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2024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紧密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将监督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纪检监察干部闻“题”而动,深入田间地头,紧盯项目资金、政策落地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严查违纪违法行为,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力促特色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楚雄州纪委监委紧盯产业发展政策落实、村集体“三资”监管、群众就业增收等重点问题,“室组地”联动下沉一线开展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图为该州纪检监察干部在南华县雨露乡万寿菊种植基地了解相关情况。通讯员 徐燕梅
为民办事落实“实”
深冬时节,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的咖啡庄园里,咖农们忙碌的身影在果树间穿梭,采摘着丰收的果实,脸上洋溢着喜悦。
然而,这里的污水排放问题曾让群众忧心忡忡。北归咖啡庄园的加工厂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迅速启动“室组地”联动模式,深入一线走访群众,实地探查,并到职能部门核实情况。问题确认后,思茅区纪委监委将其视为为民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实践,督促相关部门立即整改。
如今,北归咖啡庄园的污水排放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不仅让庄园成为当地的热门打卡地,也让咖啡庄园驶上了生态发展的“快车道”,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绿色食品品牌基地等多项荣誉。
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北归咖啡庄园引领3000余户咖农增收致富,户均增收万元左右,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咖啡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纪检监察机关还将监督融入咖啡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对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慢作为以及项目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全链条、嵌入式”监督,确保咖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孟连县,牛油果产业也在纪委监委的护航下茁壮成长。纪检监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亲切交流,大家欣喜地表示,2024年牛油果喜获丰收,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不仅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企业打工增加额外收入。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紧扣县委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县乡村”联动监督机制优势,深入各产业发展基地、相关行业部门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为牛油果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此前,孟连县芒信镇纪委在一线走访时发现,部分地块牛油果已经成熟但采摘滞后,原因是企业与群众沟通不畅。镇纪委通过现场交办和下发工作提示函的方式,督促问题迅速整改。同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县纪委监委建立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形成问题有清单、整改有措施、解决有反馈的工作闭环。
“以前我们种植传统产业,收益不高还操心。”种植户岩混章笑着说,“现在发展牛油果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收入也稳定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房。”通过精准监督,全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产业已覆盖全县4.5万人,真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普洱市把发展林果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下沉一线察实情、找症结、解难题,当好乡村振兴的“护航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解剖麻雀式”地查病根、祛顽疾,持续擦亮乡村振兴的清廉底色,让乡村振兴的“硕果”挂满枝头,为更多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拴住致富“金钥匙”
走进乌蒙山区的镇雄县母享镇湾沟村,一股菌香扑鼻而来,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菌棚内金黄色的滑子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
湾沟村的蘑菇产业,是党建引领下的“村企联建+农户共建+省外合作”发展模式的生动写照。企业负责菌棒生产和产品销售,村集体组织农户种植,双方携手共建小菌菇致富“梦工厂”。全村菌菇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万元大关,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幸福的笑容也洋溢在脸上。
“在基地煮菇,每月工资4000元,加上土地入股的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湾沟村村民吴大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切得益于镇纪委干部时常走进基地,走访产业发展情况,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监督跟着产业走,是镇雄县纪委监委的坚守。该县创新构建“命题”式片区协作监督机制,通过清单“点题”、监督“破局”、整改“答题”,确保产业扶持政策落地见效。针对滑子菇冬季出菇率不高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随即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传经送宝,为菌菇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在监督执纪执法过程中,还深入排查风险点,找准监督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切实履职尽责,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在大理州云龙县宝丰乡南新村,另一番火热景象正在上演。工业辣椒加工厂内,机器轰鸣作响,辣椒在流水线上被研磨成细腻的颗粒,浓郁的香辣气息弥漫整个车间,火红景象彰显产业腾飞。
“在这里干活,一个月能挣8000元左右,离家近还能照顾家人。”粉碎压缩工人杨会军的话语中充满了满足和自豪。云龙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工业辣椒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该县纪委监委针对日常监督或专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详细分析研判政策依据、事实缘由,为查办案件提供专业指导。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云龙县工业辣椒种植面积达1.6万亩,预计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大关。
从乌蒙山区的菌菇飘香四溢,到大理云龙的辣椒火红一片,特色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除了用好监督执纪这个“关键招”,纪检监察机关针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多、资金多、受益面广等情况,围绕人、财、物、权等关键点,紧盯政策落实、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审核验收等重点环节,完善监督村务决策、“三资”管理、民生保障等工作流程图,规范“小微权力”运行,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发挥“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绿意”浓
在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一片郁郁葱葱的芭蕉芋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粗壮的茎秆下,一颗颗饱满的芭蕉芋探出脑袋,仿佛在宣扬丰收的喜讯。
“种植了多少亩?收益怎么样?”镇纪委工作人员走进芭蕉芋种植基地,与明华村党总支书记面对面交谈。书记指着露头的芭蕉芋,自豪地说:“通过土地流转,村‘两委’带头试种了50余亩,收获近200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因此增加了1万余元。”
芭蕉芋是漭水镇的重点特色产业。当地围绕这一“绿色招牌”,从芭蕉芋种植到市场终端、政策制定到落实落地,进行全过程动态式监督,着力纠治惠农惠民政策落实中存在的落实不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打通“中梗阻”,压紧压实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护航产业高效发展。
“现在又建了芭蕉芋初加工厂,跟我们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们在家里就能赚钱了。”明华村李大哥的脸上有幸福的笑容。截至目前,已累计种植芭蕉芋1200余亩,销售额突破480万元,带动22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翻过哀牢山,走进楚雄州南华县兔街镇,千顷山林绿波翻涌,万亩茶园雾气缭绕,宛如仙境。该镇利用境内优质百年古茶树和万亩茶园产业资源,创新打造“兔乐之”茶叶公共品牌,让兔街茶逐渐走俏市场。
该县纪委监委将强化一线监督作为护航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紧密结合特色产业项目规划和建设目标,全程关注产业谋划、布局、发展及资金投入等环节,同时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发挥“室组地”联动监督优势,分片区、划重点开展特色产业领域专项监督。
为进一步畅通服务产业发展“绿色通道”,还建立常态化联系产业项目和企业制度,深入了解企业在产业配套、涉企政策、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细化产业链条发展交办问题、任务、责任、落实等“四张清单”,督导职能部门落实“一企一策”靶向服务,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兔街镇已入驻规模以上茶企3家,成立专业合作社5家,建成茶作坊32家。同时,兔街镇立足茶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创新“茶旅+”多元业态,建设集种植、旅游、休闲、康养为一体的生态茶园,打造独具哀牢山特色的茶旅融合精品路线。
这仅是众多案例之一。各地紧密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布局,聚焦抢占风口产业新赛道。纪检监察机关通过跟进监督、精准监督的方式,推动建立了责任落实、协同联动、问题整改、综合评价等工作机制。通过精准选择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工作重点,细化监督要求,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以高质量监督为推手,助力提升发展的“含绿量”,打出了“压责任、纠偏差、促发展”的“组合拳”。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把乡村产业发展、惠农惠民政策落实作为强化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下沉监督力量,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用好监督执纪“指挥棒”,全面提升监督的精准性、穿透力、实效性,让监督更加精准有力,护航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 | 《云南法制报》清风云南·纪检监察周刊
编审 | 昭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