种几个人扯着嗓子的美声大合唱。

它能出圈的一大原因就是够黄暴

亲亲小嘴、露露大腿都不算啥,人体钢琴、用大腿拉大提琴,你见过直接在台上演SM群戏的吗?


《摇滚莫扎特》的第二个特点是摇滚。

不只是把莫扎特的古典乐改成摇滚版,而是直接把整个摇滚乐队拉到舞台上。

整部剧第一支出圈的就是摇滚小黄歌《纹我》,歌词全是撺掇贵妇幽会帅小的偷情圣曲。09年刚面世便连续5周位列法国歌曲排行榜首位。

最后再说主角,“莫扎特”这个名字太有名了,但他也像大部分名人一样,最后只剩个名字。他是谁、做了啥事反而不重要了。

莫扎特出生音乐世家、顶着音乐神童的名号长大,却在35岁那年死于贫病交,死后连尸骨都找不到。

所以《摇滚莫扎特》并不是为他立传的爽剧,而是一出“天赋杀人”的惨剧。

如果莫扎特是个平凡人,他不会被爱人利用、不会被世俗觊觎、不会被贵族驱逐、甚至不会被死神盯上。

但你看完整部剧又能强烈感觉到,即使他这一生半生屈辱,不亏。

《摇滚莫扎特》的最大创新,是它从反派“萨列里”的视角来写莫扎特。

历史上两人的关系扑朔迷离。

有传言说萨列里害了莫扎特,但他又是莫扎特儿子的音乐老师。

《摇滚莫扎特》直接把两人定义成精神SM关系。

当反派唱完3首歌,你会明白为啥最后是莫扎特的名字被留了下来。

表面上看,萨列里和莫扎特,世俗地位天差地别。

里是宫廷音乐家,莫扎特是街头艺人。

里点头同意,莫扎特才有资格办场音乐会。本来他已经准备好,无论莫扎特曲子有多好,自己都不会同意。

但看到曲谱的那瞬间,他被征服了。

他嫉妒莫扎特的能力,又不自觉被音乐打动。理智告诉他必须打垮莫扎特,感情却让他臣服。

现场一秒变成SM群戏。

而SM只关乎一件事:谁是主人,谁是奴隶?

舞台更高处一直是莫扎特在指挥,这不是为了体现两人基情,莫扎特用一首歌,精神强暴了萨列里。

萨列里的第二首歌,主题是暴力。

莫扎特那个时代,搞音乐的如果不为贵族唱赞歌,活得和乞丐没两样。

出生“乐二代”的莫扎特早已预定世俗成功。可他不想拍贵族马屁、不想成为御用传声筒。

他想为普通人写歌,想写点人类共通的情感,他成了民间顶流,却一直被上流阶层排挤。

直到国王听说莫扎特的大名,指名要他演奏一曲。

最安全的做法自然是歌颂贵族,但莫扎特却想在国王面前表演讽刺贵族的《费加罗的婚礼》。

他不是激进的社会改革家,他只是被剧本所传达出的美吸引:

用真实的情感,为活着的人写歌。

可音乐从和政治脱不开关系,即使莫扎特并无讽刺上流阶级的意思。但人做的事、说的话都是可以被二次加工的。

萨列里逮到好机会,到处散播莫扎特忤逆贵族的谣言。只从结果上看,他赢了,彻底打倒了莫扎特。

但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用如此卑劣的手法打倒了音乐上的唯一知音。

《摇滚莫扎特》整部戏好就好在,它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

莫扎特荒淫、间接害死父母,这样一个道德充满瑕疵的人,你又能强烈感觉到他对音乐的赤诚。

而“萨列里”就是莫扎特的另一面。

他极度渴求世俗的成功,为此不惜做出背后捅刀这种自己都鄙视自己的事。

但他又极度热爱音乐,他的自尊只允许自己在音乐上打倒莫扎特,而不是靠小动作。

他获得了绝对成功,却耻辱的想自杀。

这种耻感化作一把有形的刀,余生他都将承担钝刀割肉之痛,一刻不得解脱。

所以“萨列里”这个人物最有深意的判词是“我成了自己荣耀的牺牲者”。

不是一个具体的萨列里害死了莫扎特,而是那个音乐家只能舔贵族屁股的年代。

在一个只允许唱赞歌的环境里,为普通人唱歌本身就有罪。

莫扎特悲剧的命运,恰恰就在于他完全浪费了自己的天赋,没把音乐当成向上爬的工具。

而《摇滚莫扎特》最讽刺的一幕,是所有“害了”莫扎特的凶手从台上跑向台下,穿梭在观众之间,要求观众为他们罪恶的胜利鼓掌。

台下观众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我们代表的是“愚民”。

无意中,你也成了杀害莫扎特的凶手。

这是莫扎特的催命歌。

他接了个活,有人出重金要他写《弥撒曲》。

《弥撒曲》是宗教歌曲,一般在婚丧仪式上使用,有人说这是死神让莫扎特为自己所作的歌。

而莫扎特也确实没写完,一代天才最后竟然落的尸骨无存。

从世俗标准看,莫扎特这一生不值得。

但这正是《摇滚莫扎特》这部剧的核心:

人的一生,到底该论长度,还是深度?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70多,几个人敢说自己的人生比只活了35岁的莫扎特精彩呢?

《摇滚莫扎特》并不是因为“音乐剧”受众小,硬蹭“摇滚”的热度。

而是莫扎特这个人、这整部剧都是有摇滚内核的。

剧里莫扎特临死前唱的这首《纵情生活》,歌词特别打动我:

如果我们只能死去,最好精彩活过再死去

留下一切,再将一切付之一炬

如果我们只能死去,我想在墓碑上刻下

我们放肆大笑

嘲弄死亡与时间

歌词唱到这一句时,弹幕齐齐刷了“嘲弄死亡与时间”整整2秒。

这是一段双人演唱,演唱者正是莫扎特和萨列里。你可能好奇两个死对头为啥又和好了?

或许两人曾斗了一辈子,但这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显得太轻飘飘了。

他们因为世俗互相憎恨,又感受到对方对音乐的爱,因此能超越个体得失而相爱。

歌曲最后莫扎特在圣光笼罩下,消失在宅门内。

这是《圣经》上的说法,窄门引导人进入永生。

肉体的莫扎特已经消亡,精神却得以永生。

而此刻弹幕都在刷“您的音乐永垂不朽”。

莫扎特这一生,首先抗拒了天才的既定命运,天赋对他来说几乎等于诅咒;

接着嘲笑了整个上流阶级,当每个人都在装腔作势时,他肆无忌惮的唱小黄歌、为区别于贵族的“贱民”写歌,为此被主流社会放逐;

他不是甘于贫贱只为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那种人,他也想过好生活、想要被认可,但他无法抵抗音乐真实之美的更高维度的召唤,于是他把自己献祭出去。

看完《摇滚莫扎特》的那个晚上我真实被触动了。

打动我的不是莫扎特,还是他引发的拷问:

身处九泉之下,我们又能操心什么呢?

干脆纵情生活。

如果我们只能死去,我想在墓碑上刻下:

我们的欢笑,嘲讽了死亡,愚弄了时光。

顺便说一句,摇滚X音乐剧,已经是现代音乐剧的潮流。

用摇滚内核把名人“拉下神坛”,还原成真实的人,观众能看下去,才是真的传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策划:滚君
作者:滚君
排版:一只知知

欢迎关注

摇滚客
有态度地听歌看剧,有力量地记录故事,为所有Rocker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