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前,古人的脚印,落在了浙江,从此以后,演绎出深厚的文化沉淀。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镶嵌在古迹风景中的岁月印记,在当代的繁华中寻找万年浙江的价值。
绿松石,天然雕饰,寓色于形,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美学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安吉八亩墩遗址,淤泥底下埋藏着大量绿松石,历经三千年沉淀依旧闪耀着幽远而神秘的光泽,如此精美的陪葬品,出自谁的墓?23米长的器物坑,完整摆放的原始瓷器,又透露出哪些线索?
这是一件绿松石冠饰,虽然尘封在泥土里,但是隐约可以看出这件饰品的轮廓——一根簪子横穿而过,绿松石呈放射性装饰在这根簪子上。仔细再看,两端好像还有流苏,那边还有耳饰,都是以绿松石为主的饰品。专家根据其分布形式大致做了个还原,并进行3D打印,大概呈这样。
这些首饰出土于安吉八亩墩遗址,这是一处春秋晚期的墓葬。簪子那块是墓主人头部的位置,以绿松石饰品为主,墓主人胸口位置还有玉饰。
其实,“绿松石”在越墓中出现,并不是第一次。东阳前山越国贵族墓就出土了大量“绿松石”串饰。但八亩墩大墓里的“绿松石”为管珠类,除了头部的簪子、髻、冠饰,还有大量细碎的珠,每个都有穿孔,一些绿松石珠仅半粒芝麻大小,依然粒粒都有穿孔,无比精美,时至今日,要完美复制出这样微小而精致的穿孔也绝非易事。
岁月静默,松石却仿佛低语着过往,将时光回溯至三千年前的悠远岁月。在那个时代,若有人能佩戴着这些饰物长眠于地下,其身份地位必是非同寻常,尊贵至极。再者,安吉之地并非绿松石的天然产地,那么,如此数量可观的绿松石饰品究竟源自何方,着实引人遐想。经实验室分析,最终确定这些绿松石来自湖北,也就是三千年前的楚文化范围。
三千年前的八亩墩一带,正位于古吴越文化交界地带,可是在这里却惊人地出现了与楚文化相关的元素。这无数细微的绿松石,回响着的三千年前的文明往事,它们不仅揭示了墓主身份的显赫,还映射出当时越楚两地的文化交流,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交融提供了宝贵线索。
而继续深入探索,又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逐渐展现——在遗址中,一条长达23米的器物坑悄然显露,它仿佛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连接着古与今,引领我们进一步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八亩墩的器物坑非常壮观,长达23米,宽1.3米,深1米,像一条蛟龙盘踞在半山腰。里头是成排的坛和罐,两个或三个一排,铺满了整个坑底,部分上面还有盖子。此外,考古人员在后期清理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坛中仍留有牛骨和海贝壳的残存。这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也十分契合中国人传统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讲究侍奉墓主人如同其在世时。由此又一次佐证了墓主人在世时的身份、地位和财富。
结合此前八亩墩的规模布局——宏伟的隍壕、31个陪葬墓的井然排列……如今又有精美的原始瓷器、细致入微的绿松石装饰……八亩墩的墓主身份非王即侯。历史的真相深藏于黄土之下,等待着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
点告诉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