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积年荒地成美田

民生   2024-11-04 15:26   天津  




积年荒地成美田

梁德合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善政”知县,袁黄到宝坻后,看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心情十分沉重,决计彻底改善民生。

当时,宝坻生产生活条件面临许多自然方面的问题,袁黄多次到田野地头查看河流和土地情况,了解生产状况。他出生于江南,江南自古以来就是稻米的重要产地,先生从小耳濡目染,了解许多农业技术,后人说他“见土辨色,即知其宜种何谷”。因此,当发现宝坻农业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时,他说:“只凭习惯栽种,不观察环境,不分辨土壤,茫昧而种,茫昧而获。”“靠天耕作,不知引水灌溉的方法,使得土地不能充分利用。”“认为污下之地为劣等,却不知正适宜栽种稻米。”

通过多次实地了解,他觉得能够在宝坻种植水稻,而且可以大面积推广。当时,朝廷也有意在北方发展水稻种植。然而,在北方种植水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环境、技术和人们的观念,都面临挑战。但是,他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他萌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更让他从一开始就投入了满腔的热情。

为栽种水稻,袁黄首先对宝坻的水资源进行了摸底,然后开始疏浚河道,开挖水渠,对宝坻的水利进行了整治。袁黄还了解到,宝坻地处平原,土地辽阔,特别是有许多荒芜的土地。袁黄在《论畿内田制》中感叹:“江南无寸土不耕,而畿内荒芜弥目,实在是莫大的浪费。”这里的荒地主要是南部地区的荒地,当时黄庄以南方圆百余里,都是盐卤荒地,种植一般作物是困难的。袁黄看荒凉也可以发现生机勃勃的未来。他发现那里虽然大部分是盐碱地,但周围水资源却很丰富,于是,极力主张兴修台田,并通过种植耐盐植物改良土壤,转化为丰产田。这样,就可以增加不少的土地。他在《宝坻政书》里写到:“濒海之地,潮水往来,淤泥常积,有咸草丛生,其地初种水稗,斥卤既尽,渐可种稻。”

有了水和土地,再就是气候了。北方气候是否适合水稻生长?宝坻夏季气温很高,日照时间也长,种植水稻应该是可行的。为了掌握水稻能否在这里生长,他在葫芦窝村(今属宝坻区林亭口镇)进行了水稻种植试验。选择这里,主要是离水源较近,交通也比较方便,比之南部地区,路途较近,可以方便观察。经过试种,水稻长势喜人,并取得了很好的收成,这坚定了他的信心。

自然条件具备了,但让一种南方的农作物在北方种植,技术是必需的。袁黄凭着对农学的熟悉、技术的了解,想到了一种文化人最熟悉的方法,就是编写一本书,宣传水稻种植,指导人们掌握技术,推广水稻种植。经过努力,他亲自编写的一部指导农业生产的专著——《宝坻劝农书》,完成了并很快刻印出版。该书详细地解说了农业生产涉及的天时、地利、耕种、灌溉等各项因素,为了使民众能掌握具体方法,袁黄还亲自绘制了简图,如灌溉用的翻车、筒车等,以进行技术推广,帮助农民理解和学习。

为了更好地推广种植,袁黄加强宣传引导,规定:“里老以下,人给一册,有能遵行者,免其杂差。”经过努力,当地“随地教民,积年荒地皆开成美田。”






融媒记者:潘晴
编辑:李桂凤
复审:吕海滨
终审:郭   雷


版权声明:图文视频系宝坻融媒原创作品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来自宝坻融媒的推送。如果您喜欢宝坻融媒发布的新鲜资讯,想和我们一起看宝坻发展、聊民生实事、体验助农直播乐趣,那就请将“宝坻融媒”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记得点下“赞”“在看”!无论风里雨里,还是晴空万里,宝坻融媒小编们都在这里等你~

点个「在看」和「赞」再走吧!

宝坻融媒
打造宝坻权威信息交流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