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主讲人 · 郭熙铜教授
点评嘉宾 · 王全胜教授
讲座回顾
1. 背景内涵
郭老师首先讲述了数字医疗的背景。首先,国家老龄化加剧和慢病高发,社会需求持续增长而现有资源有限;其次,医疗技术变革大,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很大一部分与医疗健康技术相关;最后,国家政策有所支持,例如国家刚刚发布的公立医院改革项目。
数字医疗健康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是数字化及AI、医疗健康与医学、管理的交叉领域。从数字化的维度看,从医院的电子病历、影像到日常的可穿戴设备、社交媒体都能产生医疗数据,包括基因数据、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四个层面的数据,不同层面的数据有各自的应用领域。利用好这些数据,可以建立一套更完善的就诊系统或医疗监测体系等。
健康科学是通过基础科学、信息技术、工程手段和统计学等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老龄化、心理健康等社会与健康相关的问题都是健康科学的解决目标。郭老师及其团队所研究的数字医疗健康管理,正是通过数据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手段来应对这些健康问题,其中主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探索。
2. 科学研究
郭老师强调,数字医疗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对于最核心的三大问题:健康模式、医患关系和资源分布。郭老师用一个大型随机线上实验为例,展示了收到个性化手机短信提醒、手机app提醒等的糖尿病患者,比没有收到的患者更为健康,说明了数字医疗健康在改变健康模式上的积极影响。同时,数字医疗健康还可能使医疗费用下降。使用手机服务能使大家“管住嘴,迈开腿”,但很难增加睡眠的时长。有的用户认为手机服务可以量化自己的健康信息,但也有人认为存在隐私风险。
针对电子健康服务管理的场景,郭老师也给出了一个研究案例,即电子健康平台的医患交互体系问题。郭老师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互联网上该不该给医生发红包?一项实验证明,给医生送了鲜花的患者比没有送花的患者等待的时间更短,说明相关问题需要得到政策的监管。
针对健康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方面,郭老师分享了一篇来自《Nature》的研究,称大语言模型已经在包括医学知识的很多维度上超过临床医生,而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则是因为医疗数据的受限。
3. 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上,郭老师及团队的其中一项应用是在全国进行试点,构成个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多场景协同的我国健康管理新模式。
郭老师也提到,团队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上也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制作一个医疗健康管理终端、开发手术机器人与康复机器人等。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驱动每一个居民自我监控管理,因此健康管理终端对改变健康模式具有重要价值;该终端目前阶段主要是To B,如何从B端与政府端转到C端、构建可收入有商业价值的平台是团队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4. 团队发展
接下来,郭老师介绍了团队发展的情况。郭老师表示,其团队正与国际医学院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努力探索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5. 未来思考
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对未来的思考。郭老师主要讨论了老龄化和慢性病问题,包括老人的不同阶段需求、医疗保健需求、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应对老人需求中的作用等。同时,他强调数字健康研究上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如公共卫生、计算机、医疗保健等领域之间的协作,也提到了面临的挑战,如学科背景的差异、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范式等。
嘉宾点评
互动提问
Nanjing University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信息密度高,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并引发了热烈反响。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南大MBA科技与人文系列讲座。