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
北宋·苏轼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他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他与父亲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郁孤台,立于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宋代赣州城区的最高点。也是宋代有名的八景之一。登上郁孤台,能觅全城美景。据历史记载,郁孤台始建于唐代,后修建多次,重建于1983年。重建后的郁孤台更加华丽雄伟。郁孤台是赣州的历史文化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觅题咏之地。
这首五言排律是苏轼南谪途经赣州,即宋绍圣元年八月(1094年8月),在虔州知州黄元翁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郁孤台,俯瞰虔州美景时所作。前人评此诗是:“不失古格,而时出新,意故佳。”开篇“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因诗人曾给好友虔州知府,孔宗瀚画的虔州八境图题过诗,所以诗人虽然是第一次登上郁孤台,但感觉眼前的景物十分熟悉,内心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生的亲切感。诗人觉得自己好像来郁孤台游赏过多次,“八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图,已深刻在他的脑海中。“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这联是整首诗的最亮点,诗人登上郁孤台,目睹虔州山水之美,融景生情而发出的赞叹!你看啊!四围的山峰色比翡翠如浪涌动,三江合流似玉虹一样轻盈流荡。细读之,诗人除了对虔州山水美的赞赏,更流露出对虔州自然美的亲和力。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真乃神来之笔!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崆峒山主峰“宝盖峰”是宋代虔州八景之一。这是诗人描绘清晨红日映染崆峒山时的峻美景象。山色美,秋风酣,我的心情多么舒畅啊!“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州”。“丹青”亦称华盖树,此处有指成片树林之意。茂密的树木在秋天依然保持葱翠,并没因秋风改变颜色。细品之,诗人有借景抒怀之意。看似写秋天树木,实暗喻诗人没有因南谪而消沉。面对逆境,仍保持向上的精神,乐观通达的心态。“鳞甲”水族的统称。指暴涨的秋水,如千万鱼龙起舞,好像要涌上沙州。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诗人更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你看!云雾环绕在城市的树木之间,你听!江中水流冲刷岸边礁石的声韵,如乐曲般传入沿街的楼阁。品之令人心旷神怡!“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远眺瑞烟伴着翠蔼的山间小路,虔州秋天的草木还是这么茂盛。细品之使读者能体会到,诗人对虔州山水的热爱和他那旷达的胸怀。
“故国千里外,高台十日留”。此联所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隐约透露了诗人一丝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三宿”佛教语。有多次之意。龚自珍有词曰:“空桑三宿犹生恋”。这联诗的意思是,我如果将来有机会再到虔州重登郁孤台,我打算把家安置在这里。诗人所表达的是对虔州及郁孤台美景的留恋。诗人把虔州当成了他理想的家。
苏轼这首诗的创造特点大体有三点。一是意象营造,诗人运用具体生动的意象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岚气、滩声、城树、市楼”等。二是对仗工整。如“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即在诗意上相呼应,又在韵律上形成完美对仗。此联也成为历史上对虔州最美妙的赞词。三是描绘细腻。诗人对自然景物有超常的观察力,对“烟云,草木”等的描写非常生动。总之,这首诗完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豁达的胸怀和高超的创造技巧。是苏轼佳作之一。
供稿:赣南诗词楹联学会
编辑:黎海庭
编校:温祖波
编审:肖孟春
联系电话:0797-8991220
联系邮箱:sl8391220@126.com
往 期 推 荐
内附投稿方式丨“赣州社科”新媒体平台稿酬(奖励)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