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RFC1的人觉得自己参与到了一种有趣的流程中——他们讨论的是一个网络,因此有必要让所有人参与进来。
搭建ARPANET的任务
从互联网的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出现过无数的思考和探讨。从最初的NCP协议,到现代互联网基石TCP/IP协议,无一不是研究人员智慧的结晶。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思想成果,大都是以被称为RFC的文档形式记录下来的。那么,作为“互联网知识圣经”的RFC是如何产生的?
RFC与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相伴相生。互联网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ARPANET。当时,ARPANET还只是以约瑟夫·立克里德(J.R.C. Licklider)为首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几个官员头脑中隐约闪烁的念头,他们想要实现远程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
1968年之前,ARPA也曾进行过将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的实验,但将分组交换作为通信战略的核心进行探索尚未开始。虽然ARPANET的大部分开发都是按计划进行的,但协议的初始设计和RFC的创建却是偶然发生的。
1968年8月,ARPA发布了一份询价,要求开发接口消息处理器(IMP)的分组交换机。随后,美国西部的四所大学被选为ARPANET的四个节点,这四所大学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所、犹他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此时,研究重心在于如何传输数据。于是,四个节点大学的研究人员召开了一次会议,史蒂夫·克罗克(Steve Crocker)就是参会人员之一。由于会议是自发组织的,没有高层领导和教授,研究人员又都是二十多岁,他们产生了很强烈的感觉:即使自己无法决定一切,也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面前的问题,使其他人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他们想象出了各种可能性,但没有人知道应该从哪儿入手。
但他们得出了一致结论:应该再聚一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又召开了几次会议。他们互相参观实验室,也开启了定期面对面会谈的惯例。同时,他们也立刻感受到了其中的讽刺意味——他们本应搭建ARPANET,使大家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合作,但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安排了大量面对面的会议。在几次会议后,研究人员达成了一些共识,他们意识到应该把讨论内容记录下来。他们给每个人分配了任务,各人使用打字机撰写文档,并相互传阅,由史蒂夫·克罗克负责整理所有的笔记内容。
RFC体现人人平等
一开始,史蒂夫·克罗克试着写了几次关于如何整理笔记的说明,却发现自己充满了恐惧。他担心自己写下的说明看起来像是在维护他们原本就没有的权威,也担心会无意中冒犯官方协议的设计者。他担心有人——很可能是来自美国东部(可能是波士顿,也可能是华盛顿)的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会跑过来冲他们这些毛头小伙子大喊大叫。
有一天,他辗转难眠,于是起身来到桌子前,在纸上写下了几句话:“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里发表的内容不是官方的。你可以问问题,但不能给出答案。你只需要在你的文档上写上姓名、日期和标题,我会尽快给你分配一个号码。”为了突出探讨问题的性质,史蒂夫·克罗克在说明文字的正上方标注了“Request For Comments”(征求意见)这几个字。这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鼓励合作的完美词组——友好、不独断专行、富有包容性,而且体现出人人平等的精神。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几个字的意义之于互联网,就像氧气之于生命。
1969年4月7日,史蒂夫·克罗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写下了第一篇RFC, 标题为《主机软件》(Host Software)。他写道:“1968年夏季,来自四个节点的代表举行了几次会晤,讨论主机软件问题。我要在这里介绍我们达成的一些初步协议,还有我们遇到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里谈及的问题几乎都没有定论,希望大家踊跃回应。”然后,RFC被装在老式信封里,通过邮政系统寄送了出去。
收到RFC1的人觉得自己参与到了一种有趣的流程中——他们讨论的是一个网络,因此有必要让所有人参与进来。
1969年4月9日,斯坦福研究所的比尔·杜瓦尔(Bill Duvall)发表了第二篇RFC,标题也为《主机软件》,是对RFC1中史蒂夫·克罗克所提出的想法的回应。对话就这样开始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除了偶尔的面对面会议之外,RFC是研究人员唯一的沟通方式。他们记录下了许多RFC,并交流和实施了各种想法。
ARPANET诞生时,史蒂夫·克罗克就在现场,那是 1969年10月2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研究所之间发送了第一条消息。ARPANET首次使用分组交换技术成功连接了四所节点大学,为现代互联网奠定了基础。ARPANET的诞生导致大量RFC随之产生 , 研究人员都觉得,这些RFC在网络运行一年后就会消失,却没有想到,五十多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九千多。
奠定互联网精神
史蒂夫·克罗克后来表示,互联网能够实现如此惊人的发展和演进,开源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FC的设计初衷是沟通胜过形式,开放胜过结构。RFC在两个重要方面体现出其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编写,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早期的RFC写作者无意挑战当时的标准组织,打造出RFC独特而自然的运作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取得了一些惊人的成果。
经过五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几乎无处不在的全球基础设施。这种开放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生和年轻的网络开发者都可以下载RFC,了解其中涉及的技术,从而构建出各种新的软件。RFC当之无愧地成为“互联网知识圣经”,是每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互联网的人需要查阅的内容。
回顾RFC的诞生,可以说,正是早期互联网发明者所奠定的开放、共享的精神,推动了互联网几十年间的蓬勃发展,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4年9月刊
撰文:陈茜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