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飞
文旅是乐山鲜明的城市特色、突出的产业重头戏、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结合全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工作实际,扎实推进“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主题实践活动,让“文旅流量”激活“经济增量”?
近日,记者专访了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飞。
记者:针对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乐山文旅有什么行动?
高志飞:开展“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主题实践活动,是市委科学研判乐山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决定,意义重大、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及时传达市委相关精神和工作安排,在市委“1+1+4”方案基础上,研究部署具体细化的工作措施和攻坚工作,聚焦本系统问题实际,通过10项具体举措要求,推动内部管理运转效能提升。同时,列出15项年底重点攻坚任务,明确牵头领导、承办科室、限时完成,确保圆满收官、高位开局。
记者:聚焦“拼作风”“拼发展”“拼实绩”,加快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乐山文旅有什么作为?
高志飞: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紧扣“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实践定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经济整体向好,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1-10月,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9125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80亿元、同比增长13%;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2.63万人次。
一是着力文旅融合。建成重点文化阵地、非遗保护展示、文化艺术体验等各类场所60余个,串联形成嘉州古城之旅等“Citywalk”新线路。1-10月,新晋世界级旅游品牌1个、国家级品牌11个、省级品牌12个,获得国省级荣誉33项,在国省两级会议中交流发言4次。
二是着力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竣工、签约在谈项目落地、包装项目招商。1-10月,总签约金额达到75亿元,完成投资40亿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25亿元。
三是着力活动促销。举办各类文商旅体活动100余场,开展春节、五一、国庆三大假期主题展演活动,连续引进大型演唱会。1-10月,全市游客消费总金额300多亿元,同比增长5%。
四是着力宣传推广。赴意大利、泰国等6国和西安、济南等4地开展乐山文旅全球营销。打造“峨眉派女子功夫团”,概念短片《武韵峨眉》全网点击量超过10亿。2024全国地级市城市品牌指数榜单中,乐山升至62位。
五是着力机制改革。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扎实推动乐山大佛、峨眉山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乐山大佛管委会在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作经验交流。
记者:下一步,乐山文旅还将在哪些方面加力加劲?
高志飞:省委赋予乐山加快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使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初步研究形成了乐山文旅“138”工作思路。
一是加快全域规划引领,发挥乐山文旅整体效能。对标国内外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编制“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3个重点规划,统筹指导各区县做好产品开发、活动举办、宣传营销等工作,推动文旅项目品质化、高端化、整体化建设。
二是加快特色品牌提质,巩固乐山文旅核心吸引力。推进“一核两带三区”品牌布局,将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景区培育建设为首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独具乐山特色的大渡河自然生态风情旅游带和岷江流域民俗体验文化旅游带,积极培育峨秀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升级烟火嘉州城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小凉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乐山文旅超级IP。
三是加快新兴业态布局,拓展乐山文旅市场竞争力。以建设市中区—峨眉山市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升级打造夜间特色化主题场景,加快引进明星演唱会、潮流音乐节、热门话剧等前沿文娱业态,依托VR/A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尖端技术,打造一批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场景。
四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增强乐山文旅持续支撑力。按照“补短、特色、领先”的思路,围绕数字文化、观光旅游、研学旅游等十大重点领域,聚焦37个包装储备项目、21个招商引资项目、43个在建提升项目持续发力,不断强链补链拓链,推动文旅产业链式协同、集群发展、能级提升。
五是加快主题活动筹划,促进乐山文旅经济贡献力。坚持“年年有主题、季季有赛事、月月有活动”,精心策划“1234N”系列主题活动。办好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引进演唱会、音乐节两类演艺活动,打造春节民俗庙会、五一文化快闪、国庆非遗巡游三大假日活动,结合乐山春夏秋冬四季特点策划四季文旅营销,积极举办各类特色活动。
六是加快宣传推广出圈,提高乐山文旅品牌影响力。加强与官方媒体、行业媒体、专业媒体、网红媒体四大平台合作,刊播乐山文旅重大活动、假日盛况、四季风光等内容,通过深度文旅报道,提升乐山文旅专业形象,策划系列促销活动、新型营销等,把“网红”流量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量。
来源: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心梅
编辑:吴豪文
编委:何冬梅
副总编辑:张斯炜
特别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