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是中国20世纪一位借古开今的绘画大师。黄秋园最擅长的就是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不同凡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黄秋园山水画的笔法特征主要体现在他对线条的熟练运用方面。所谓的线条,就是指画家在运笔时所遗留下的运行痕迹。不同的运笔方式在虚实、轻重、曲直、粗细、缓急、枯润等方面所产生的视觉感受不一样,运笔过程中速度的快慢、画笔的提按以及笔锋的转变等都会影响到线条的最终视觉效果。而黄秋园山水画中的线条则表现出了独有的个性,他在充分了解毛笔、水墨以及宣纸特性的基础之上舍弃了光影等外部因素对画作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了事物本身结构特征以及气韵表现方面。因此,黄秋园山水画中的线条不仅担负了对事物具体形象轮廓以及质感等进行描述的任务,同时也是对山水等事物最为精准的概括,是物象内涵最本质的体现。作为笔墨符号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黄秋园山水画中线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柔毫遒劲——线的深厚功力
黄秋园山水画中线条深厚的功力主要是通过线条柔毫遒劲的笔力体现出来的。所谓笔力是指绘画过程中,毛笔作用在纸上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力,这种力度往往和笔毫含水墨成分的多少、行笔速度的快慢以及宣纸渗透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黄秋园的山水画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用笔酣畅淋漓,笔头分量十足,线条顿挫有力,恰好符合古人所说的“力透纸背”“笔力千钧”,用带有这种力量感的画笔画山山能重、画水水能清、画人人则活。由于我国传统的毛笔笔毫是很软的,所以想要真正用毛笔表现出线条的力道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黄秋园山水画中的线条却是柔中带刚、刚柔兼济,这主要还是得益于黄秋园对笔墨技巧的巧妙把握。
无论是极尽盘曲的山石轮廓线,还是细如铁丝的树丛用线,其中的每一笔每一条线都是极有分量感的,画家通过指尖将这种力量感传递到了柔毫之中,笔笔有力,根根线条都经得起仔细推敲,刚中带柔、柔中又不失刚强之力,正如清代画家沈宗骞所说“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寓遒劲于婉约之中,可谓是百炼钢化绕指柔。”例如,《有声胜无声》就充分证明了黄秋园深厚的用线功力,该画作描绘的是近处杂树丛掩映下一位高士坐看瀑布的情景,而不远处的两间隐隐约约的茅草屋又将受众的视线拉向了远方,使人恍若身处世外桃源。黄秋园根据山石、树木、瀑布、茅屋等不同物象不同的结构特点,结合中锋、侧锋、偏锋等不同的笔法描绘出了长短粗细干湿各异的线条,每一条线都沉着痛快、顿挫有力、极富立体感和浑厚之感,表现出了山峰的奇、绝、险、幽。
2.境由心生——线的抽象意味
在黄秋园的山水画作品中,线条除了具有状物塑形之外,还能反映画家的思想感情及其审美情趣,是画家内心情感世界外化的传播手段,它代表着画家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世界,是和画家的个人品质、修养、人生阅历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在长达数十年的绘画过程中,黄秋园始终将营造具有真情实感的山水画境界作为最高追求,并将自己的真实性情尽可能地体现在笔墨符号之中。这种有情山水画看似不难实则不易。
黄秋园首先将所要表达的物象的特质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然后再充分调动用笔的主观能动性将创作灵感通过运笔的技巧体现出来,并赋予线条不同的姿态以及情感特征,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物我归一、借笔传情。例如,《庐山梦游图》描写的是庐山的美景,画家采用柔软的线条用笔对高山、流水、小桥等物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了画家细腻的心理,而这种居山伴水式的野逸般的生活也是画家真情实感的表露,反映出了画家对恬淡舒适生活的向往。(来源于有关参考文献)
黄秋园作品选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请关注
👇👇👇
喜欢本篇记得分享和在下方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