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is Alÿs | 弗朗西斯·埃利斯:儿童游戏

文化   文化   2021-08-20 18:30  



那些关于游戏的寓言之所以迷人,或许与之脱离于线性时间存在的自然状态有关。在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 Cuauhtémoc Medina 看来,玩游戏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愉悦的快感则在不断的重启和反复的跳跃之间得以实现。这样的快感,往往不讲逻辑和效率。





夸特莫克•梅迪纳笔下的游戏特质,在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的长期系列项目《儿童游戏》中尤为突出。长居墨西哥的埃利斯,擅长运用作品在充满偏见和人造需求的现实世界中,诗意地捕捉真相。过往创作中,他常常被童话故事情节和儿童绘本的视觉清晰度深深吸引,而这组始于1999年的《儿童游戏》系列短片,可以说把他的世界观与艺术实践,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融合。





“儿童游戏为作品带来的灵感不是脚本,而是机制 --- 非常明确的规则及其背后荒谬的逻辑,因为这些规则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我不擅长定义(该系列作品的)创作目的,但能从这些游戏中清楚地看到限制。儿童游戏就是这样:一旦违反游戏规则,参与者就会开始抱怨。当然有时规则也并非那么清晰,但对游戏内外的状态有着明确提示。”

/

弗朗西斯·埃利斯





乍看,埃利斯在该系列作品中,走访了许多社会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的城市,以旁观者的视角,在不同的公共空间,诚实记录了当地孩子们的玩乐现场。他们在约旦苍夷的街头玩弹珠;在阿富汗的废墟里放风筝;在摩洛哥的海边丢石子;在伊拉克的难民营里跳房子...... 孩子们通过游戏和休闲活动打发时间,创造自己的幻想方式。





然而,镜头之下,既有日常生活,也藏着隐喻本身。埃利斯试图借作品讨论的核心话题,显然不止童年回忆和文化传承。部分游戏的流通和变化,是否能被看作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地缘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又是否在这些街头嬉闹中,得到了印证?儿童游戏又是否能够作为某种历史档案,见证人类社会的变迁?





“作为艺术家,我感兴趣的点恰恰是儿童游戏的普遍性。儿童游戏不多,但它们往往有着许多变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跳房子」,它有无数的变体,但在我所了解的许多文化中,基本机制相似。你离开地球,穿过地狱,到达天堂,然后回到地球,跳过地狱,获得重生。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游戏。”

/

弗朗西斯·埃利斯





艺术家对街头游戏的关注可谓由来已久。事实上,埃利斯的系列创作恰巧与16世纪尼德兰绘画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名作《儿童游戏》同名。稍作留意,我们不难发现,勃鲁盖尔画笔下的游戏,跟五百年后的今天有着惊人的重合度。彼时,孩子们也喜欢在热闹的街头打弹珠、推铁环、踩高跷......





埃利斯的《儿童游戏》系列作品轻巧饱满,回味悠长。他也试着通过这些如同长短句般的影像,再次重申了自己实践中那些“左右摇摆的乐观主义” --- 一些儿童游戏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留存,而新的想象也在传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着穿越世界的张力。与此同时,作为观察者的埃利斯也敏锐地意识到,他镜头之下的画面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波动迂回的经验。而以非物质遗产形式存在着的儿童游戏,或许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未来将失去流传下去的可能。





“我不是政治艺术家,我只是通过工作对周遭发生的一切进行回应。我对形势的关注要远远胜过对作品在美学层面上的追求。作为个体,我需要处理身份的问题,需要处理社会经济层面上的问题。有些作品可能对这些话题回应地比较直接,但是我尝试用诗意的表达包裹作品。我希望观众可以先看到故事,发现寓言,然后再去感知它背后强烈的引申意义。”

/

弗朗西斯·埃利斯






装了一半液体的塑料瓶迅速滚下斜坡。男孩把它踢上斜坡,然后再任由它顺势滚下。他重复这个动作,仿佛在练习足球射门技巧。


这条陡峭的街道颇为安静,偶尔也会有卡车、汽车、路人和狗经过。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必须将巨石不断推向山顶,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然而在此时此地,男孩重复的是关于重力的平衡游戏,并时不时需要与街上的环境进行“对抗”。






摩洛哥丹吉尔,三个男孩站在平静的海边「跳石头」。玩跳石游戏,石头必须从一定的角度,以稳定的速度抛出。画面中的男孩显然在这方面颇有经验,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一个接一个往海里丢。石头在水面弹跳,涟漪似乎连接着地平线,有时也会与波浪合二为一。男孩们笑着欢呼,而鸟儿们也会不小心靠近跳动着的石头。






三个小孩在陈旧的白墙前一个接一个地抛出硬币。硬币弹跳、翻转、碰撞后被捡起。画面中的孩子们迅速地将硬币抛出并捡回起始点。游戏的规则是,硬币离墙最近的玩家可以保留其他玩家的硬币。






法国某处的小院子里,女孩们在跳皮筋。随着时间流逝,绳子慢慢变高,游戏也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当一个女孩失败时,另一个女孩就会放手一搏。整个过程几乎完全无声,女孩们全神贯注,专注于她们灵巧的脚法。






在这场经典的儿童枪战游戏中,树枝和木棍代替了左轮手枪。孩子们躲在布满灰尘的箱子和废弃的汽车后面,上演着一幕幕攻防游戏。期间还会用配音,模仿汽车逃跑和手榴弹发射的声音。弗朗西斯·埃利斯摇晃的运镜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部片、警匪剧和黑帮枪战电影。






孩子们在沙地上建造梦想中的城堡。热血的铲子很快将沙子堆积成小丘,不久之后,沙丘和周围的护城河清晰可见。然而,无论孩子们如何加固沙堡,潮水终将到来。最后,潮水淹没了这个微型的建筑世界,让沙子重新变得平坦和光滑。






孩子们沿着碎石路滚动不同大小和厚度的轮胎,边滚动边用棍子敲击。他们有时还会比赛,但对过往车辆大多视而不见。画面的背景里是巴米扬的土色住宅。巴米扬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佛教中心之一,也是玄奘西行时的重要朝拜地,因巨大的巴米扬佛像而闻名于世。2001年该佛像被塔利班炸毁。






弹珠游戏的规则似乎全世界通用。约旦安曼的男孩们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专注地思考,背景音里还夹杂着祈祷者的呼唤声。






躲在高大茂盛草丛中的绿色蚱蜢显然不是这些男孩女孩的对手。他们抓完蚱蜢后会冷静地将其后腿拔下。画面中的孩子们异常兴奋,高兴地尖叫着,把自己捉住的蚱蜢抛向空中。蚱蜢飞快地滑过草地但不久之后又会掉下来,无法继续飞行......






四分多钟的影像中,身着粉色传统服饰的十岁小男孩在巴尔赫的蓝天下放风筝。画面里风筝的线非常细,因此作为观众的我们起初似乎很难分辨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只是隐约觉得他在用肢体语言跟某种力量互动,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往右,上上下下,循环往复......


小男孩、风和风筝之间的关系,充满了隐喻。究竟是自然还是人类自身在主宰着当代社会的活动,这种主宰之外是否有抵御被主宰的可能?风筝究竟是单纯的物件,还是某个具体的目标,或是象征性的指引?


如果把视线拉回现实世界,阿富汗当地的“风筝斗士”经常在他们的风筝线上安装小刀片,或在上面涂上玻璃和胶水,以便更好地击落对手的风筝。


然而,曾经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是禁止放风筝的。






一群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里面的孩子扮演小羊,外面的另一个孩子扮演狼。狼试图像所有童话故事中那样抓住小羊,也会尝试突破防线,但小羊很快就躲了出去。“小羊”和围成一圈的男孩们都在嘲弄“狼”,过程充满戏剧性和悬念,并伴随着欢乐的尖叫声。






通过俯视镜头,我们看到六个孩子和五把椅子。音乐响起,孩子们高兴地绕着椅子走。突然,音乐停了下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坐下,有时还会尖叫。可想而知,没有入座的孩子就得出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淘汰。每一轮,也都有一把椅子会被移走......






儿童们轮流蒙上眼,用棍子击打挂在半空中的超人模型。他们玩得非常尽兴,河边的奶牛则显得十分淡定。最后,不堪一击的超人模型,撕裂成了碎片。






猜拳游戏「石头剪刀布」起源于中国。趣味性之外,游戏其实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争端”。理论上看,游戏的结果是随机的。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们变得愈发兴奋,他们在哭声和尖叫声中体会着胜利与失败。






墨西哥郊区的蓝天下,孩子们在遗弃的政府救济房中狂奔。他们拿着镜子的碎片,用太阳折射出的光线照射对方。当被光线击中时,一些孩子会俏皮地表演他们的“死亡时刻”。短片最后,我们透过镜子看到了每个孩子的脸,也知道了他们的名字。






"在古代文化中,「跳房子」象征着灵魂从地球到天堂的进阶。玩家在各个世界之间跳跃,以逃离地狱,到达天堂,并从那里返回地球,获得重生和救赎。”


这些伊拉克难民营的儿童,是否也会在玩游戏的同时,想象美好生活的模样?






尼泊尔的女学生们在学校门口踢毽子。她们的毽子,是由树叶做成的。踢毽子在亚洲普遍流行,然而各地毽子的材质不尽相同。画面中女孩们灵巧的脚步很容易让人想起足球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步伐。






「掷距骨」历史悠久,《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典故。画面中的两个尼泊尔女孩玩得十分熟练,专心致志。她们时不时闲聊,对路过的行人和偶尔出现的猴子没有太多兴趣。






Francis Alÿs
francisalys.com



*以上罗列的十八部短片都能在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个人网站欣赏。他的《儿童游戏》系列创作依然还在持续进行。



*本文部分文字内容编译自项目同名出版物。

*图片资料来自艺术家官网 © Francis Alÿs



假艺术节
Because sometimes it can't be rea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