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改革引领
在省委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省总工会积极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推动省产改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全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评价考核机制的实施意见》、分解改革主要任务,印发《甘肃省产改工作要点》《专报》。同时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带动作用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省属企业产改工作纳入党建考核内容,有力地引导督促非公有制企业积极主动推进改革。目前,省属国有企业和规上非公企业产改覆盖面分别达到98%和76%,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突出思想引领,弘扬“三个精神”
省总工会主动作为、借势借力、持续跟进,推动出台《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与省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提请落实《决定》任务分工列入年度政工联席会议议题,并在省政府与省总工会第十六次联席会议上审议通过落实《决定》任务分解表和《甘肃省进一步关心关爱服务劳模工匠十项措施》,靠实了落实《决定》的责任。同时,深化“中国梦·劳动美”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等活动,开办《劳模纪录工程》栏目,举办职工歌手大奖赛、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并创排了《不遥远的胡麻岭》《建设者》《走南闯北的临夏人》等优秀舞台作品,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
3
保障当家作主,提升政治地位
逐步提高全国、全省党代表中产业工人比例,截至目前,5名产业工人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31名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占比分别为12.5%和5%;5名产业工人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54名当选省人大代表;201名产业工人当选省工会十三大代表,7名产业工人当选全国妇联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占省代表人数20%,在省第十五次妇女代表中,女性产业工人妇女代表和执委中的比例分别为17.45%和10.59%,均高于上届。一线产业工人潘从明成为全总十八届执委、主席团委员,省总十三届兼职副主席。逐年提高从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比例,2023年下达产业工人发展党员计划5157名,2024年下达计划7855名,较上年增长52%,把优秀产业工人吸纳进党员队伍。
4
构建提升体系,增强技能水平
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体系,打造了“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品牌,印发《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理顺竞赛体制机制,建立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和省级、市州、县区三级技能竞赛体系。设立科技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对入选的高层次人才每人给予200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支持。助力“技能甘肃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出台《甘肃省工匠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建成甘肃省工匠学院28个,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工匠学院2个。加大财政职业教育投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确定甘肃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第三方认定机构7个,已认定教师1.1万余人,10所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现场产业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举办多场全国赛事,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
5
拓宽发展路径,激发人才活力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43家企业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工作。近两年,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3.15万人次,获证8.47万人次。指导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1.89万余人获评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较2022年增长21.9%。农民工培训力度持续加大,依托“耕耘者振兴计划”等培训班,近两年以来,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工8万余人,进一步提升学历和素质。对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与引进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同等待遇。近两年,甘肃省9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9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3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评选省领军人才28名,评定“甘肃省技术能手”1540人,发挥技术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6
完善保障机制,维护合法权益
完善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机制,落实相关意见,引导企业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印发《关于健全省属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机制的通知》,推动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艰苦岗位和基层岗位倾斜。金川集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陇明公”全省农民工实名制及工资支付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被推广。召开全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推进会,推动完善“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协作联动机制,印发《甘肃省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工会+人社”信息共享联动机制。组织开展集体协商“要约季”活动,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关于开展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开展能级工资协商,全省已建工会组织企业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等保持较高水平。
7
搭建建功平台,促进创新创效
积极搭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平台,指导开展多个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100余万名职工参赛。开展职工创新成果、先进技术操作法征集活动,职工创新成果获多项奖励。修订《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选命名管理办法》,提高经费补助,全省共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279个、创新型班组1845个,近两年完成创新项目1.4万余个,创造经济效益20.3亿元。常态化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和“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1个,省级2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5个,省级161个。
8
推动队伍壮大,注入发展动力
印发《甘肃省绿色生态发展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1-2023年)》,出台《甘肃省陇原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每年在全省范围遴选培育20名左右陇原工匠培育对象并给予配套经费补贴。推荐张勇、柴国梁、谢成俊、马才成、杨义兴、樊再轩等6名同志为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举办招聘活动,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重点群体建会入会,全省货车司机等四类重点群体入会率达到 89%,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建会率93.3%,产业工人队伍力量持续壮大。(记者 胡江)
编辑 | 苏剑博
校对 | 闫雪瑞
审核 | 刘 静
投稿邮箱 | gsgrbwx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