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宋代・李龙高的《瓦瓶》。诗中虽然无一字提到瓶,但是“案头犹自有珊期”,从侧面说明那时古人案头已有瓶供①,插花已然成为生活四艺之一。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关于“瓶”的专题文章,希望通过对瓶的探讨,加深大家对传统插花中“瓶”花的认识与了解。一为:是用泥土烧制的,同瓦罐一样是一种瓦器(陶器)。二为: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说文》:“瓶,瓮也”,《方言》:“缶其小者谓之瓶”。三为:指腹大口小颈长的容器。《礼记·礼器》:“盛于盆,尊于瓶”。四为:供陈设或者祭祀用器。如“瓶彝”,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用瓶蓄水养花称瓶花。瓶花最早源于埃及,在希腊、罗马得到发扬;后瓶花传至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据史,中国瓶花肇始于南北朝,完备于晚唐,兴盛于两宋,明清达到顶峰。瓶花之制又可分为两端:一是供养之花,以供养佛、神、祖宗;二是观赏之花,即曰常生活中的赏玩。由此形成两种花瓶,一是供瓶②,二是赏瓶③。花瓶最早用于佛教的瓶花供养,西晋时期铜鎏金造像台座上的图像为中国最早的瓶花例证之一。古典花瓶,特别是宋元明清的专赏花瓶可谓品种繁多,这些花瓶仅从型制上有口、唇、颈、耳、系、肩、腹、腰、底、足、倭角等的不同,各自有着相应的名称。瓶之口:有小口、圆口、敞口(侈口)、撇口、直口、束口、敛口、盘口、花口、菊口、菱口、海棠式口、广口、兜口、唇口、洗口、开口、棱花口(菱花口)、喇叭口、子母口、复口、子口、折沿、板沿、芒口…瓶之颈:有长颈、短颈、東颈、长直颈、短直颈、细长颈…瓶之耳:有象耳、龙耳、凤耳、鱼耳、贯耳、戟耳、螭耳、如意耳、绶带耳…瓶之腹:有直腹、圆腹、弧腹、曲腹、鼓腹、扁腹、垂腹(胆形腹)、深腹折腹、长弧腹、筒形腹、瓜棱腹、扁圆腹…
瓶之底:有平底、圆底、脐底、尖底、玉壁底、双圈底、拱壁底、二层合底…瓶之足:有圈足、平足、蹄足、高足、珠足、实足、卧足、袋状足(袋足)、锥形足、柱形足、兽形足、饼形足、乳状足、内回足。其中圈足又分为齐平式图足、外撇式高圈足、假圈足、宽厚圈足、双圈足(二层台圈足)、里直外收式图足…元・蒋祈《陶记》中曰:“瓶之别,曰觚、曰胆、曰壶、曰净、曰扼子、曰荷叶、曰葫芦、曰律管、曰兽环、曰琉璃,与夫空头细名,考之不一而足,惟贩之所需耳。”可见古代瓶异式之繁。《甸雅》记载清代窑器曰:“瓶之佳者曰观音尊,曰天球,曰饽饽凳,曰油槌,曰大凤尾,曰胆,曰美人肩,曰棒,曰投壶之壶,曰背壶之壶,曰荷包,曰如意尊,曰石榴尊,曰萝卜尊,曰牛头尊,曰鸡心,曰络子尊,曰梅瓶,曰仿周秦罍缶。若玉壶春,若软棒槌,抑其次也。凡诸名称皆沿用市俗之语,无足深论。”又据《明清瓷器鉴定》:“举凡康照时期新制花瓶,有琵琶、马蹄、象腿、凤尾、太白、苹果、杏叶、棒槌、倒栽、柳叶等,雍正朝有双陆、三羊、虬耳、络子、鹿头、牛头、蒜头、绶带、如意等。尽态极妍,争奇斗异,千态万别,差别井然。”造型端庄周正,方口,肩部两侧各有一竖向柱状管耳,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刻画出一道或两道凸起线条纹样装饰(即弦纹),器身仿官釉,足外墙两侧有对称穿孔,可穿系绳带。此瓶形制硕大,气势恢弘,多为古代文人居室厅堂陈设之用。为仿龙泉窑青瓷凤耳瓶,盘口,直颈,在直颈的双侧加上双凤或双龙耳,这种造型在宋朝始有。在颈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体而华丽的双凤耳,以盘口作为视线的重点,呈现出灵巧而丰润的盘口面,显出无比稳重与尊贵的格调。烧制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有青花天球瓶、粉彩天球瓶、紫釉天球瓶、郎窑红天球瓶、五彩天球瓶。永乐年间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而降,故名。“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有资料显示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称因“玉壶买春”而得名。其主要特点是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基本形制为撤口、细颈、垂腹、圈足。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撤。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典型。宋代十分流行的瓶类制式,形制犹如造纸打浆时所用的槌具故而得名。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琮式瓶始出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周代玉琮外型并加以变化而成。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以宋代龙泉窑制品为最佳。 瓶仿玉琮(cóng音从)造型,口底径度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以凸起横竖线纹装饰。泛指插梅花之瓶。“古瓶盛酒后花,花酒由来本一家。”(乾隆皇帝)梅瓶在宋代最初功能是酒瓶。带盖的梅瓶,显示其盛酒功能;不带盖的,或者是作为酒瓶启封后无盖的,也作为花瓶来用。到清代,梅瓶演变为纯粹的陈设瓷和插花用器。康熙晚期,梅瓶的形制被确定下来,即现今“小口、丰肩、敛幅”。左图:霁红釉梅瓶/右图:钧窑月白釉梅瓶
古典花瓶的用途从实用器皿发展为陈设、观赏、礼器、收藏,其种类有许许多多。外国花瓶的形式与工艺,体现出地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典型的有日本须惠④细口花瓶、日本染付⑤ 六角花瓶、日本古铜双耳花入(瓶)、日本古硝子⑥花瓶;朝鲜高丽梅瓶,朝鲜李朝牡丹纹染付花瓶等。中国人发明了陶瓷,而古埃及人发明制造玻璃,随着“丝绸之路”的交流,东方瓷器,西方料器(玻璃花瓶)在东西方国家均有出现和使用。外国的陶瓷花瓶、玻璃花瓶也是式样繁多。现代花瓶除采用传统材料如金属、陶瓷、玻璃外,还有塑料、树脂、橡胶石膏、皮革、PU、藤草、竹木、纸、石等,款式也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有抽象花瓶”“创意花瓶”“现代简约花瓶”“北欧简约风格花瓶”…③ 中国瓶花出现于公元3世纪末期的西晋,在河北省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铭(刻)的阿行造观音立像石刻,准确纪年的瓶花供养再次出现,公元500年之后,在北方的北朝中晚期,在南方的南朝晚期达到高潮,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瓶花供养方式。
北方地区集中在洛阳、大同、河西、陇西,南方在南京。南北朝晚期到隋代在南北方都出现了相应的花瓶实物。在这些以石刻为主的中国瓶花早期图像中,瓶花供养和瓶花专赏的原始形式都可以找到根源。瓶花供养是中国历史上持续的供养系统,早期佛前供养和成对瓶花供养的方式成为五代、北宋室内堂前供养的先声,乃至成为北宋三供、元代五供的源头;早期菩萨手执瓶花的姿态成为隋代以后观音的特有造型。早期的菩萨身畔瓶花的图像成为北宋以后水月观音像、杨柳观音像和高士图中瓶花的雅致范式,北宋专赏瓶花由此形成,并引发了之后宋元明清专赏花瓶的泛滥。④ 须惠器亦称祝部式土器或朝鲜土器,日本古坟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盛行的陶器,呈灰色或黑色。在容中以高温焙烧,叩击可发出近似金属的声音。有坯、高坯、坩、器台等多种器形。原出于朝鲜新罗,古坟时代中期开始在日本出现,大量出现于古坟时代后期副葬品中。其制作技术源于中国灰陶烧制技术,经朝鲜南部传入日本。具有丰富地方色彩,以户烧、常滑烧、备前烧等为代表的中世制陶业,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⑤ 染付:染,用青料进行色绘;付,即纹饰,染付是日本陶瓷界对青花瓷器的称呼。⑥ 硝子是使用矿石烧制成的假水晶,日本也称玻璃为硝子。古玩界统称模制的硝子器皿为“料器”
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华人收藏圈(ID:HRC6886)
Chinese Collectors' Coterie商务合作:13318740373(微信)
长按二维码 关注属于世界华人收藏家的公众号
最近,因为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了。如果你没有将我们设为星标或经常分享点“在看”,我们的推送可能会淹没在你的茫茫订阅列表中。
小编特别害怕会和亲爱的你失散,所以,需要你将本号设为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在看”或者分享出去,这样我们才能抱紧不走散!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