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总第285期)

学术   2024-10-05 15:57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目    次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


冯  霞,郑智超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推进社会革命、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着重探索的理论问题。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历经萌芽、确立、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构成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引领和推动社会革命为目标导向,不断塑造革命政党建设正确方向与先进样态的过程。从核心要义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以建设独立政党、强化思想引领、端正党的作风和推进制度建设为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增强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精神自觉与行为主动。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代议制构想的批判与扬弃

——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考察


康  翟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黑格尔的法哲学试图通过寻求中介的方式克服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这种对中介的寻求最终驱使黑格尔走上了重构代议制的道路。不满于黑格尔思辨调和式的解决方案,马克思在深入思考现代国家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代议制构想的扬弃。站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基本立场上,不难发现,黑格尔对代议制的重构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困境。只有彻底超越抽象国家形式的范围,才谈得上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真正克服。“真正的民主制”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给出了一条激进的、革命性的政治批判进路,这一政治批判也为他后来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进而转向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代议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嘉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王艺明,马晴晴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嘉庚精神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在多个层面得到体现。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庚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奉献、重德、自强、清廉、创新等核心价值观,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源泉。新时期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嘉庚精神的论述为指引,致力实现民族复兴,促进国家统一和繁荣,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嘉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传播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形象重塑


白文刚

中国传媒大学  政治传播研究所


摘要:从文明传播的视域来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质是中华文明形象在现代的重塑。21世纪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文明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充分的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的文明传播来到了以文明对话与互鉴为特征的新阶段。在新阶段开展文明传播,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依据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建立自主话语体系,“鉴”“戒”传统中国文明传播的“天朝模式”与现代西方文明传播的“帝国模式”,积极探索以多元文明观为基础的文明传播的文明对话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持续成功,则是当代中华文明成功传播和文明形象得以重塑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文明传播;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象;国家形象



中华文明时空传播观:

基于“传播制衡”的本土视角


谢清果,韦俊全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任何文明起源、传承与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是人类生命传播活动的重要媒介载体与观照维度。时空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经纬,不同文明的历史演变轨迹内含着不同的文明时空观。不同于西方传播以二元论区分时空的偏向问题,中华文明时空观呈现为“时空一体化”的“中和”追求。可以说,中华文明时空观整体上是“宙合”一体、彼此“制衡”的。两者呈现出既有张力又整体和谐的形态,体现着深层传播控制理论的色彩,更对应着“中和”平衡效果达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传播制衡”时空传播秩序与结构。总体来说,中华文明时空传播观嵌入着传播控制的意识,其最终以“中和”传播效果为旨向,在时空层面也同样展现着“求中”“守中”的整体文明价值与追求。


关键词:时空传播;传播制衡;中华文明传播;时空观;传播控制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进路


张  榕,陈胜铭

厦门大学  法学院


摘要:法院调解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极为重要的解纷方式。近年来,法院调解率的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念固化以及制度创新不足的窘境。一方面,调解未能实效性地疏解法官的案件压力;另一方面,调解协议的自动履行率偏低常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障的预期落空,如果调解无法真正内化为法官、当事人及律师的自觉选择,便难以催生出真正意义的现代调解。因此,在当前法院日益严峻的“案多人少”背景下,如何使调解真正助益案件分流且能够实效性地疏解法官的审案压力,并尽可能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兑现,在实现诉源治理目标的同时逐步克减执行案源,将是法院调解必须面对的挑战。而通过理念的更新及制度的优化,包括建构真正由法院主导的附设调解机构、确立强制调解制度并厘定调解前置的案件范围、协同保全制度促成调解以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等,将有望使我国法院调解制度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法院调解;案多人少;诉源治理;调解前置;执源治理



中国传统诉源治理的模式演变及经验反思


李勤通

中国海洋大学  法学院


摘要:中国传统国家起源观认为,国家出现前人类社会处在纠纷不断的混乱状况,国家产生是为结束这种状况,这奠定了传统诉源治理的观念基础。从先秦到秦,秦制建立了中央主导型的诉源治理模式,取代了早先宗族主导的诉源治理模式。汉代以后,地方在诉源治理中的自主性变强,形成地方有限自主的诉源治理模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家庭、宗族、士绅以及宗教等多种力量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多元参与的诉源治理模式得到发展。中国传统诉源治理模式的演变表明,只有在宏观上准确认识诉源治理在政治体制的地位,在微观上有针对性地发挥不同层面的治理力量,从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传统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吸收传统诉源治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诉源治理;国家起源;中央主导;地方有限自主;多元参与




【台湾研究】



权力结构视阈下的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


夏  路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1986年至今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呈现出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吸收统一偏向”时期的单维开启、“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独立偏向”时期的多类并行、“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不统不独偏向”时期的稳步延展、“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独立偏向”时期的现状维持。以“权力结构”为理论视阈,从国家硬权力结构、国家软权力结构、国际硬权力结构、国际软权力结构分析可见,开启与加速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权力结构为:国家硬权力结构、国家软权力结构、国际软权力结构三者的和平统一偏向。维系与稳定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权力结构为:国家软权力结构与国际软权力结构二者的和平统一偏向。不显著影响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权力结构为:国际硬权力结构未有显示统一偏向。由此可证“权力结构影响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假设。就影响力而言,国家权力结构大于国际权力结构,其中,国家硬权力结构是关键前提,国家软权力结构是重要基础。因此,两岸区域治理机制友好互动,需要继续稳定国家软权力结构与国际软权力结构的和平统一偏向,需要推进国家硬权力结构从武力统一偏向转为和平统一偏向,进而促进台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中国国家和平统一进程。


关键词:权力结构;两岸关系;区域治理机制;台湾问题;和平统一



印太战略视域下欧盟对台政策实践及其影响


朱时宇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欧盟的印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区域安全等内容,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印太战略提出后,欧盟将台湾视为享有共同价值的“民主盟友”,双方有意在半导体产业等领域密切合作,深化贸易伙伴关系。欧盟强调台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试图“吓阻”中国大陆,继续维持两岸现状。未来欧盟很可能以意识形态为底色,形成美欧台“价值同盟”,以牵制和对抗中国大陆;在经济上强调安全性,重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但其政治化操弄会造成欧、陆、台的“三败俱伤”;在军事上更多介入印太地区,增强欧盟在台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感,为美国印太战略提供助力。欧盟的印太战略与美国的印太战略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意识形态与区域安全领域欧盟很可能追随美国,造成台海形势的紧张升级。


关键词:欧盟;印太战略;台欧关系;中欧关系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政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余文涛1,杜博涵2, 翁明芳3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2.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3.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建立一套有效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以推动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利用我国207个地级市2013—2019年一整套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可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出台数字经济政策有利于显著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与合理化方向演进。从影响机制看,数字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数字经济规模扩张效应这一实现机制,而其产业创新效应的潜在机制则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别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对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数字经济政策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都是显著的,但其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关键词:数字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升级;双重差分法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

——以金融摩擦为视角


董  斌,吴铁骐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保持企业债务处于合理区间、降低企业过度负债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重要的微观举措。利用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减少企业过度负债,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金融摩擦从而抑制过度负债。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过度负债的抑制效应在未被纳入政策支持性产业、无金融背景高管等原有金融摩擦严重的样本中更为显著。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摩擦;资本结构;过度负债





“生态天下主义”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孙国东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过去五十年关于“可持续性”的话语,经历了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再到“人类世”的变迁。相应地,可持续性的含义亦经历了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经“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到“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的变化。“现代世”的生态病理,根源于一种“区隔性的逐富模式”:现代社会以“资本主义(阶级区隔)—民族国家”(公民身份区隔)双重区隔机制为基础,以通过人与自然的区隔而追求高品质(文明)生活为目标形成的无节制逐富,构成了人类世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机制。由天下共同体、兼爱天下、天人合一和节用简朴塑造的生态天下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引领中国人以介入性的姿态因应当下的生态危机。


关键词:可持续性;人类世;现代世;区隔性的逐富;生态天下主义



“政府信任”的概念框架再建构

——基于733位农民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研究


肖唐镖,鲁津妤

南京大学  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通过对733位农村居民抽样田野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研究,可以提炼出中国农民政府信任的基本要素,即政府的权威、动机、能力、品德、绩效、可及性和回应性。它们构成政府信任概念的基本框架与维度。按照“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政府过程逻辑,政府的动机属于输入环节的特质,能力和品德属于转换环节的特质,绩效属于输出性特质,可及性和回应性可看作反馈环节的互动性特质,而政府的权威则是其核心特质。在那些信任政府的农民中提及次数最多的是政府的绩效,而不信任政府的农民提及最多的却是政府的可及性。


关键词:政府信任;概念建构;政府信任要素;扎根理论





英烈无名:

现代中国的地下革命、女性与文艺政治


符杰祥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革命由弱到强,经历了一个从地下到地上、从隐蔽到公开的过程。在看不见的地下革命中,女性与革命如何暗自纠缠,她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文艺才华与性别身份承担特殊使命,又会遭遇怎样的困境,折射的是怎样的问题?20世纪革命中国的广阔视域,涵盖了一个从秋瑾到赵一曼、江姐、丁玲、关露等漫长而复杂的地下人物谱系。女地下革命者及其文学形象有两类,一类形象鲜明,一类暧昧不明。在地下革命的舞台上,形塑革命女性的,既有作为思潮和行动的政治,也有作为阅读和写作的文艺。女地下革命者以及为其发声的文学创作在历史中的复杂遭遇,提出了一个特殊而又普遍性的问题:爱国主义是否可以覆盖或克服性别难题?比“漫长的革命”更漫长的,恐怕还有“漫长的启蒙”。


关键词:地下革命;文艺政治;英烈;无名;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及其后现代主义思考


李晓红,王亚茜

厦门大学  电影学院


摘要: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将女性主义理论与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相结合,解构电影中的女性与性别关系。9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迎来了从理论向历史的转变,女性主义电影史的大部分开创性工作集中在电影制作的早期,即电影的默片时代,女性作为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占据了掌控创意的重要位置。然而,有学者发现70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并没有在默片行业中发现这些杰出的女性,而是将她们的缺席视为性别歧视的产物。于是,“女性缺席”的理论立场与“女性在场”的经验证据形成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冲突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电影史研究者建议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历史过去的生产潜力与可能性,以此来构建女性电影人的历史文本的在场。


关键词:默片时代女性电影人;历史转向;女性主义电影史;后现代主义



欢迎转载传播,转载请标明来源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