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东莞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宝贵财富,是东莞发展的脊梁。自2023年起,东莞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东莞民营企业家日”,以城市之名致敬民营企业家群体。在2024年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即将来临之际,东莞市工信局、东莞市工商联联合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莞邑之光 向新而行”全媒体宣传报道,聚焦民营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拓空间、稳外贸、促发展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凝聚起东莞政企同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产业发展,载体先行。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主阵地。当前,东莞各镇街(园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各项拓空间和招商引资工作火热推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东莞的民营企业深度融入其中,以实干担当和改革创新,助力拓空间拼发展,为城市和产业的双提升铺设坚实的基石。
瞄准痛点
引领“工业上楼”
欢迎各位领导到松湖智谷参观指导,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园区的布局.......
每天,松湖智谷营销总监胡静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团。
松湖智谷是本土民营企业东莞高盛集团与广东信鸿集团联合开发的产业平台。作为东莞最早涉足产业园区建设的民营企业,早在20年前,高盛集团在南城通过旧改方式办起高盛科技园,但有限的空间条件、欠缺的产业配套,难以满足东莞庞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为帮助更多企业转型升级,高盛与信鸿两家本土民企强强联手,投资约160亿元,打造全新的产业平台——松湖智谷,引领“工业上楼”。“有别于传统园区,松湖智谷一期在全市率先提出工业上楼,通过向上发展、向天要地;同步实施产业用房产权分割及转让,入驻企业实现工业上楼的同时,还拿到厂房的不动产证,解决融资难题。”胡静介绍道,目前一期已全面建成投入运营,截至今年10月底,松湖智谷已正式签约企业达607家,入驻率超九成,超五成是规上企业。
“在空间上,园区的超高层高和承载能力,满足了我们制造企业对生产和设备的要求。在服务上,园区也给予我们人才引进、产业链配套、融资等支持。”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服务的广东鲲鹏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陆桦告诉记者,工业上楼不仅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生产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带来新机遇。“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在这里,‘上下楼’成了‘上下游’。去年我们总营收1.06亿元,同比增长213%;今年1-7月营收8366万元,同比增长93%,预计2024全年营收将达2亿元。”
“我们老板也深谙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难点、痛点,通过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面向高成长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释放出4万平方米低成本空间场地,给予入园企业租赁场地免租18-24个月不等的政策扶持。”胡静说,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松湖智谷已培育出电子信息全生态链,并形成以智能制造装备、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5G大数据、物联网、研发实验室为主导的5+N产业体系。“目前,我们600多家企业中,有200多家是国家级高新企业,12家上市公司。2023年全年完成总产值约125亿元,纳税贡献约4.5亿元,交出一份靓丽的年度成绩单。”
因地制宜
激活一池“村”水
产业园区不仅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因地制宜激活一池“村”水。位于南城石鼓社区的亚创智慧新城项目今年4月全面启动,该项目是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综合片区首开区项目、广东省及东莞市2024年重大项目、东莞市重点产业创新载体项目。
相对于老一辈民营企业家,作为70后,亚创集团执行总裁苏子琨更能洞悉市场动态和年轻一代的需求。“新时代下的城市更新,要让城市、人、产业共生、共长、共融,城市机体才变得更具活力。”那么,如何让产业园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苏子琨立足南城作为东莞“首善之区”的定位以及社区实际,想方设法将园区打造成年轻一代热衷的、有温度的、有文化基因的首选地,助力产业的创新驱动和城市能级的提升。
经过反复调研修改,最终,项目结合“百千万工程”,充分利用东莞运河这一自然景观资源,将其与项目内的五大生态公园相串联,构建“一芯两带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在做优产业空间的同时,重点布局文化创意、都市农旅、餐饮休闲等功能业态,从而推动“蓝绿本底”向“公园社区”转变、“本外二元”向“多元融合”转变,让科技回归城市,让精神回归自然。
“我们首创了C-loop园区理念,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根这‘五生’融合,规划有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展示和转化中心等十大共享平台,还有高品质的托儿所等充满温情的融合工作与生活场景的配套,如90后、00后妈妈完全可以带着宝宝来上班,上班期间可以进行哺乳照顾宝宝,真正解决好新时代年轻人才的后顾之忧,从而让年轻人才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又比如将年轻人喜欢的乐活潮玩场景和有趣的沉浸式体验等内容,充分考虑到在综合配套上,来满足不同圈层的需求。”苏子琨介绍道。
尽管项目才刚刚启动,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配套、创新的规划布局,项目已收获意向入驻企业近90家,涵盖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整个项目预计6-8年内完成建设。届时,将有800多家优质科创企业进驻,10000多名科技精英人才加入,年产值预计100亿元,每年贡献税收超1亿元,社区租金收益将为更新改造前的2-3倍。
热气腾腾
持续向“新”而行
东莞是制造业名城,也是民营经济大市。近年来,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业空间革命,为产业聚能,为企业赋能。据《东莞市产业园区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目前东莞6大片区有超200个产业园区,大部分由民营资本运营。截至2023年,东莞全市税务系统可有效统计的产业园区共170个,主营业务收入1252.40亿元,同比增长6.98%;入驻企业19259家,企业纳税总额54.10亿元,同比增长33.52%。
数字背后,是东莞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持续壮大的底气与信心,更是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向新而行的精气神。当下,各产业园区正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掀起新一轮产业平台优化升级。
“虽然我们走得比较早,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胡静坦言,下来将精准发力,进一步提升园区的软实力,“我们核心的竞争还是在于一个运营服务,怎样去解决企业遇到的成本、人才、资源整合等等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更大力气去探索去完善,只有为企业打造更适宜人居、更适合发展的产业空间,才能走得更远。”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扩大项目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与园区共生、园区与社区共建、产业与城市共长、人才与湾区共融。”苏子琨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来源 | 东莞广播电视台
记者 | 李玉敏 何振成
编辑 | 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