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福姐姐
1月刚过,退休人员的朋友圈已经被一个好消息刷屏了—— 养老金补发工作正在各地陆续推进,有些人已经拿到了转正后的满额养老金 !
这个消息不仅让刚退休的朋友们喜笑颜开,也让还在工作的朋友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那么,哪些人能享受到这份待遇?
补发金额又是如何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1
为什么要补发?养老金重算的背后逻辑
养老金为什么要补发?原因就在于计算基数的滞后性。
每一年,养老金的待遇计算都要依托一个关键数据—— 养老金计发基数 ,这个基数通常是根据上一年度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来确定的。
这个基数通常要到年底才会公布,导致当年新退休人员只能临时按照上一年度的基数计算养老金。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2024年1月退休,当时的养老金按2023年的基数计算,但等到2024年12月新基数公布后,你的养老金会重新核算,差额部分就需要补发。
这次补发其实是给新退休的朋友“转正”,把之前少发的补齐。
2
谁能拿到补发的养老金?
并不是所有退休人员都能享受到补发待遇,主要有以下三类人群:
1. 2024年1月以后退休的人员
2024年1月以来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目前领取的养老金是按上一年度基数计算的。
这部分人随着新基数的公布,将迎来养老金的重新核算和补发。 补发金额的多少与退休时间直接相关 :退休时间越早,补发月份越多;退休时间越晚,补发月份越少。
案例 :
老张2024年1月退休,养老金暂时按2023年的基数计算,每月1746元。
2024年底,新基数公布后,他的实际应得养老金为1800元。
差额为54元/月,2025年1月,老张一次性拿到了12个月的补发,共计648元。
而老陈2024年9月退休,情况类似,但他只补发了4个月,拿到了216元。
2. 退休所在地养老金基数上涨幅度较大的地区
养老金基数的涨幅直接影响补发金额的多少 。
如果你所在地区的养老金基数涨幅较大,那么你的补发金额也会更高。
某地2023年的基数是7000元,2024年涨到了7500元,涨幅达到7.14%;而另一个地区仅从6500元涨到6700元,涨幅只有3%。
两者相比,前者的退休人员补发金额会明显更多。
案例 :
李老伯在养老金基数涨幅较高的地区退休,他的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了100元,补发金额达1200元;而周老伯所在的地区涨幅较低,每月仅增加40元,补发金额为480元。
3. 参保缴费年限长、缴费指数高的人群
养老金的计算与缴费年限和缴费水平息息相关 。缴费年限越长、缴费指数越高,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金额都会更高,差额补发金额自然也会更多。
案例 :
林阿姨参保缴费40年,缴费指数为1.1,新基数公布后,她每月增加的养老金是110元,补发金额达1320元;而王大爷缴费年限为25年,缴费指数为0.8,他每月仅增加50元,补发金额为600元。
3
补发金额如何计算?一看就懂
养老金的计算主要分为 基础养老金 和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两部分。以下是简单的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全市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 × 缴费年限 × 1%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
示例 :
假设某人退休时全市平均工资为8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7000元,缴费年限为30年,个人账户储存额为20万元,退休年龄为60岁。
基础养老金 = (8000 + 7000)÷2 × 30 × 1% = 225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 = 200000 ÷ 139 = 1438.85元
每月养老金总额 = 2250 + 1438.85 = 3688.85元
如果基数调整后,每月养老金增加100元,补发10个月就是1000元。
4
未来的养老金调整还有哪些好消息?
除了这次补发,接下来退休人员还有更多好消息:
养老金将“二十一连涨”
根据国家政策,从2025年起,养老金还将继续上涨。虽然具体涨幅尚未公布,但过去几年的平均涨幅在5%左右。延迟退休政策带来的弹性选择
2025年起,延迟退休政策将逐步实施,但政策允许一定条件下的弹性退休。比如,男性可以提前最多3年退休,这为身体状况不佳或有特殊需求的职工提供了选择空间。取暖补贴、过节津贴等福利
部分地区针对退休人员的取暖补贴、过节津贴等也在发放中。青岛市的取暖补贴约为1700元,浙江部分城市的春节津贴最高可达2000元。
5
写在最后
养老金补发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经济账”,更是国家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体现。 每一分钱的补发,都是对退休职工辛勤付出的肯定 。
如果你是2024年退休的朋友,不妨关注当地的补发进展,确保自己的权益落实到位。
未来,随着养老金计发基数的逐步接轨、待遇的持续调整,退休生活的幸福感会越来越高。 你的养老金补发到了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祝一切安好!
点个「赞和在看」,祝你顺风顺水顺财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政策解读有误可联系删除,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