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双廊镇位于大理市东北端、洱海东北岸,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西眺苍山十九峰,门临洱海万顷碧波,具有“苍洱风光第一镇”之美誉,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双廊镇以文化艺术加速旅游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文化旅游空间,挖掘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潜力,全力推动艺术小镇和“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打造“旅居云南”双廊新样板。
双廊自然风光。
合理布局,提升建管服水平
以双廊古镇为经济、文化、旅游中心,通过伙山步道、木香坪营地建设及沿途观景平台打造,践行“以山为弓、以海为弦、以路为箭”的发展思路,实现“水边资源”和“山上资源”互动发展、“山上山下”山水相依融合发展。坚持主客共享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室内展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盘活古戏台、魁星阁等文化资源,为艺术人才、文艺爱好者提供文化学习、艺术创作、产品展示平台,并在周边建设停车场、厕所、会议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围绕“艺术家第二居所”必要服务体系,以特色小镇建设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紧盯旅游交通、环境卫生、导游导览、休憩观光、智慧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约10亿元实施了北游客服务中心、双廊艺术中心、国道G348线提升改造、核心景区旅游价值及形象提升、双廊伙山旅游观光生态步道等项目。
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强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小镇管理街长制、巷道包保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景区管理格局。依托“一中心+N应用模式”,建成双廊智慧化指挥中心,接入安防摄像头、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智慧消防等13个智慧化应用系统,实现在线调度和智慧化动态管理。
同时,不断强化住宿接待设施,为艺术家引入提供中长期居住条件和创作空间,目前,全镇现有融合观光、度假、休闲、康养、文化创作等多种类型的民宿677家、房间4641间、床位8047个。其中,部分高品质民宿还为文化艺术人才提供管家式服务。
政府主导,健全人才引进体系
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成立大理双廊艺术小镇艺术人才引进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大理双廊艺术小镇艺术人才引进实施意见(试行)》,坚持“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的原则,择优引入、公平对待、科学评价、规范考核、动态退出,确保引入艺术人才的质量。
在杨丽萍、张杨、沈见华、八旬、赵青等一批在地艺术家的带动下,引入了萨顶顶、胡军、李亚鹏等各领域艺术人才,搭建起艺术展示和交流空间,打造双廊文化艺术品牌。其中,胡军、李亚鹏以品质民宿为平台入驻双廊,进一步增强双廊的艺术活力和品牌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
白族农民画进行线上展示。(本文图片由大理州文旅局提供)
名家带头,营造文化艺术氛围
各领域艺术人才在双廊成立“太阳宫艺术空间”“白族农民画社”等工作室,培植培育舞蹈、音乐、建筑、影视、白族农民画等艺术业态,全力推进双廊艺术馆、伙山美术馆等艺术展示和交流空间建设,打造双廊文化艺术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力打造“造船世家”“绣缘坊”等“非遗空间”,与时俱进推动白族民居彩绘、大理白族造船技艺、白族刺绣、木雕制作技艺、白族调等非遗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依托春节、火把节等节假日,开展写春联、接本主、白族歌舞表演、洞经音乐会、白族农民画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坚持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文创产品为抓手,不断挖掘双廊文化艺术特色,将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推出民族服饰、白族农民画、明信片、工艺品等彰显大理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
此外,鼓励经营户通过腾退部分空间,开展多样化的民间艺术活动,全民参与艺术氛围营造,部分文化主题民宿常态化开展白族三道茶体验、甲马制作、音乐会、画展等艺术文化活动,不断促进现有业态和文化艺术相融合,增强游客体验感。
洱海边的露台音乐会。
融合赋能,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双廊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品牌形象逐步树立,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国家非遗旅游小镇、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等,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或创作人才到双廊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汇演。
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在业态丰富、特色彰显、服务优化和品质提升上下功夫,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头回客”到“回头客”再到“常驻客”。2023年,双廊镇接待游客611.15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1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