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之风盛行,香港教育也非净土?

文摘   教育   2023-11-01 21:00   中国香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是夜,看到仍俯首书桌前的叮叮,不经意间就产生了这个感慨。回想叮叮当当在幼稚园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小学里充满好奇探索世界的悠然日子,似乎一切都还在昨天,而转眼间当当即将步入初中,叮叮即将步入高中。作为国际学校IB九年级生的叮叮,玩耍休闲的身影变少了,学习备课的时间变多了,彷佛陡然之间就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最开始的时候,时间安排不得当,难免会有些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场面。


香港教育卷吗?这个问题又出现在脑海中,重新审视。


香港也内卷?

香港,当年选择这座城市生活,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太多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回望叮叮当当从幼稚园开始至今的十余年间,内地不再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虎妈”“狼爸”开始崛起,“内卷”成为无数家长无奈而被迫的选择,“鸡娃”盛行,成为席卷网络的热词。随之而来,“双减”出击,教培行业自巅峰状态轰然倒塌,然而内卷之风并未因此戛然而止,只不过刮得更为隐秘了。


香港新移民家庭越来越多,大多数都来自内地,尤其是这两年香港引进人才政策的放松,大批大批的年轻家庭涌入进来,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内地对于孩子教育的那种压力和紧迫感。由于我自身工作的原因,接触到的新移民家庭很多,她们刚来的时候经常会问,“哪里有奥数班”、“这科那科在哪里补课”、“怎么去参加这个比赛”之类的问题,内卷之风彷佛一夜间吹进香港这座城市里。


朋友Vivian今年年初刚到香港来工作,中秋见面的时候聊到孩子。

她知道叮叮马上要读高中了,就问我,“叮叮高中去哪里读,你可想好了?”

我自然地回答,“从幼稚园开始,孩子学习的事都是他们自己管,我和山老师都不是特别管的那种。”

Vivian说,“那读大学的事呢?”

"现在还没想好,要不要去美国读书,我们有点纠结。"

Vivian接着说,“你都已经舒服这么多年了,你从孩子上幼稚园开始就都是这么轻松舒服,没有焦虑过吧?现在也该到你焦虑焦虑了!”

那一瞬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是啊!我的这位朋友孩子刚上幼稚园,就已经开始关注申请大学的各类信息,他们很早就在为孩子规划,而我这么多年并没有焦虑过,孩子也过得很轻松自在,这究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还是我们从来没有为孩子操心过,特别是升读大学的日子正逐步靠近。这种复杂的感情在心间不停徘徊,挥之不去。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家长们要不要卷,而是今时今日香港的教育需要家长们以何种姿态来面对?


升学卷不卷

香港教育制度不同于内地,从小学开始,香港有大量学校提供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小学可以直升中学,不用担心中间换学校的问题。香港没有内地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也不会淘汰掉50%的人不能进入高中,基本上只要成绩达到学校要求,中三能直接进入中四,也就是内地的初中升高中。唯一不同的就是中四需要选科,为将来参加香港高考(HKDSE)做准备。


因此,最紧张的反而是从幼稚园升到小学,家长们都希望能选一个好一点的小学,这样后面读书就省事多了。幼稚园升小学的激烈竞争,也造就了这一阶段的内卷。一般来说,幼升小有国际路线和本地路线两大类,国际路线对于小孩的英语学习更有利,本地路线一般能让小孩的中文底子打得更牢。本地路线有公立、直资和私立学校可以选择,其中公立学校提供免费教育。

  

不管家长是选择哪条路线,都必然要经历面试这一关,参加面试的主角又恰恰是孩子。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一个幼稚园的孩子才学了多少东西,这个年龄懂什么,参加面试能有多重要,顶多就是走个过场。No!No!No!这里的面试可真不是走过场,而是直接影响到学校录取小孩的意愿,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所以在香港,到了周末,你看到很多家长拉着四五岁的小孩去上面试辅导班,不要觉得惊讶,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辅导班会教家长如何准备面试,像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得体,既不显得太正式,又不显得过分休闲;孩子和家长怎样保持礼仪恰当,不会过于粗鲁,也不会过于疏远;孩子怎么做自我介绍;孩子常被问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总之,不去上辅导班,你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幼升小的面试不仅卷孩子,也卷家庭。学校也会问家长很多问题,像是家长的教育背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对学校教育理念的了解等等。除此之外,根据学校的不同,还有学校债券、入学考试、一次性留位费、家长课堂(作业)、大抽奖、叩门等等问题在等着家长。


如果孩子进入能提供一条龙升学服务的小学,就无需担心升初中的问题,否则就需要考虑小升中的问题。升初中,政府会举行呈分试,在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上和下学期举行三次评估测试,按照成绩分到三个派位组别band 1~3,成绩越好,进入的学校也就越好。


其实,对于孩子能进入哪个band级别的中学,香港大部分家庭都能坦然面对。不是说对呈分试不重视,是因为在香港不一定要上最好的中学才能有机会进入到大学,各个band级别的中学都有可能产生状元。


至于升大学,香港虽然只是一座城市,但是却拥有五所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大学招生政策又向本地人倾向,因此成绩只要不是太差,在香港上一个大学并不难。即便香港不行,还可以反过来考回内地的大学,内地政策也在向香港倾斜,加上内地大学数量众多,哪怕是985/211大学,香港学生申请起来也都比较简单。再看远一点,全球也有很多大学可以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可以。虽然香港也盛行补课,但是就我个人观察而言,香港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上大学这个事情来说,看不出有多么多么的焦虑,完全比不上幼升小那种激烈内卷程度。 


香港很多家庭也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如果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不一定非要去考个大学。孩子可以先进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再去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然后再去选择进修。这一点也得益于香港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不管是什么教育程度的人士,都能通过自己努力向上不断进修。




叮叮当当在幼稚园和国际学校的经历,我都有记录,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参考下面。

💚香港幼稚园报考大战(一):妈妈我怕醜

💚香港幼稚园小学报考大战(二):公立幼稚园如何选?

💚香港幼稚园小学报考大战(三):对私立幼稚园的“爱恨情仇”

💚香港幼稚园小学报考大战(四):名校St. Catherine入学记

💚香港幼稚园小学报考大战(五):升小之路——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香港幼稚园小学报考大战(六):再见,应试教育!你好,国际学校!

💚不明白这7点,不要让孩子上国际学校




插班卷不卷

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有一点非常特殊,那就是人口流动性非常大,这也使得插班成为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叮叮这几年都是在国际学校英基读书,她所在的班级每个学期开学,或多或少都会走几个同学,像是去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之类。


学校少了人,自然就要招人,因此也愿意接受插班生,即便是名校也同样是这种情况。所以在香港插班并不是什么难事,哪怕是插班名校,叮叮和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是插班进去的。不过,插班择校的时候千万不要只锁定某个学校,多选择几个。如果心仪的学校第一次插班被拒,先在其他学校读书,等下个学期再去插班。因为某个学校拒绝你一次,不代表会永远拒绝。第二次再去插班,学校会觉得家长很看重他们,如果再看到孩子各方面素质发展都在进步,自然愿意接受。


我的好朋友Lau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到国际学校读中学,觉得叮叮在读的英基就不错,老牌国际学校,学费相对便宜,性价比高。

她问我,“听说英基的waiting-list很长,是不是很难考进来?要是插不上班怎么办?”

我说,“插班你先排着,国际学校学生流动性很大,以叮叮身边同学的插班经历来看,等待时间并不是很久,等waiting-list轮到你了,你再带孩子去考试。没有排到的时候,就在原来学校继续学着,把各项基础打牢。其实在香港,国际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很多拥护者,大家都是根据自家情况去安排,也有很多在两种体系中穿梭转换。国际学校的孩子并不一定强,重要的是培养出孩子学习的能力。”


以一座城市规模来说,香港的中小学算是多了,班级都是小班制。只要不是非某所学校不可,那么插班是不卷的。

  

学习和考试卷不卷

当年为叮叮选择国际学校而非传统学校,主要是考虑到叮叮有点内向,国际学校能提供一个肯定每个学生的环境,可以给叮叮更多信心。至于学习,以我和山老师的理解,肯定要比传统学校轻松,不会有大量的抄写、背诵之类的重复训练。等到叮叮到了中学阶段,我才发现这种想法有点too simple,学习根本没有捷径,国际学校也绝不是捷径,传统学校也不一定是死读书


诚然,国际学校的小学阶段非常轻松,没有作业,没有考试。但是到了中学阶段,该有的还是会来,随着年级增长,频次越来越高,要求也同样提高。


比如,叮叮九年级文学课的一个小组作业,以往大家只需要合写一篇分析文章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写分析文章,还要拍摄一个类似纪录片的片段,然后课上还要准备一段相关的presentation,最后才能拿到成绩。这个里面不仅要考验个人能力,同时还要考验小组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再比如,叮叮刚刚拿到的初中毕业项目,叫做“community”,是关于社区的。这个选题特别宽泛,按老师要求,任何跟人、动物、环境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做。这也是一个小组项目,选题内容由小组同学自己确认,如何完成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总之中间过程都是由小组同学自由决定,项目在明年5月份完全就行了。


虽然整个项目看似没有任何要求,但是“从无到有”的一个产生过程,实际面临的压力要大得多,做起来根本不轻松。


至于考试方面,所有的学科轮流考,每个学期每一科至少考两次,从4个方面去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这种测试不是简单的做题,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写作的要求也极高。叮叮基本上是备考完这科,紧接着又要备考另外一科,一点也感觉不出来轻松。


经历了这些事,我才意识到,所谓教育卷不卷或者择校卷不卷这个问题上,家长们不能有一个错觉,不卷不代表着不用学习。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习才能吸纳,不同的是学习方式,不管是重复训练还是探究式学习,都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不学习,就能学到知识?不学习,就能进入好大学?这怎么可能!该学还是得学,要付出的努力还是得付出。


至于你要再问“香港学习和考试到底卷不卷”。我会说,香港没有内地那么焦虑,不用担心上不了高中,香港不卷这些。但也不能存在一种幻想,就是“在香港每天学习都很快乐,都很轻松,没有苦累”,这种错觉在小学阶段可能有,到了初中就不复存在,孩子每天都会有各种功课,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到了这个时候,要说没有焦虑,是不可能的。仔细想想,孩子到了这么大的年级,心智也趋于成熟,确实该努力拼搏了,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玩。这个时候,卷的也只是个人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有意义的卷。


当然,香港很多本地家庭会对孩子有一个较早期的规划。比如,叮叮的同班同学家长让孩子在七年级的时候就考上了英国的寄宿学校,但是七八九年级都是在香港读书,到了十年级才去英国读书。家长其实是想让孩子在初中阶段把中文基础扎得更结实,这样不至于出国留学后把中文忘了。

  

读大学卷不卷

香港考大学卷不卷?卷,但并非卷升学,而是卷规划。在香港,升学并没有多难,也不一定非要考多高的分。在香港,升读大学的路径太多了,就像我之前就说过的,香港、内地、海外的大学,都可以选择,卷的是如何找到恰当的信息去规划孩子的升学路径。


比如孩子想升读海外大学,就要考虑是去国外还是在香港读高中。很多家长喜欢英国教育,就会把孩子送到英国,喜欢美国教育就送往美国,喜欢澳大利亚就送往澳大利亚。每个国家对专业入学也有不同要求,有些国家医科需要准备入学考试,这些可能在香港是没有的,就需要家长提前收集信息备考。总之,要提前规划,否则信息差会让孩子失之交臂。家长要收集的信息、参加的各类教育展览或者分享会、梳理清楚自己家的需求排序(名校、专业、地点、费用等等)工作量不可谓不大,是不能偷懒的。


不过无论如何,与内地相比,不用那么多孩子都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只盯着,也不会每天被老师在群里催促而感到压力。

  

特长学习卷不卷

香港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侧面说明了他们不是一天到晚学习。特长学习其实和主科学习其实有点相似,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学得很好,也是考验个人和家庭的坚持与付出。


当当是个喜欢运动的小孩,他从小到大尝试了各种运动:足球、篮球、网球、冰球、橄榄球、击剑、铁人三项。但是随着接触的运动越多,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了——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当当在这么多特长领域都练习下去。


今年暑假,我和山老师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认识了很多当地孩子,发现他们大多只会选择1-2个特长高投入的持续练下去,或者跟着学校春季、秋季的运动项目参加校队或者预备队,家长甚至还会陪同孩子跨州参加比赛。有没有成绩另说,但是要想在某个特长上取得成绩,就必须死磕,只有吃苦,才能磨练意志,才能有进步。如果只是抱着随便玩玩,强身健体的想法,就永远也不会有所成就。


当当在美国的击剑教练也是这么说的,这位教练是奥运会击剑项目的金牌获得者,“孩子一个星期只上一堂课,那就是玩。想要孩子有点成绩,那么就得多练,不管是金钱、时间还是身体上都要投入,只有狠下来,才有可能让他真有点成绩。没付出就想着出成绩,想了也是白想。”这话一点没错,特长这一块,如果只是玩玩是一回事,如果要有追求又是另一回事。


朋友Janet的孩子也是在磨练中成长起来的,Janet从小就把孩子送去武术班,也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运动。当时一个星期五天,孩子每次放学后都要乘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去武术班,回家的时候都是晚上11点左右。回家后还要拉筋放松,再吃点东西,看会书,睡下来都已经很晚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等我再次看到Janet小孩的时候,他已经加入了港队(可以代表香港参加亚运会),感觉他完完全全变成了很多家长都羡慕的孩子。


要让孩子成才,不是随便学一学就成了。想明白了这些,我跟当当说,“你学了这么多运动了,现在只能选择留下两项运动坚持练下去,其他的暂时都要放弃。选择了,就要按照教练安排的体能训练,每天按时按组完成。”我并不期望当当能出什么成绩,拿什么奖,毕竟这也和天赋有关,但是如果连苦功夫都不下,就永远别想取得一些成绩,获得一些成就感,毕竟“梅花香自苦寒来”放之四海而皆准。


牛娃和普娃

朋友Didi的儿子和叮叮在一个学校,这孩子属于牛娃,学习成绩特别好,尤其是数学,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把大学的数学都学完了。Didi跟我说,其实根本没有野生学霸,就算孩子有天分,也离不开家长的付出。孩子喜欢数学,她就陪着孩子一起学,一起学到大学的数学。Didi的女儿虽然没有数学上特别突出的天赋,但是在IB体系里各方面发展的都很不错。Didi平时也很注意帮女儿准备阅读资料、拓展视野、发展兴趣爱好等等。


所以,牛娃也好,普娃也好,其实本身都没那么重要。如果是牛娃,可以去参加竞赛,冲击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之类的名校。如果是普娃,家长就勤快些,多陪孩子学习,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


这个学期开始,到了周末我会带着当当去铜锣湾一个机构去学习英文辩论。周六早上9点就已经排上长龙,各个年龄段的小孩都有。这些孩子并不每个人都有辩论天赋,但是通过培训可以锻炼口才、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于孩子以后考大学、找工作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帮助。没有天赋不代表不能学,通过慢慢积累,普通孩子也能出成绩。所以牛娃有牛娃的走法,普娃有普娃的走法。


结语

其实教育的内卷就是看不见的角力场,赢过假象的对手,又会有新的对手出现,重复又重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都沉迷于“标准答案”、“最优解”,认为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人生的幸福也唯有这一条路。只有跳出这个圈,才能彻底摆脱内卷乱象。


至于香港教育卷不卷,如果只是看升学路径,可以选择的很多,这里信息充足,只要利用好资讯,做好规划,升学并非难事。但是家长也必须认识到,学习根本没有捷径,知识靠一点一滴的长期积累,通往远方的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如果非要说出一条捷径,那也只有“勤”。但总的说来,在香港养孩子,幸福感要多,焦虑感要少。


身为家长,身处时代的浪潮之中,无论在哪里生活,要想不被无端端地“卷”进去,就需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才能养好孩子也护好自己。与大家共勉!


港漂叮当妈的美好时代
这才是辣妈的正确打开方式! 经济学博士妈妈分享教育、理财、生活心经,全世界超能妈妈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