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家庭失范和家庭失伴。要从根源上解决,需做到以下转变:由家庭“失范”到家庭“示范”,由无效陪伴到有效陪伴。
一、现阶段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是最广泛和基础性的教育,它对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家庭幸福、社会进步都有巨大的意义”。如何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如何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家长应该思考并积极践行的重要事件。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家庭——“人生第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也没意识到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示范和陪伴的重要价值。家庭教育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示范作用不好,陪伴质量不高。
(一)示范作用不好。很多家庭中家长的示范是缺位的,处于失范状态。家长们不仅没有做到示范,而且在无形中让孩子习得了不少恶习。生活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家长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很大程度上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自己;家长消费观畸形,孩子的消费观就不会理性;家长沉迷手机,孩子就很难爱上阅读……蔡元培先生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教育始于家庭,家庭作为个体生存的第一场域,人的思想、观念、习惯、品质、行为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孕育和萌芽的。”【1】家庭教育关系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是个体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强本铸魂的奠基作用。
(二)陪伴质量不高。研究显示:50%的父亲每周平均只有不到5小时的有效陪伴时间,每天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不超过6分钟,这样的数据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陪伴方式。家庭常见的家长陪伴误区:一是直接将孩子委托给他人照顾。两类孩子比较普遍: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中父母是双职工的孩子。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一辈照顾,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难以起到陪伴的作用,城市双职工忙于工作,和孩子相处时间短,沟通有限,陪伴质量不高;二是用物质代替陪伴。一些父母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对孩子有愧,于是在物质上进行补偿,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孩子很容易成为“心灵上的孤儿”;三是陪伴方式粗暴。有些父母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或读书时根本未静下心来,孩子请教问题时,也没有足够耐心面对孩子,常年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种粗暴陪伴行为不但会危及亲子关系,还会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唤醒沉睡的家庭教育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发生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唤醒沉睡的家庭教育,家长务必做到以下转变:由家庭“失范”到家庭“示范”,由无效陪伴到有效陪伴。
(一)家庭失范——家庭示范。中国古人素有“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德,然后信其道”的交往信条。孔子有“以身作则”的思想,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中国古人认为示范有巨大作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榜样示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卢梭也说过:没有榜样,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功教给学生任何东西。”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表达了一致观点:家长的示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学上把家长称为孩子的“第一影响源”。“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反应了家长示范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要示范,其实就是坚守老祖宗给我们的四个字:“言传身教”。家长既要做到“言传”来示范,更要做到“身教”来示范。
1. 家长以“言传”进行示范。
“言传”就是家长通过言语沟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沟通绝不是单纯的说教。家长作为子女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他们的说话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家长平时说话不注意礼貌,脏话连天,孩子很有可能会和家长一样脏话连天。这提醒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慎重。当然,家长也要多举一些事例如历史上英雄模范人物或现实中先进人物,时常把他们的故事、事迹、很自然的讲给孩子听。注意自身言传的同时,还要用言语传达优秀的行为和思想。
2. 家长用“身教”进行示范。
“身教”其实就是家长针对某个行为如何做的问题。“身教”要更直观易懂、更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也更容易引起共鸣。“百闻不如一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带头干一干”,说的就是亲身示范。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共同生活,这种接触贯穿了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孩子视为模仿的参考坐标,他们会时时学习,事事模仿。所以,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的为孩子做好示范。“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这是一个朴素而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无效陪伴——有效陪伴。陪伴的目的是让孩子真正形成自律,通过家长的引导和带动,言语的沟通,促使儿童心灵成长和“灵魂的转向”,建立自我。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构建对世界的认知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陪伴对孩子的认知过程有不可替代的推进和促动作用。
1. 什么是有效陪伴?
“陪伴”不等于“陪着”。孩子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陪着”。共情和接纳是衡量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这三者本质上都是缺乏共情。想要共情,孩子父母可这样表达:你现在感受怎么样?你需要我做什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站在同一阵线,这无比重要。接纳是父母面对孩子的缺点时必须要有的态度,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他做得不够好,但在父母眼中依然很好。这其实就是给孩子建设一个心理“安全港”,即使孩子遭遇挫折而磨损了自信,但一想到父母,就又信心百倍。良性的沟通也是有效陪伴的重要标准。良性的沟通就是和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样父母才有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也才有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帮他解决难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分享快乐并共同成长为朋友。
2. 怎么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的关键在于精神上给孩子支持的力量。精神支持靠的是鼓励、欣赏和肯定。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骨眼上,父母即时帮助孩子,孩子就不会有无助的感觉。当父母总能在孩子需要时出现,父母就会成为孩子最大的助力,面对难题他也许就有了解决的勇气。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孩子在父母引导下习得的价值认同、所经历的价值体验、所激发的价值情感、所承接的价值期许,将在孩子的基因上打上深刻烙印,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爱情观、是非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会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家长成长才能陪伴孩子成长。
总之,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怎样的人,并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家庭的命运就在一念间。示范就是真情,陪伴就是关爱。
供稿 | 宜兴市树人中学家长学校
来源 |锦观健康
作者 | 石室天府中学李玲
审核 | 史叶盛
终审 | 颜科
发布 | 史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