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速递 | 恢复方式对东北东部森林土壤碳氮磷计量特征的影响

学术   科学   2024-08-22 22:15   北京  

新文速递

本栏目是《植物生态学报》预发表文章推介。预发表栏目中的PDF文件是校样版本,与最后的发表版本会有出入。正式使用请以最后正式发表的版本为准。如需引用预发表阶段的文章可以使用doi标引。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是土壤肥力和植物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 探索森林的恢复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可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对干扰和恢复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该研究比较测定了东北东部山区人工恢复的3种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恢复的4种落叶阔叶林的土壤、凋落物和枯落物的碳(C)、氮(N)和磷(P)含量, 以及土壤pH、土壤密度等理化性质。结果显示: 人工针阔混交林和天然落叶阔叶林的土壤C、N和P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林分类型的O (有机质)层土壤C、N和P含量的波动范围分别为53.78-90.59、5.02-7.83和0.75-0.91 g·kg-1。人工针阔混交林O层土壤的C和N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落叶阔叶林, 而人工针阔混交林A (腐殖质)和B (淀积)层土壤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天然落叶阔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O层土壤的C密度显著低于天然阔叶林。土壤C:N、C:P和N:P的波动范围为10.08-12.53、43.97-135.52和4.56-11.64; O层土壤的C:N在两种恢复方式的森林间无显著差异, 人工针阔混交林O和A层土壤的C:P和N:P显著低于天然落叶阔叶林。土壤各层次的C和N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范围0.40-0.76)。除C:N以外, 恢复方式、土壤发生层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C、N、P含量、密度和计量比均存在显著影响。土壤密度和凋落物C含量显著影响土壤C、N和P含量。这些结果表明, 通过人工恢复方式增加针叶树种的比重, 使表层土壤的C、N含量降低, 导致表层土壤的碳固持量减弱; 但是对C:N无显著影响, 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土壤C、N计量特征。

稿件信息


王燕, 张全智, 王传宽, 郭万桂, 蔺佳玮. 恢复方式对东北东部森林土壤碳氮磷计量特征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DOI: 10.17521/cjpe.2023.0234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文章全文




往期精彩推荐



氮和水分添加对黑沙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研究进展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入侵杂草南美蟛蜞菊对除草剂的耐受性

阔叶红松林不同菌根类型幼苗细根功能性状的变异与权衡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植物生态资讯
《植物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力图反映植物生态学学科热点和生长点,月刊,平均发表时滞6个月左右。本订阅号主要提供期刊目次,文章摘要,科研动态,学术会议,招生招聘等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