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咱村的大棚?”2月1日清晨,在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返乡回村的周慧敏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艳了——绿意盎然的暖棚内,一颗颗鲜红饱满的草莓从立体栽培架垂落下来,仿佛高挂的红灯笼,透着新春的喜庆。
阿尔乡镇是我省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线,昔日风沙肆虐、沙害严重,素有“大漠沙乡”之称。周慧敏回忆:“小时候上学,路上同学们都不敢聊天,怕沙子刮进嘴里,那时候沙地上种玉米都难活,哪敢想能种草莓。”
“没打过一滴农药,咱们‘沙乡’种的草莓甜着呢!”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明走过来,摘下一颗草莓递给周慧敏,“多年来,村里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在3万亩的沙丘上共栽植120多万棵绿树。如今,我们不但守住了家园,还要让沙地里长出金果子。”
“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由此诞生。产业园由养殖小区、10栋设施农业暖棚、膨化饲料厂、粪污处理厂构成,形成一条循环农业链条:肉牛养殖产生的粪污,一半制成有机肥,与松针土和风沙土一同加入草莓的栽培基质,另一半压成环保燃料块。“风沙、秸秆、粪污——这些曾经的生态‘包袱’,如今全在循环利用中变废为宝。”李明明笑着说。
咬上一口草莓,鲜甜的汁水充盈整个口腔,让周慧敏愈发欣喜:“书记,快给我拿个筐,我要把这些带回城里,让朋友们都尝尝咱们‘沙乡’的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