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是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
常熟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粮田”变“良田”
岁月已晚,万物诉寒
当前正值冬春水利建设黄金期
碧溪街道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入扫尾阶段
这是本年度常熟建设体量最大
进度最快的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11月20日
在碧溪街道新苑村施工现场
街道农业负责人和电力技术人员
正在查看农田中树立的电线杆
探讨搬迁事宜
吴志新
国网江苏电力常熟分公司滨江供电所所长
经过这次协调,这些线路将整体迁移,让大型农机可以在农田中畅行无阻,农用无人机作业时也能畅飞无碍,从而有效提升作业效率。
2024年度常熟市碧溪街道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涉及浒西村、溪南村、三湾村、新苑村4个行政村,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702亩,耕地面积约4300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500多亩,建设内容包括灌溉排水、田间道路、输变电、土地平整等工程。
一边工程扫尾再加急,一边耕田播种不拖延。碧溪街道在狠抓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引入农业主体,快速投入生产。农田标准显著提升,让种植主体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殷峰
碧溪街道新苑村繁种基地筹备组组长
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这里的大田成片,沟渠、道路配套到位,适合机械化发展。今后我们将提升农机配置水平,尝试开展无人化生产。根据目前建设情况,预计今年将有2500多亩田可投入稻麦良种生产,可满足10万亩小麦田、25万亩水稻田的种植需求。
近年来,常熟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重要位置。2024年度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共9个,建设规模共1.38万亩,市农业部门将确保在2025年5月前全面完工。常熟市现有永久基本农田44.55万亩,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54万亩,建成率达84%,高于全省80%的平均建成率,位列苏州大市前列。
工程质量是“生命线”
在快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常熟相关部门强化统筹配合,强化流程管理,强化规范施工,强化督查指导,做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了工程质量。
日前,常熟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技术人员再次来到新苑村项目现场,对沟渠质量进行监测。项目建设纳入水利质监体系是常熟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的创新举措,通过常态化检查各参建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组织“随时看”“回头看”“抽测看”,确保工程质量跟踪监管到位。
毛晓程
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师
对于这样的隐蔽工程,我们监测得更加严格,以确保它们今后运行稳定、可靠。
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还开发了专门的手机App平台,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第一时间录入系统并形成整改清单。自2023年常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清单化监督机制实施以来,全市12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纳入监管,共出具质量监督检查意见130多份,并完成整改。此外,通过多部门协作,常熟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员配备更专业、建设管理更规范、工程质量有保障。
沈依晨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渔业渔政管理科工作人员
我们加强项目储备、设计、实施、验收、管护全周期质量监管,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专题研究相关的重难点问题,让财政、资规、水务、生态环境等单位全面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同时,我们建立部门职责清单,将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水利质监,通过统筹协作,发挥各自的业务优势,全周期性地紧盯施工流程和工程质量。
“三分建、七分管”
建后管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效益长久发挥的关键。为了做好建后管护“后半篇”文章,常熟积极探索依托商业保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市场化运营管护模式。
高标准农田综合保险是由常熟人保财险在2022年首次提出的创新险种,除提供传统风险损失补偿外,还进一步分担基层单位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压力。为此,常熟人保开发了“常熟市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建立起高标准农田维保供应商库,通过保险放大维保资金和比质比价,优选维保方,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基层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沈广斌
常熟人保财险农险部主管
运行‘保险+服务+ 科技’管护制度,由我们保险公司全盘统筹,保障维保期限和质量。
当前,作为试点板块的碧溪街道已实现高标准农田参保全覆盖,其他板块也积极加入。截至目前,人保财险已为全市7.3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风险保障,形成了高标准农田管理服务“常熟模式”。
在高质量推进2024年度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同时
常熟已经开始为下一阶段的
建设任务做准备
常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入库2.55万亩,其中新建0.6万亩,改造提升1.95万亩,计划总投资8100万元。目前,项目初步设计已完成苏州市级评审,预计年底前完成招标工作后全面启动工程项目实施。
市农业部门将继续严把工程质量,努力将高标准农田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为常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走在前贡献农田力量。
融媒记者 | 许慧 冯碧珩 姚远
融媒编辑 | 李振伟
责任编辑 | 陈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