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杏花村走出的新晋商
——山西博凡酒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凡女士侧记
最好的竞争就是差异化竞争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没错了有很多首创的菜品,用料食材都很考究,都是堂做菜,品质汾州老菜与汾酒有机融合味道口感都不错。”
以上几段都是从顾客点评中,照抄过来的,也许是个人书写习惯,第三位顾客的留言,通篇都没有标点符号,其他几位顾客的留言,不管是否文从字顺,在这里都没有做任何改动和润色。之所以这样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就是为了尊重顾客的真实感受,原汁原味地传递他们的用餐体验,让我们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博凡酒馆的整体形象。套用一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之所以能赢得顾客的广泛赞誉,与他们一以贯之的“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理念密不可分。走进博凡酒馆任意一家餐厅,你都会被他们打造的那么多第一所打动:
山西第一家由专业酒童讲解汾酒品鉴流程的文化创意餐厅;第一家把汾州传统土菜与高档餐厅相融合的餐厅;第一家开创“营养用餐,健康饮酒”的饮食理念,打造出“先喝汤,润喉暖胃,再饮酒”服务流程的餐厅;第一家把汾州美食用诗词形式体现出来的餐厅;第一家把唐诗酒令和宋词酒令搬上餐桌的餐厅。
所谓酒令,就是一种在宴会或酒席上用来助兴的游戏,很早就存在于民间,《红楼梦》里就有相关场景。如何让这种古老的游戏焕发出新的魅力,张凡想到了唐诗宋词,于是,在博凡老酒馆的餐桌上,很快就有了唐诗宋词酒令。酒令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顾客在博凡品酒进餐的乐趣。比如抽到“衣上酒痕诗里字”的人,就要饮酒一杯,同时还要诵诗一首。有年轻人调侃道,哥在博凡酒馆,吃的不是饭,品的不是酒,是唐诗和宋词,是文化。
用文化的力量再造企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今天的博凡酒馆,不论哪个店,最独树一枝的闪光点就是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随处可见的诗词字画、民间剪纸和非遗老物件,不知不觉就把你带入了宁静致远的情感体验中。在餐厅这个众生喧哗的地方,能营造出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张凡女士自身具有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在博凡酒馆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全国第一家省级女子诗社——山西杏花女子诗社成立。张凡加入其中,并被推选为诗社副社长。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为诗社赐名并题诗,周先生都能看重的诗社,其品位自然不俗。
张凡办公室有一张临时休息用的罗汉床,床两旁摆满了书。这些书不同于她书柜里的书,大都有种陈旧的亲切,一看就是主人经常翻看的枕边书。书籍内容主要涉及诗词和饮食,可谓:“在文读文,在商读商”。听博凡酒馆行政总监王总说,张董事长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而且是随时随地地学,以前是抄小条,现在是用手机记。除了持之以恒的自学之外,她还先后到北大EMBA班、清华《企业再造》班学习。系统的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张凡的眼界和学识,使她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为她在博凡搭建科学合理、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架构体系的战略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才的培养是现代企业之本。张总深知:再好的战略规划也得靠团队去落实,打造团队整体实力,每个人的持续学习都尤为重要。为此,张凡把人才成长规划纳入企业长期的战略中来。2015年,在博凡营收跌入低谷时,张凡毅然拿出30多万元,率领管理团队赴京,脱产学习清华《企业再造》课程。通过定位再造,渠道再造、产品再造、管理再造,八个多月后,大家欣喜地看到,公司营收翻番。现在的博凡,外出学习已列为常态化的工作安排,公司的高管,每年两次省外考察,每月省内同行交流。
跟随张凡二十多年、在她身边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博凡元老、餐饮总监杜永莲说到张总对她的培养,整个人显得特别激动。她说认识张凡时,自己还是个小姑娘,张凡和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有尊严地去赚钱。在她心里,张凡是严厉的师傅,更是贴心的大姐。记得她当经理后,还梳着很高的吊辫,张凡说,把辫子梳低点,本来年轻,还长着娃娃脸。记住你现在是职业女性,在仪表着装上要干练、老成,这样,你在处理外围关系和投诉时,才容易被对方信任。杜总感慨地说,没有姐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姐告诉我,餐饮是个勤行,没有捷径可走,带团队一定要做到早培训、晚总结,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日日精进。
军人出身的行政总厨张文斌,也是博凡元老,早在2002年,就跟随张凡在汾阳做高端餐饮,十多年的汾阳工作经历,让他对汾阳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说,张凡送他最多的就是专业书,有音频的《黄帝内经》、视频的“厨房管理丛书”、纸质的《饮膳正要》和各种烹饪杂志。张总说,企业转型,菜品是重头戏。我的任务就是在“产品再造”上下功夫。
“功不唐捐” 产品再造有力地激发了张文斌和其他厨师的创新潜能,在博凡餐桌上,有两道年销量分别达十万份的招牌菜:碳烤榴莲和任性过把瘾手抓猪蹄,它们都出自张文斌之手。在博凡酒馆还有许多像张文斌一样敬业的厨师,同时兼任菜品研发师。他们共同研发出:汾州香小米煮虾滑配巨无霸油条、汾阳三宝汁(核桃、小米、长山药)煮鲍鱼、玫瑰汾酒火焰长山药、黍米披萨、养身核桃汁、核桃仁火烧、黑松露冬瓜焖高粱米、陈醋炝碗团、汾阳栖醋烹虾等颇受顾客欢迎的特色菜品。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是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里的两行诗,也是张凡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把她对家乡那份炽热的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张凡对汾阳菜系的大力开发,除了适应时代发展推崇健康饮食这个维度考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怀。
汾阳是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张凡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酒的名称镌刻在博凡酒馆的包间上,成为宣传家乡酒的独特渠道。 芦清王42°、汾阳王59°、青花瓷48°、古井亭52°、晋裕汾60°、七必坊62°、贾家庄65°、清香印象66°、汾州老酒70°、宝泉涌66°、 晋善晋美77°等都是博凡的包间名。来这里就餐的客人,只要来一次,就会把酒名记在心里,如果不小心走错包间,那两个酒的名称,定然会让他终身难忘。
博凡酒馆的许多食材,都取自汾阳。当日供应,保证鲜度。每年运输酒水和食材的费用高达20万元之多。仅2023一年,从汾阳采购小米、核桃仁、长山药等食材成本超过200万元。酒水销量达 50 吨。
在博凡300多名员工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家乡汾阳,其中,有夫妻、父子、姐妹、母女,她们对张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重和信任。他们说,走了很多地方,只有在博凡,才有家的温暖。在这里,我成长得快,虽然累了点,但有尊严。张凡高兴地说,能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认同,我感到很幸福。
聊天过程中,张凡脸上一直洋溢着乐观的笑容。可是,我们知道,在她的创业路上,也经历过许多波折与艰辛。
2019年,开业近十年的长风西街丽华苑店,在餐餐爆满时,突然接到拆迁通知。“天哪,六十多名员工怎么安置?”尽快找到新的承接店址,成了张凡的头等大事。她天天穿着平底鞋,背着双肩包,风尘仆仆地穿行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那段时间,所有员工都不离不弃,他们表示:店面在一天,我们就坚守一天,直到新店顺利开张。
2020年到2023年,餐厅总是关关停停,好多员工因来不及回家,只能在餐厅打地铺。张凡在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和留店人员一起做盒饭,送外卖,摆摊销售食材。许多员工说:共度难关的经历,让我们和老板的关系更铁了,也更有决心跟着老板干了。
展望未来,张凡充满信心,她表示:在接下来的五年,我们的战略规划是输出管理,合伙开店;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培养100名专业酒童,50名管理人才;在省城太原新开5家直营店;拓展30+以上主题小酒馆;回家乡汾阳开办食品加工厂、酒厂,联营发展种植、养殖基地。
张凡说:为员工谋福利、为股东谋利益、为企业谋发展、为家乡做贡献。我初心不变。
“朵朵诗花含笑开,清歌曼舞上瑶台。清风吹送醉心处,美好人生巧剪裁。”张凡的这首《杏花致贺》,预示着张凡这位杏花村走出的新晋商,在前行的道路上,必将行稳致远,剪裁出一片属于她的美好人生。
汾酒博物馆品酒有感
与酒交缘数载过,其中苦乐自消磨。幸逢诗韵相携力,品尽三杯感慨多。
熠熠琼楼远近亮,美酒佳肴旺。和气待嘉宾,五福融容,四季春风漾。 身轻气爽心舒畅,贵客胸怀旷。喜结八方缘,顾盼回头,满面红光相。
好事近•杏花节
且早盼清晖,杏蕊飘红无息。片片逐欢云外,奏悠扬清笛。 开眸远望好晴天,盛开鸟鸣立。野径浪涛翻滚,诵无边春色。
本文部分图片采自网络,谨向作者表示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